本
文
摘
要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学读书时,老师喜欢用“中秋词之绝唱”来称赞《水调歌头》之意韵,年幼时嘻嘻哈哈,并不能感受到这种心境,只觉得王菲那种飘零自由而孤独的嗓音,唱着真是好听。
而今重读,却觉得先生把人这辈子的“悲欢离合”都放进了明月,把“人世与天命”的思虑、宇宙的困惑、现实与梦幻的交织都融入其中,格调高旷,风韵清越,常读常新。
《水调歌头》写于密州任上,词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乃为作词背景。苏氏兄弟因在朝堂受新党排挤,虽同在京东,相去不远,却已六年未见。苏轼当时僻处偏远州郡,父母俱逝,家山万里,爱妻早卒,儿女幼小,他在人世间的知心者惟有弟弟一人,所谓“四海一子由”。
值此中秋佳节,苏轼却只能孤立于庭院之间,举杯独饮,把酒问天,望月怀人,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离合”“圆缺”的苦痛,化为一腔诗意,挥手写下这旷达超脱的“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的千古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知此刻诗人是否也想与诗仙共饮一杯,此刻他独自一人,酒性正浓,不由地忧愁,“今日这明月,何时能再拥有?昔日之团圆,何日才能重聚?”
然而,诗人之思绪又无尽地浪漫起来,借着这皎洁的月光,仿若变成以为白衣飘飘的仙人,进入仙境宫阙,见到琼楼玉宇。诗人尽情地在这太空幻境中飘流,似乎暂时远离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与忧愁。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句,可谓是诗中最具仙气的句子,化用唐人小说《周秦行记》所载牛僧孺诗:“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这几句诗中充满了像李白似的浪漫,仙气飘飘,乘风归去,诗人醉态淋漓,逸兴遄飞,又有所顾虑,不无担忧。
这里的“寒冷”不仅是温度,也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孤寂的心境。接下来更美的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选择缥缈虚幻的仙境,还是愿意留在这悲欢离别的人间?诗人没有回答,而是随着皎洁的月光,自由自在,翩翩起舞,实则,天上又哪里有人间自在呢?
至此,诗人的心境由“入世”的苦痛,转变到“出世”的超脱,流露出一种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对悲喜苦乐的人间岁月、俗世生活倾注了更大的热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中秋皓月仿佛有意,转过红色阁楼,映入罗绮窗帘,诗人似乎随着月光的流转一起移动。这月光也知道这离别相思之人,因而温柔地笼罩着他。诗人无法排解心中的苦闷,就将这月光看作自己的倾听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他问道,“为何你偏偏要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变圆呢?”话中满是无奈与愁苦,但苏轼是一位热爱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智者,他继而想起,“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宇宙自有它的律法,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常态,自古及今,世代皆然,正如月亮难以常盈常满一样,人生也常是离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如今夕,本是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孤身一人,但这又如何,亲人虽相隔千里,可以共享这美丽的月光,珍惜当下吧!
次年二月,苏轼终于与苏辙相见。四月,他被调任徐州,苏辙与之偕行,不愿分离,一直到中秋节,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过了一个难得的团圆佳节。
苏苏
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