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张爱玲最经典的语录之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面写的。
其实,张爱玲低的,又怎么会只有爱情呢,她的一生,都是这样,低到了尘埃里,又开出了花朵。
世人现在想起张爱玲的,是她为世人留下的珍贵文字,是她与胡兰成那段备受争议的婚姻,还有她那微微上扬的下巴,清高,孤傲,冷漠.....
在读张爱玲的文字时,我时常会觉得世界啊,真的是太多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怎么就那么冷漠,她的文字里,无时不在对人性近乎残酷的剖析,处处透露着虚无绝望,现实,真的现实得痛心,读她的作品,往往会有:“我痛,但是我无法自拔,像是要沉到谷底,又不得不自我救赎,”的情绪,但又觉得所有的无望,都是合情合理,想要申诉,最后连申诉,都觉得是自我太矫情,这样的压抑,孤寂,现实,无望,难道不也是她的一生么?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对外是儒雅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本质却是一个不学无术,一生碌碌无为,抽大烟,养姨太太的顽固公子哥,母亲是强势,有主见,不甘愿被封建家庭束缚的女子,两人的性格底色,注定没法长久,终于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年幼的张爱玲跟父亲住在一起,没多久,后母进门了,就像所有八点档的灰姑娘被后母虐待的剧情一样,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经常与后妈争吵,有一次正在与后妈动手,父亲看见后,没有制止,反而走上前对着年幼的张爱玲就是一顿毒打,然后被监禁在空房里,被软禁的日子里,小张爱玲又不幸染上疟疾,后妈知晓后,无动于衷,张父却怕张爱玲就这样死去,他的害怕并不是因为他身为父亲对女儿应有的怜惜或者一点点愧疚,而是害怕孩子就这样死去后,他被别人说虐童,然后就自己买了抗生素给张爱玲注射,原本应该是避风港,安全感来源的父亲,就是这样给与自己的女儿“爱”的。
后来张爱玲终于逃出了父亲的家,逃离了那座牢笼的时候,她的内心肯定带着很多对未来的憧憬,因为自由而欣喜,因为劫后余生而庆幸,她去投奔了自己的母亲,最初的日子她过的很舒心,终于不用再争斗,终于不用再被打骂,但是,母亲就给了她最需要的安稳了么?并没有,,张爱玲的母亲,是个美丽的女人,她前卫,有才华,自由奔放,但是也自私,离婚的时候,张爱玲和弟弟是判给父亲的,所以她帮张爱玲交学费的时候,说了,这个是需要还的,后来张爱玲出名以后用稿费买了两块金条给妈妈,她对妈妈说:“花了你那么多钱挺不好意思的”。母亲,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角色,妈妈对孩子的付出,应该是无私的,但是在张爱玲与妈妈之间,更多的却是客气,疏远的,张爱玲的妈妈去世之前,曾提出要见她,但是她还是没去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她不爱妈妈么??不,其实她很爱自己的妈妈,曾经,她努力的学习怎么扮演妈妈喜欢的大家闺秀,努力的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学习妈妈喜欢的钢琴和书画,但是最后她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妈妈的喜欢,所以,很多人说她最后是以一种报复母亲的心态不去见母亲的最后一面,但是我觉得,不是她报复母亲,母亲教会她的就是疏远,客气,她做不来为人子女在母亲跟前最基本的亲热,,甚至她害怕那种大团圆,亦如她的作品,永远带有缺憾。
记得以前看过这么一句话:孩子与家人的相处模式,其实也是孩子与世界的相处模式,父母给张爱玲的形象,是自私的,是冷血的,是无爱的,是冷静的,疏远的,而张爱玲给世人留下的形象,难道不是这样么?
她的内心是渴望爱的,遇见胡兰成的时候,她将潜藏内心的热情和渴望都给了他,此时胡兰成的身份是有妇之夫,政治身份也很敏感,年纪也大到可以当她的父亲,但是张爱玲不管不顾,从小父爱的缺失,在遇见胡兰成的时候,她终于体会了被男人呵护,爱着的感觉,关于父爱,也许她在胡兰成的身上也隐隐的期待过呢?不管世人如何指责他,不管这份感情充满多少争议,他在她的心中,就是那个让自己低到尘埃里的男人,原来自己也可以被人这么温暖的对待着,以至于后来胡兰成已经背叛他们的婚姻后,她还是会把自己的大笔稿费送予胡兰成,生活的压迫,父亲的失职,母亲的自私,张爱玲早早就知道了钱的重要性,因为钱得到的委屈与幸福感,她一直铭记于心,但是她还是把辛苦得来的稿费给了那个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男人,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最后的一笔钱,谁说不是她的宽容与懂得呢?
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这里我想说:“因为翻开以前的她,所以疼惜后来的她,”她的那些惊世之作,谁说不是她的心灵剖析呢?每当写下那些撕心裂肺,故作清冷的句子的时候,不知道她的心伤又痛了多少遍。
原生家庭的不幸,养成她了敏感,尖锐,挑剔的性格,这也间接的造就了她凄凉的一生,而她那些惊艳世人的作品,不也是因为她的敏感,痛苦,才写的那么动人心扉,绚丽夺目么?只是这朵花,开的太痛了..........
…… End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