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医是骗局吗(中医真的是骗局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医是骗局吗(中医真的是骗局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医是骗局吗(中医真的是骗局吗)

首先老师要声明,这些谎言不是中医说的,而是不懂中医的人或者是假装懂中医的人说的,他们以讹传讹,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流传开了。

这一点老师感触太深了。之前写过几次看舌苔的文章,视频,结果很多人在后台私信我,私信的时候一不做二不休猛不丁给你发一张舌照,然后问,给我看看舌头,我有什么病?

老师挺纳闷的,啥时候中医看病就等同于看舌头了?舌头能代表一切吗?

非也,非也。中医看病的手段有四种,望闻问切,缺一不可,舌诊固然重要,但也仅仅是望诊的一部分,要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必须结合四种手段。所以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请小伙伴们不要动不动就发舌照了。

按照医术境界的高低可以分四个等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时下,神医、圣医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你不要怀着侥幸的心理以为你遇到的就是神医了,看一看舌头就把你的病治好了。

还有很多人,他们不发舌照,他们只说一个西医的病名,比如经常有人问老师,咽炎怎么治?鼻炎怎么治?胃炎怎么治?肠炎怎么治?等等。

只说一个西医病名就企图大夫给你一个妙方的是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这个大夫就凭借一个病名就给你开药的,那这个大夫不是庸医就是已经西化了的中医。

凭病名开药是西医的做法,绝对不是中医的做法。

为啥?真正的中医需要看你具体症状的,再根据你的具体症状下诊断,中医有八纲辨证。要根据你的症状判断出你的病是表还是里,是寒还是热还是寒热交错,是实还是虚,是阴还是阳。

有时还更复杂,要判断你的病是太阳病呢还是少阳病呢,还是阳明病呢又或者是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要从少阳治。

所以,老师真心求求小伙伴们啦,不要再发一个西医的病名来求医问药了。老师有时候心软,就给你一个方子了,实在不应该啊,可能是害了你啊。

有这种想法的中国人真的很多。老师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遇到了庸医,被坑了一大笔钱又耽误了病情才会生此怨恨的。

稍微动一下脑筋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在西医来到中国之前合着中国老百姓都不生病的?历史上数不清的战乱数不清的瘟疫,救民于水火的不是中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能称为人口大国?

中医不仅能养生,更能治病!

这也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不仅有慢,也有快的。

慢有慢的道理,慢是让你的疾病得到彻底的根治,慢,是为了你以后不再复发。欲速则不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况且你十多年前造成的病企图一两天一两个月就治好现实吗?当然也可以用猛药把症状压下去,但是你考虑到后果了吗?久病之人身体都很虚,经不起大风大浪,猛药下去可能会出人命滴。

所以,针对久病之人,中医发明了丸药,丸,缓也,就是慢慢地把你身体调理好。

中医非常注重扶正与祛邪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慢,是为了治本。

但中医绝不仅仅是慢,中医也注重轻重缓急,也有快的时候,也有速战速决的时候。

就拿感冒这个急症来说吧,很多人认为中医慢,西医快,都去输液,结果输了七天液感冒还没好,中医呢,遇到好的大夫,一两天就搞定。你说快还是慢?

再比如,你感冒发烧了,肺炎了,张仲景的一剂麻杏石甘汤就让你退烧治好你的肺炎,你说快还是慢?

再比如你七天没有大便了,肚子胀得难受,张仲景的一剂大承气汤就让你大便通了,你说快还是慢?

中医从不一味追求快还是慢,一切以合适你的才是王道为标准。

西药副作用太大,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但中药是不是就没有副作用了呢?当然不是,中药也有副作用的。是药三分毒,中药是利用药材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用对了毒药也是良药,比如附子,用错了补药也是毒药,比如人参。

所以,中医养生注重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实在不行需要吃药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药是不是可以长期服用。比如龙胆泻肝丸这个药,肝胆湿热导致的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阴囊湿疹等都可以用,祛邪的力度很猛,是大苦大寒之药,只能用来治病,短期服用。吃久了就会伤正气,伤脾胃,食欲都没了,甚至 *** 都没了,阳痿了。

神农本草经将药材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只有上品的药材才可以久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药的副作用与西药的副作用是两码事,一个是天然的身体可以识别的副作用,一个是会干扰人体自我恢复能力的人工的化学的副作用。

中药就是太苦,这也是一个谎言,这可能是受千古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影响吧。

其实中药不仅有苦,还有酸,还有甘,还有辛,还有咸。

酸甜苦辛咸,这五种味道都可以入药,都可以治病。

酸味的药材入肝,有收敛之性,比如乌梅,可以生津止渴可以敛汗,也可以收敛过旺的肝气;甘味的药材入脾,补益作用特别强,能够缓急止痛,能够调和诸药,比如甘草,喉咙痛的时候喝点甘草茶就能够缓解,还有我们经常吃的五谷,补益作用很强,非常养人,所以我们一生离不开甘味的食物。

苦味的药材入心,能够清火,还能燥湿,还能泻下,比如大黄就是泻下通便,苦瓜就可燥湿清火。

辛味的药材入肺,能够发散,能够解表散寒,比如麻黄薄荷生姜等。

咸味的药材入,能够软坚散结,能收能固,比如昆布。

还有一种药材就是啥味道都没有,叫淡味,淡味的药材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比如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九大仙草之一的茯苓。

还有很多人认为中药就是太伤胃,其实不然,中医治病最讲究的就是脾胃原则,脾胃是中心,是重点保护对象,如果中药伤胃那就没得治了。你看张仲景的方子几乎每一个方子都有保护脾胃的药,中药不仅不伤胃还健脾养胃。

如果你认为中药伤胃,只有一个原因,遇到了庸医,给你开出了不宜久服的猛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百姓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中医越老越好,以年龄来判断一个中医的好坏。

不可否认,中医是实践出真知,是经验医学,但光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学中医更需要悟性。

如果一个好中医仅仅是建立在年龄基础上那就好办喽,啥都不用做,等老了就成了好中医了,成了香饽饽了。

很多庸医就喜欢利用老百姓这种追求老的心理,把胡须留长,把头发留长,黑发全部染成白发,把自己整成仙风道骨的模样,坑一个算一个。

如果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自然越老越好。如果你医术浅薄医德败坏,老了就不是老中医了就是老庸医了。

所以,小伙伴们不要一味追求老中医,要以自己的认知来判断此人是不是好中医。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医文化的传播出了问题。

真正懂中医的行家或者是大夫不屑于写文章,或者没时间写文章,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来写吧,又写得太引经据典、不忍卒读,老百姓直呼看不懂,看不懂,味同嚼蜡。还有很多中医术语,就拿火来说吧,就有虚火实火,还有什么君火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哎呀,简直把人绕晕了有木有。

所以,老百姓就这样误解了中医,觉得中医高高在上,高攀不起。

其实,看过老师文章的小伙伴都知道,中医不仅博大精深,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中医很接地气,很有亲和力。中医之道存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我们天天在运用中医,实践中医,只是老百姓不知道而已,这叫“道,日用而不知”。

中医教你“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中医教你为什么不能熬夜,中医教你为什么吃饭要吃七八分饱,中医教你为啥吃饭不能生气,中医教你女人来月经时为何会心烦气躁,中医教你为何要春捂秋冻,中医教你为何不能吃太多水果太多寒凉的食物……等等,这一切不接地气吗?

生活处处有中医,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看老师的文章,你们没有觉得中医是那么美那么有趣那么有人情味吗?看老师的文章,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原来中医是完全可以自学的?看老师的文章,你们难道没有在不知不觉中看上中医?

还有的人认为中医就是玄学,就是迷信,什么阴阳五行,什么金木水火土,还相生相克,都是子虚乌有,一派胡言。

这些人只相信眼睛看得见的东西,看得见的就一定是真理吗?看不见的就一定不存在吗?

中医说五行,说阴阳,是取象类比,

是让你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让你明白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地有地道,

是让你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让你明白一棵树的挺拔,一朵花的妩媚,一棵草的多姿,

是让你明白天地有大美,

是让你明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决裂,更不能对抗自然,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到天年,无疾而终。

更多中医是骗局吗(中医真的是骗局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