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肖邦钢琴曲代表作品(来一首肖邦的钢琴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肖邦钢琴曲代表作品(来一首肖邦的钢琴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肖邦是钢琴家,波兰人。波兰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1.26万平方公里,人囗3850多万。首都为华沙。 肖邦虽为国际上知名的钢琴家,但名头没有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响亮。在中国,对他泛泛了解的有人,深入了解的人少,不了解的人多。他最近的“有名”,是因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有个中国人曾获得冠军殊荣,而这个人又因他故获得中国公安“殊荣”,故,国人知道了:肖邦、肖邦,钢琴诗人。

在波兰,肖邦则是名声响亮,家喻户晓。市民可能不知道谁是总统,但知道肖邦其人。他是波兰的灵魂,是波兰的骄傲,是波兰的荣誉。波兰人,尤其是华沙人喜欢肖邦,无以复加,甚至他的缺点也是那么“美好”,因为,他在全球为波兰带来的荣耀,贵为总统,也比之不上,稍逊 *** 。

所以,在波兰,尤其是华沙,肖邦无处不在。在街头、广场、剧院,有肖邦各种姿态的塑像、雕像;在音乐会上,有肖邦的作品在演奏;在音像店,有肖邦的各种版本的作品专辑在出售;在商店、博物院、游乐场,有肖邦为主题的各种各样的纪念品……甚至,在肖邦的故居热拉佐瓦-沃拉,肖邦花园占地在300平方公里以上,之大、之宽、之广,在全球名人故居中罕见、少有,风景优美,魅力无穷。

肖邦1810年出生于此。他的父亲原籍洛林,是法国人,极有教养。他的母亲是波兰人,颇有教养,极富音乐才华,弹得一手好钢琴,唱得一腔好波兰民歌。她是儿子的启蒙老师,尤其是她唱的那些波兰民歌,对儿子以后钢琴民间舞曲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肖邦6岁学习音乐,7岁即会弹曲,8岁登台演出,20岁前名声鹊起,名闻欧洲乐坛。他39岁短暂一生,创作了200多部作品,包括多部钢琴前奏曲、叙事曲、波兰圆舞曲、钢琴奏鸣曲、谐谑曲和幻想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之所以誉为“钢琴诗人”,一方面,是他的外在,面容白晰,举止文雅,气质高贵;另一方面,是其钢琴作品与诗的内在契合,浑然天成,水 *** 融;更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大诗人海涅的高评,他说:“肖邦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着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肖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具有特色、富有传奇,还有趣味。

他的最敬,是伯乐李斯特。李斯特出生于1811年,匈牙利人。在当时的欧洲乐坛,李斯特如日中天,如雷贯耳。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以其杰出的成就,获得“钢琴之王”的美誉,更可贵的是,在品德修养上,他具有高尚的情操,散发出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德艺双馨”的一代艺术大师。 1830年,肖邦离开华沙,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人生在世不称意。1831年,他流亡到巴黎,仍然是“不称意”,并且是穷困,“潦倒新停浊酒杯”。但吉人自有天相,祸兮福所倚。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时誉满巴黎,名动欧陆的大乐豪李斯特。李斯特与肖邦一唔,听了他的音乐见解、钢琴弹奏,大为赏识,自谦地说肖邦的音乐天赋和才华在自己之上,只是“小荷未露尖尖角”而已。怎么推荐他、使他让人知晓、获得认可、进而出人头地呢?办法总比困难多。眉头一皱,李斯特计上心来。有一天的晚上,李斯特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观者如卿,华盖云集。按照音乐会习惯,全场灯火全熄,突然那深沉沉郁的乐曲在钢琴上弹奏出来,散入夜风满巴城。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全场观众无不竖颈凝耳,如醉如痴。一曲终了,掌声雷动,听众正内心里为李斯特叫好之际,灯火亮了,大家呆了,只见钢琴前出现的是一位面容白晰,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他是谁?为什么弹得这么好?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之时,李斯特从后台走出来,向观众介绍了肖邦。瞬间,更热烈的掌声从台下响起,经久不停。这掌声,是送给肖邦的,赞美他卓越的才华;这掌声,是送给李斯特的,赞美他“伯乐”之慧眼。李斯特用这种独特而富有奇效的方式,为名不见经传的肖邦做了隆重推出,从此,肖邦在巴黎音乐界一炮而红,一举成名,一览众山小。

肖邦的最恋,是乔治-桑。乔治-桑是著名女作家、女权主义者、情场女高手。肖邦是在1836年春天,通过李斯特结识乔治-桑的。这时,乔氏比肖邦大6岁,又是有2个孩子的寡妇,除了有一双勾魂摄魄的大眼睛外,人也不够漂亮,因此,初次见面,肖邦并没有看上乔氏。但肖邦的英俊、高贵、才艺,却让乔氏一见钟情,她性如烈火,是主动型人格。她久经情场,对男性了如指掌。她喜欢肖邦,不怕肖郎不就范。她有的是办法,自然的、很快的,肖邦的感情“马其诺”被攻破,他小鸟依人般的被乔治-桑纳入”水袖”、金屋藏娇了。 肖邦与乔氏的关系介乎在友谊和夫妇、恋爱和婚姻之间,持续了9年。不得不承认,乔氏是有才华、有能力、有本事的女人。她与肖邦共同生活后,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启迪、有帮助、有很大的促进,致使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他鸣唱“天鹅之歌”的“诗酒趁年华”。肖邦一生写了206首作品,而其中真正成熟的作品,几乎全部完成在他与乔氏相恋的9年之中。如《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降E大调夜曲》,等等。同样的,乔氏的创作也迎来了黄金期,她著名的田园小说《魔沼》,就诞生在与肖郎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那其中的男主人公——热尔曼先生,他的敏感纤细的特质,就是肖郎的再现。

小说,同样是小说,同样是肖郎的影子,人却有了变化。1846年,乔氏在《法兰西快报》连载小说——《鲁克瑞齐亚-弗罗丽安尼》。那其中的卡罗尔亲王,是那么的自私、假斯文,令人反感,影射的就是肖邦。可见,此时,肖与乔,已是月不圆,花不香,郎不亲妹不爱了。果然,1847年,肖邦与乔治-桑分手,1848年3月4日,在玛利昂尼夫人家,肖与乔不期而遇,最后一面,劳燕双飞。 肖邦的最爱,是波兰。肖邦20岁后离开家乡,久居巴黎,直至去逝。他身在异域异城,但他是波兰人,他一生钟爱波兰,魂牵梦绕,最不忘的是祖国。当时,波兰被俄罗斯等国入侵、瓜分,俄国沙皇为了笼络波兰人心,假惺惺的授予肖邦“首席钢琴家”称号,被肖邦严辞拒绝,因为他心中只有祖国,只有波兰。 早在他第一年客居维也纳时,听到首都华沙起义的消息便激动不已,想立刻回国参加革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在去巴黎的路上,听到华沙起义遭残酷镇压而失败的坏消息,他悲痛万分,创作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一批澎湃激昂的作品。后来,他又与华沙起义后许多来到巴黎的幸存者交往甚密,向他们打听祖国的消息,思考拯救祖国的办法。任何来自祖国的消息都会让他不由自主,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当他和来自波兰的朋友们在一起时,常常一言不发,一刻不停地为他们弹琴,大家默默无语,在琴声中,在乐曲里,思念祖国,体念祖国,任一腔思绪,化为风,变成雨,风雨无阻,风雨兼程,为祖国早日光复,送上祝愿,献上祈祷。

离开祖国的时间越长,就越是思念,思念的反复,构成了肖邦心中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又从正面极大的促进了肖邦的创作,使他的各种作品从幻想中走向更加飘缈的幻想,充满了诗意。同时,对祖国的思念也成了肖邦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舞曲、练习曲、夜曲。而舞曲中又以祖国的波罗乃兹和玛祖卡为主,这些,大都来自肖邦童年时对祖国、对民间、对母亲的回忆。 在肖邦离开华沙之时,他的朋友圈送给他一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无论是在维也纳,或是巴黎,无论走在哪里,肖邦都把它带在身边,因为,在远方游子的心中,这泥土就是故乡,就是祖国,就是波兰。肖邦死后,他的朋友圈就把他终身携带的泥土洒在了他的身上。1849年10月,肖邦即将离去,在病榻上他抓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土地上。”后来,人们把他的心脏带回波兰,安放在华沙圣十字教堂。现在,在华沙,在圣十字教堂——这座庄严肃穆圣洁的教堂内,仍然存放着肖邦——钢琴诗人的心脏,每天,都会有音乐爱好者或者是慕名而来的人,为之献上鲜花,并致敬意,即使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未有间断。(李斯克)

更多肖邦钢琴曲代表作品(来一首肖邦的钢琴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