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对上海人来说,老盛昌汤包馆是从小吃到大,伴随童年,伴随成长的美味。今天易姐也和大家分享一下老盛昌汤包馆的故事~
1999年老板余维明和两个小伙伴从苏州来到上海成立老盛昌,三人之前是一家国有饮食店的面点师傅,一开始在苏州开了一家面馆,因为手艺很好,顾客络绎不绝,几年的时间,就在苏州开了四家门店,之后看到上海的发展机遇,就来此创业,自此老盛昌从这里才算正式起步。
上海发展机遇多,市场大,本以为老盛昌在上海能有更好的发展,但开店不久,就遇到了瓶颈期,与苏州情况不同,上海餐饮市场选择众多,而老盛昌彼时的产品线单一且没有特色,难以留住食客。
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及时做出了品牌调整。改良苏州汤包,做更符合上海消费者口味的汤包。突破苏州汤包的传统,改先甜后咸为先咸后甜,突出咸味,汤汁变清澈,厚皮改薄皮,馅儿多料足,食材的合理搭配,让它的营养更加丰富,同时口感也很有吸引力,除了味道商的改变,老盛昌还将11个为一份的汤包改为6个为一份,然后再加大单个汤包的分量,这样既保证汤包不减量,又能相对减少人工成本。
除了苏州汤包作为王牌美食,老盛昌还开发了丰富产品种类,增加了面条,米饭,点心等。而且,从1999年到2020年每天从早上6点营业到晚上9点,人均20元,早餐、午餐、晚餐都包括,2000年左右,大众餐饮还没那么发达,老盛昌一日三餐提供餐点的模式解决了很多人的就餐难题,再加上老盛昌价格亲民,环境干净,很多就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此老盛昌在上海餐饮界算是站住了脚跟。
大家都知道在上海做餐饮面临着高租金高人工的压力,而老盛昌又是以物美价廉而闻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如此情况下,老盛昌还能达到净利润10%以上,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开始因为老盛昌定位社区餐饮,所以选择的地段租金都比较低,但是随着上海街道管理的逐渐规范化和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老盛昌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持盈利,老盛昌摸索出一条“中央厨房”的出路。
自建6000平米的中央厨房,老盛昌的产品基本以中央厨房全方位配送为主,产品线也进一步缩减,以降低门店用工成本。建了中央厨房后,门店面积就可以相应缩小,这样成本就省下来了。
纵观老盛昌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是遇到问题,老盛昌总能通过改变调整寻找合适的发展机会,每天、每一步都坚持摸索,从新的经验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