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清代著名书法家,名叫梁巘(yan,三声),他与刘墉、王文治、梁同书是同时代人,与乾隆年间五位重要书家齐名(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其书法造诣颇深,以工李北海书法著称于世,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之感。梁巘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大家邓石如就十分仰慕他的书法和为人,一度想要拜他为师(但最后并没有实现,两人成了好友)。
梁巘(1710年——1788年后),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祖居亳州十九里镇,后居住在亳州城里夏候巷街(现夏候小学西跨院)。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初在咸安宫任教习,后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梁巘这辈子没有做过大官,在政治上的成就是远不如在书法上的。
梁巘生活的年代正好处在碑帖代谢的时期,他是最早提倡取法周秦汉魏的书家之一,其书法实践与书学思想对清代中叶碑学书风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很可贵的是,他并不像后来的包世臣、康有为那样大力地崇碑抑帖,而是对碑帖都有客观的评价。这在当时碑帖之争的背景下,显然是很难得的。梁巘在自己的论书笔记《古今法帖论》中,对周代的金文、汉魏的碑刻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童年时代的梁巘也是一位早早就显示出其才能的天才儿童,根据文献记载:梁四岁能诵《毛诗》,十二岁读完经、史,善文章。弱冠时随兄就读于金陵“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但是,既然如此那为何梁巘直到50多岁才中了个举人呢?其实,在古代要想考取功名是很难的,不仅需要你足够努力,很多时候还需要有很好的运气才行。
而梁巘的这个举人也不是通过考试得来的,而是通过一个好机会。他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并屡次不中后,留在京城以卖字为生。机缘巧合之下,偶遇精于书法成亲王,成亲王对他的书法赞赏有加并将他推荐给乾隆。梁巘才因此被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同进士出身。
梁巘与著名篆刻家、碑学名家邓石如是关系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也是邓石如的伯乐。这两人之间的故事是这样的:乾隆三十九年,青年书家邓石如继承父业到寿州设馆教书。他此行一是要养家糊口,二是仰慕梁巘,想要拜他为师。彼时,梁巘已经是闻名大江南北的著名书法家,而邓石如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人物。无论从年龄、资历、学养各个方面,梁巘能堪当邓石如的老师。
而梁巘看了邓石如的印章和扇面后,十分欣赏他的天赋,认定他将来必定能成大器。如果自己收邓石如为弟子,反而会束缚他以后的发展。因此不让邓石如对自己执弟子礼,而是以朋友、知音的身份对邓石如的学书与治印给予启发、指导和帮助。后来,又亲自写信将邓石如介绍给在金陵的好友梅文穆,为邓石如在术上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