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吴桥耄耋老人王志贤珍藏着几张照片,闲暇时总要翻看数遍。一张是自己从朝鲜战场回来时拍下的,一张是二儿子王文刚身披戎装的,另外两张是两个孙子参军入伍时的。三代人,三套军装,虽年代不同,但赤胆忠心在王家世代传承。
“舍小家,为大家,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王志贤语气坚定地说,这,就是王家人的家风。
奔赴战场
大运河一路徜徉而来,繁荣了交通与经济,也孕育了运河人勇敢坚毅的品性。88岁的王志贤就住在运河岸边——吴桥县桑园镇北第四屯村。
每天午后,他都要带上马扎,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运河公园里坐上一会儿。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说起话来儒雅又随和,很难和70年前那场战争联系在一起。
1952年,抗美援朝激战犹酣。美军不断调集兵力,出动飞机对驻守在上甘岭附近的志愿军倾泻炮弹,激烈程度前所罕见。消息传入国内,激起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满腔怒火。王志贤便是其中之一。
彼时,儿子刚刚出生一个多月,母亲患病在身需要人照顾。可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火热,村里动员上朝鲜战场时,第一个报了名。
老人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想端枪与日军奋战,由于年龄太小,没能如愿。这也成为他日后不断提起的遗憾。
胸戴大红花离家的情景,王志贤记忆犹新。“俺被分到了机枪班。先是坐车去保定徐水培训了一个月,然后坐着闷罐车到达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安东(今丹东)。”那是农历正月初五,天上飘着雪花,上万名战士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步行至朝鲜,作为补充部队,随时准备战斗。
薪火传承
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一个叫新义州的地方,王志贤和部队驻扎下来。按照上级命令,他们实施防御措施,负责挖坑道。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美军战机来轰炸,危险随时而至,可王志贤从未害怕过。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持终于迎来了胜利。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但王志贤的任务还没有结束,他要和战友们一起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修机场、盖房子,志愿军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款待。1954年,王志贤随部队回国,也就是在那时,他身戴纪念章,拍下了那张可以回味一生的照片。1956年,驻守在辽宁省小长山岛的王志贤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
被分配到当地交通局的王志贤依然用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临危不惧。二儿子王文刚回忆,父亲曾连续多年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市级交通系统劳动模范。
虽然王志贤不爱说话,但一颗赤心却影响了一代代王家的后人。二儿子王文刚高中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当兵。
“父亲偶尔讲述的故事,以及他平时为人处世对我影响特别深。我也想去部队里锻炼一下自己。”王文刚说,自儿时起父亲就爱买书,尤其是讲述英雄的书,买来后就给兄弟四人讲。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文刚也有着一颗赤诚之心。在部队期间,顺利入党、提干,多次立功。
一颗红心
时至今日,二儿子王文刚仍然细心保留着一把小勺,那是王志贤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保存几十年后交给他的。虽然不知道小勺的故事,但王文刚清楚父亲背后的用心。
不仅如此,老人年近九旬依然看书看报,还珍藏着一本毛主席的影集。影集里,一页一页都是王志贤细心裁剪后的毛主席的照片。影集旁边,是包裹着的毛主席纪念章。这些物品就像宝贝一样放在床头,老人闲暇时常会翻看。
“头些年,俺爸身体好,总去北京玩。每次去北京,都要到毛主席纪念堂,而且每次都买毛主席纪念章。”王文刚说,久而久之,家里已经留存了百十枚纪念章,其中还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十大元帅的纪念章。
王家人的忠良朴实一代代传承,到王帅、王雪峰这已经是第三代。受祖辈影响,二人也毫不犹豫地参军入伍。
王雪峰从小生活在爷爷身边,爷爷面容饱经沧桑、眼睛炯炯有神、腰杆挺拔硬朗、为人刚正不阿,处处洋溢着军人的气质,细雨润无声地影响着他们。“先有国,再有家,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他说。
时光荏苒,曾经的岁月早已深深沉淀在王志贤的心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看着孩子们的参军照片,王志贤老人又激动地唱了起来。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 杨静然 摄 影 陈立新 孙希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