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汶川大地震涌现出的英雄(汶川大地震英雄少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汶川大地震涌现出的英雄(汶川大地震英雄少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汶川大地震涌现出的英雄(汶川大地震英雄少年)

青春广元

新时代新青年新形象新作为

汶川十年,劫后余生的他们过得如何?

有人选择感恩,“那场灾难让我重新审视生命,重新活过一次。”

有人选择铭记,“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又多活了一年。”

团团从广元晚报获悉,记者们采访了在地震中重生的那些“平民英雄”。经历了巨大灾难的广元人,已从悲壮走向豪迈,并在幸福生活中感恩和回报全国人民的大爱。今天,请跟随团团一起去听听他们这十年的故事。

地震宝宝 广元“震生”今年 10岁

李震生

年龄:10岁

籍贯:剑阁

十年前: 他在简易接生棚中出生

“5·12”地震发生时,母亲张丹正躺在剑阁县下寺镇中心卫生院二楼待产室的床上等待手术。后被家人迅即拔掉针头、抱着下楼跑到医院门前的油菜花地。为防止感染,紧随其后的医生护士迅速搭起一间简易的接生棚。在接生医生的鼓励下,当天16时15分,娃娃呱呱坠地。可能是被地震吓着了,几分钟后才迎来了诞生的那声清脆啼哭。为铭记这次大地震伤痛,感恩给予帮助的人们,张丹跟家人给儿子取名为李震生,小名叫“512”。

之后襁褓中的小震生和母亲在家人的照顾下,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生活了大半年。

10年过去,在爱中长大的震生已经是一名阳光少年。

十年后:他努力学习并乐于帮助他人

如今十年过去了,一家人早已住进了新房子,母亲在家附近开了一家美甲店,在外跑运输的父亲已经改行做另外的事。李震生已经是广元天立国际学校的一名四年级“毛毛虫”班的学生。在老师眼里,他是“书虫”、“暖男”、“有担当”的代名词。他可以闹中取静,在别的同学玩耍的时候安静看书,已经两次获评为“天立之星”。他也是一位称职的寝室室长和学习委员,能主动承担责任,从不推卸。可以在同学生病不便时,主动先帮同学打饭,然后才考虑自己。

在母亲张丹的眼里,儿子没有一些同龄人和独生子女的骄纵,不会哭闹着为了要某一件玩具或者其他很喜欢的东西耍性子。会很有爱心和耐心地照顾比自己年龄小的表妹,会提醒母亲在晚间出门散步时注意安全。

“地震飞人”和老伴安享晚年

王会英

年龄:63岁

籍贯:青川

十年前:她跟着滑坡体“飞越”了200米

“5·12”地震发生时,当时53岁的王会英正在山上割菜籽,脚下的地突然筛糠一样动起来,她怎么也站不稳,一 *** 坐到地上,惊慌中试图再站起来的她突然看到背后不远处一条簸箕宽的裂缝,她赶紧低头不动了。随后地皮“跑”了起来,她感觉到耳边呼呼的风声。在“飞过”山下的公路后,她翻了一个跟头稳稳地坐在地上后急忙爬起来,头也不回,就顺着坑坑洼洼的土地跑起来。从王会英坐下到站起来,时间虽然只有10来秒钟,但她却跟着 *** 下的滑坡体“飞越”了200米的空间……

目击王会英惊险场面的青龙村二社村民王力平曾这样回忆,“这个女人真是命大福大,在她‘飞’过的公路上,埋了大大小小13辆汽车,还有不知多少人……”

王会英眼里满是笑意,这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对生命的满足。

十年后:她和老伴在新房子中安享晚年

因为“飞行”经历,王会英至今留下了腰椎疼的后遗症,长期在吃药。震后统筹统建的青钢坪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她留给了女儿女婿,自己和老伴则花钱购买了同村另一村民的3间木头结构房子居住,比较宽敞。

此外,因后来该县修建东河口至雁门坝公路,占了她家的部分耕地,按照相关政策,她几十年的农村户口被转为城镇户口,如今每月可领1000多元的养老金。

身残志坚坚强乐观自强不息创造奇迹

石光武

年龄:54岁

籍贯:青川

十年前: 地震后带头修永久性住房

石光武16岁那年,因右手被高速运转的脱粒机卷了进去,右胳膊肘以下部位瞬间被绞碎而失去右前臂。2008年“5·12”地震后带头响应修建永久性住房,著名的两幅标语“出自己的力,留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不仅获得了时任国务院总理 *** 的高度称赞并专程看望,还影响了全省的灾后重建,甚至影响了一代人。他先后被评为市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模范公民、省自强模范。夫妻俩同为残疾人,却以自强不息、不等不靠的精神教育子女,影响整个家庭甚至村庄。

2012年,一部以石光武为人物原型,以乔庄镇大沟村和黄坪乡枣树村为切入点的电影《石青川》上映。该部电影讲述了石光武在经历地震、残疾等一系列灾难后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另外,石光武家规“自强自立,勤俭持家。正直善良,诚信为人。”先后被评选为“天府好家规”和“蜀道好家规”。

石光武拿着 *** 震后来青川的照片感叹道,

“一晃十年,生活越来越美好。”

十年后: 要抓住机遇扩大小生意

如今,石光武继续和妻子经营着小超市,还是是村里的保洁员。每天早上6点过起床,开始打扫村里的卫生,将住户门前放置的垃圾袋收集装上车,运到垃圾屋里。家里还种了2亩多有机茶叶,部分新茶去市场上卖或出售给茶商,剩下的留着自己喝。一儿一女也已成人并成了家。

对于今后,石光武说,要利用在建的广元至平武高速从村口路过的机遇,把用作超市和卧室的两间平房重新修葺扩大至两层,不仅将超市里的货物种类增加得更齐全并拥有储藏间,还想让孙子们拥有自己独立的卧室。此外,会继续认认真真地搞好村子里的日常保洁。

“网球小子”拿下世界杯冠军

董顺江

年龄:25岁

籍贯:青川

十年前: 失去右小腿却努力成为运动员

2008年,年仅16岁的董顺江是青川县木鱼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就活泼好动,篮球、乒乓球、足球都很喜欢,还是学校乒乓球队的主力。当时梦想着能够进入国家篮球队,可“5·12”地震夺走了他的右小腿。懂事而坚强的董顺江并没有放弃,在爱心人士的关爱下重新振作,不断挑战自己。

2009年4月,董顺江正式成为四川省轮椅网球队的队员。后因其训练刻苦、坐坏6辆轮椅和数次骄人的战绩被誉为“轮椅上的追风少年”,曾在多次比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2015年被北京体育大学残奥冠军班录取。2016年和队友获得中国男子轮椅网球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就像院子里的花草,

董顺江的网球事业也在一步步成长中。

十年后:继续打网球争取进世界前八

“‘学习+训练+比赛’是我现在的生活常态。”董顺江说,对于未来他也有小目标,“这是我挚爱的运动,想继续努力打下去,想进入世界前八强,这样才可能参加世界级的公开赛。”

今年4月13日,北京卫视大型文化讲述类节目《中国故事大会》播出,董顺江以特邀嘉宾的身份与演员凌潇肃、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工程兵中队长卞龙等做客现场。董顺江分享了空降兵某师大校李振波带领15名空降兵为了救灾,进行“自杀式”降伞的英雄事迹,他们带给了灾区乡亲们生的希望,也带给董顺江面对未来的无限勇气。

本月26日,他将赴荷兰参加比赛。回国后将积极备战全国轮椅网球锦标赛和省运会。

想建产销一体化现代农业企业

王淑娟

年龄:32岁

籍贯:青川

十年前:

王淑娟是土生土长的青川人,地震之后,家乡农业发展滞后、农户收入偏低的情况时时牵动她的心。2009年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她回乡创业。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集了一些资金,在青溪镇和瓦砾乡分别建立了中华蜂生产基地和中华蜂繁育基地。

后来,在“阿里巴巴”有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王淑娟在淘宝网上开办网店并入驻“阿里巴巴”成都创业园。两年后,她漂洋过海,进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学习。2012年12月毕业后,她再次返回青川,扩大了她的蜂蜜生产基地、蜂蜜加工厂和网店的规模,并在县城开起了“青川特产总汇”实体店,从事青川山珍批发零售。2013年,王淑娟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建立了电商平台,还牵头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

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她和淘宝产业链的另外7个代表随马云一起在纽约敲响上市钟声。

回青川发展电商,让王淑娟成为“敲钟女孩”

十年后:创新助力,产业不断拓展

如今,王淑娟的公司销售以蜂蜜为主的土特产年经营额已经突破2300万元。在青川推动中蜂养殖,蜂农超过500户,惠及当地建卡贫困户500余人。

随着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她创新思路,发展延伸产业,占地8亩、投资1000多万元的“中蜂文化产业园”破土动工。她透露,全新的高端产品“meeday”已在筹备阶段,由意大利设计师团队操刀的外观设计基本成熟,产品将于6月上旬正式上线,公司高中低端产品线布局基本完成。未来,她将依托“中蜂文化产业园”及青川优渥的自然地理风貌、特色农产品,打算和旅行社合作,建设更多的文旅项目围成“环线”,形成规模效应。

王淑娟说,她会像谈恋爱一样经营自己的事业,希望通过卖青川的土特产品,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生态青川。

回乡创业淘宝开店卖“山货”

受汪洋两次接见点名要买她的“山珍”

赵海伶

年龄:30岁

2008年“5·12”地震,正在四川外语学院上大学的赵海伶与家人失联了一个星期。地震让她对亲情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两年后她大学毕业,果断放弃留在成都工作的机会,笃定地回到家乡。

克服没有物流、没有网络、没有住房等困难,借助现代科技,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在网上帮助山高路远的村民销售木耳、蜂蜜等土特产。

近年来,她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助民增收,先后获得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网商”“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货大王”。她还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两次接见,还点名要买她的“山珍”。

经营着“甜蜜事业”,赵海伶的笑也是甜甜的。

十年后:网店转型成省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巢崖蜜是青川高山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是山区人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赵海伶介绍,从2013年开始,海伶山珍成立合作社投资百万元向贫困户提供养蜂器具,有效激发了农户发展养蜂的积极性。

“为了挖掘青川老巢崖蜜原产地人与物背后的故事,凸显产品特色,我们还拍了《京晚8点·人间有味》等专题视频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款优质农产品,从而帮助当地蜂农拓展销售渠道,摆脱老巢崖蜜的滞销状况。”赵海伶说。

赵海伶是全国率先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实践者之一,用近10年时间将一家网店转型成省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目前,她与4000多户农户合作,每年给农户提供上万个劳务工,给留守妇女老人提供岗位1300多个。

“举牌娃娃”立志当军医

徐广

年龄:22岁

籍贯:青川

十年前: 地震中体验生死举牌

感恩救援官兵

“5·12”地震发生时,徐广还在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当时在睡午觉,我在睡梦中被摇醒,看到宿舍墙壁上的涂料大块掉下,外面人声鼎沸,有老师喊‘娃儿们快出来,地震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徐广仍心有余悸。“我扶着墙壁走出宿舍,惊吓过度全身瘫软,站都站不稳,后来在同学的搀扶下,跟着老师们转移到了宽阔的农田,我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宿舍楼的人。”

正是有了如此深刻的经历,徐广对于抗震救灾的叔叔阿姨们感恩万分。他和100多名小伙伴自发聚集在村前的道路上,手举自制的写着“你们辛苦了”的纸牌,感恩救援官兵。当年这一幕被记者抓拍下来,徐广也因此被网友们唤作“举牌娃娃”。震后,徐广和130名同学被送到广东东莞临时求学7个月。

“举牌娃娃”徐广已长成阳光帅气的小伙子。

十年后:进入医学院学习希望成为一名军医

2017年,徐广考入长沙医学院,除了爷爷和父亲都是医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5·12’地震中的医疗工作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才读大一,但徐广对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他计划大学毕业后到重庆或陕西的军医大学继续深造,今后当一名军医。“儿时的特殊经历,让我对军人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如果没有机会继续深造,那就当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服务人民群众。”

采访中,徐广特别感恩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讲述了三位好心人的故事,他说“地震虽然远去,但爱心人士的关怀一直与我们相随。”

记者姐姐“5·12”地震发生后,学校将板房校区建在庄稼地里,因为有运输建筑材料的卡车通过,路面坑洼难行,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位年轻女记者不仅找到校长出谋划策,还花掉自己的两个月工资,给每位同学买了一双长筒雨鞋,还跟所有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天津爷爷一位天津退休老人,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失去了闺女。在看到我举牌的照片时,不顾一切,找到了我。电话那头他第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嘿!好小子,你可让爷爷我好找呀!”一个月后,他还来到我 家里看望。如今,老人身体健康依旧。

安娜阿姨在东莞求学期间,我们认识了很多人,已经离世的台商安娜就是其中一位。她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像家人一般。她教我们练习合唱,歌曲全是经典校园民谣。这些年她一次次应同学们的请求,来青川看望我们。每次,她都会带一大批礼物,但总少不了手表和存钱罐,她希望我们养成珍惜时间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十年中,我们回访东莞七次,安娜阿姨到青川八次。

女孩寄山珍感谢援助者

赵敏

年龄:20岁

“滴水之恩,没齿难忘。”2017年6月,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青川中学19岁毕业生赵敏向浙江媒体寄去信件,表达对于浙江援助者的感激之情,并希望借助媒体力量,帮忙找100位“浙江恩人”,为他们送去青川的土特产黑木耳。最后,在媒体、老师、青川“海伶山珍”的帮助下,其心愿达成。1998年12月出生的赵敏,家里有6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和她。2008年地震的时候,爷爷奶奶在老家,她和哥哥、爸爸妈妈在青川县城,老家的木结构房子在地震中轰然倒塌,所幸爷爷奶奶因当时不在家里而躲过那场劫难。

赵敏说当年地震时自己虽然才10岁,但她清楚地记得一家人住在帐篷里,每天有浙江援建的叔叔给他们发放牛奶、面包和方便面。“重建后的学校里也添置了电脑、图书等很多设施。村里的泥巴路也变成了水泥路,并添置了很多体育健身设施。浙江帮扶援建的木耳基地,也让村里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追寻梦想的感恩姑娘赵敏,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十年后:

目前,赵敏正在四川传媒学院读大一,不仅各科学业成绩不错,同时也在学校里积极地参加了晚会、运动会等活动,还交了很多外地的朋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尽职尽责不惧危险敢于担当忠诚可靠

段凯

年龄:40岁

籍贯:绵阳盐亭

十年前: 他攥着矿灯逆向寻找服刑人员

40岁的段凯已在广元监狱工作了21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带着55名服刑人员在一个600多米深的矿井回采工作面工作。地震时,他刚从工作面下来,准备到劳动工具室向井口调度室汇报工作,可还没走进工具室,矿井内突然剧烈震动,巷道两边的金属支架左右摇摆、扭曲变形,发出“嘎嘎嘎”的响声,两壁岩石不断掉落,烟尘迅速弥漫整个巷道,随时有垮塌封巷的危险。

“地震了。”扶着巷壁勉强站稳的段凯很快意识到。而此时供电系统中断,井下一片漆黑。没有多想,他立即借助矿灯微弱的光亮,直奔工具室拨打电话,向地面调度室请求救援,但此时电话已经中断。来不及惊慌,他攥紧矿灯,直冲采矿工作面,那里比巷道更危险,他要和自己带下来的55名服刑人员在一起,要对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那是他身为监狱警察的职责所在。“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把他们带回去,一个都不能少。”

回到工作面时,现场已乱成一团,金属支架不断下沉,有的大角度倾斜,有的被压弯,有的被推倒,垮落的煤块堵塞了通道,整个工作面弥漫着烟尘,55名服刑人员十分惊恐,不知所措。

“段警官回来了。”随着一名服刑人员的高声叫喊,55名服刑人员齐刷刷地注视着段凯。“走,撤离!”凭借熟悉井下情况和掌握避灾路线,段凯果断命令服刑人员分工作面上下段,紧急向相对安全的一条水平巷道撤离。半个小时左右,两路人员汇合后,段凯清点人数,发现少了5名服刑人员,他马上命令一名平时表现很好的服刑人员监护其他服刑人员火速向地面撤离,自己毅然重返工作面寻找掉队人员。原来,这5人在撤离时因为没有得到段凯可以丢弃工作工具的命令,走了一段路后又返回工作面去拿工具了。

地震发生近两小时后,段凯拖着疲惫的步伐,跟在最后一名服刑人员身后,安全地走出了井口,55名服刑人员一个都不少。他最后一个走出井口。

段凯与服刑人员聊天,为他们解开心结。

十年后:担任副监区长打造现代文明监狱

段凯的事迹很快流传开来,被网友们称作“生命通道的指挥官”。2008年7月3日,司法部授予段凯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当年10月,四川省委省 *** 授予他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段凯说,地震后他服从组织按排,从2009年开始担任副监区长到现在,曾分管过监管改造、生产、安全、刑罚执行、教育等多项工作。“从以前没有合格的围墙,到现在的现代化文明监狱。”他见证了监狱这10年来巨大的变化。

爱敬岗业最美邮递员何先伦

何先伦

年龄:50岁

籍贯:青川

十年前: 从办公楼拽出同事

抢出20多万资金

“5·12”地震发生时,何先伦正和同事们忙碌工作,忽然间脚下传出闷响,大地开始震颤,房屋开始摇晃……“不好,地震了!”最先反应过来的何先伦拽着两位目瞪口呆的女同事就往外跑。

带着同事跑到安全地带后,何先伦又想起支局里还存放着20多万元储蓄资金,以及尚未投递出的212张新办二代身份证,于是赶紧往回跑。途中,他被朋友阻拦,不让他返回已经变成废墟的支局办公楼。无奈之下,何先伦只能守着支局办公楼“熬了个通宵”。第二天,驰援灾区的 *** 、巴中民兵赶到关庄,他想说服守在办公楼外的 *** 战士让他进去抢出储蓄资金、二代身份证,但战士认为太危险不让他进去。后来他等 *** 撤离,“才悄悄跑进去把那些东西抢出来”。

当时震区余震不断,为了及时将邮件、报刊及邮寄的救灾物资送到收件人手中,何先伦频繁地来往于苏河、红光、石坝、马公等乡镇,很多危险路段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5·12”地震不仅夺走了何先伦父亲、哥嫂、弟弟、弟妹等22位亲人的生命,也让他在外读书的两个侄女成了孤儿。多名社会好心人得知该情况后表示愿意领养两个孩子,但都被何先伦谢绝,“我是她俩的叔叔,有责任、有义务将她们抚养成人。”

何先伦说,做人要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十年后: 在岗位上默默奉献获评

“最美邮递员”

“5·12”地震没有震垮何先伦,反而使得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青川县邮政局关庄支局有职工5人,其中4人在支局邮政储蓄所上班,只有何先伦一人负责信函、包裹、报刊的投递。“我们这里离县城远,邮政车一般要中午才能到。”何先伦说,邮政车一来他就要去路口取邮件,然后放在摩托车上带回支局分拣。分拣完邮件差不多已是下午两三点,忙碌的投递又开始了。

何先伦的投递范围,除了关庄镇还包括马公、石化、红光、苏河等四个乡。“地震过后路不怎么好走,有的地方还是土路,过河也没有桥。”有时遇河里涨水,他怕弄湿邮件或耽误投递时间,“能过就先将邮件袋背过河,然后再去推摩托车;不能过就绕道。”他说,有些地方一绕就是十多公里,别人吃晚饭了他还在路上奔波。

是金子总会发光。因工作出色,2010年何先伦被提拔为青川县邮政局关庄支局局长。2011年“5·12”地震纪念日,2013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以《在洒满阳光和爱的大地上》、《四川山村邮递员投递信函14年》为题,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何先伦还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邮政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感动广元十大人物”、广元市追赶跨越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2014年全国“最美邮递员”光荣称号。

要做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如今,何先伦已从支局长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外托经理。外托经理仍要负责苏河片区的邮件、报刊投递。考虑到来往苏河辛苦,去年7月支局为何先伦配备了一辆燃油三轮车。但何先伦觉得还是摩托车方便、快捷,所以只是雨天驾驶三轮车,晴天仍骑摩托车。

十年过去,何先伦仍忘不了那场大地震、仍忘不了东河口。因为他的22个亲人就消失在这场大地震、消失在东河口。“我常常想到这些亲人,想见这些亲人。在梦里与他们说说笑笑,梦醒后就会一个人痛哭一场”。他说,在这场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将是他今生永久的痛。他只有教育好自己的三个女儿,让她们懂得感恩,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此来告慰这些逝去的亲人。何先伦收入不高,为供养三个女儿读书,他把历次获奖的奖金全都积攒下来用于女儿们的学杂费。他经常与女儿们说,“我不希望你们考上个好大学,但希望你们有个好人品。”他还说,地震过后,他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他那么多荣誉,这让他倍感压力。这压力也是动力,促使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表率作用。

“女儿们从我身上,或多或少也学到一些东西。”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三个女儿大学在读,“表现得都还不错”。

利州区龙潭乡“抗震救灾英雄之家”凡凯家庭

凡凯

年龄:37岁

籍贯:利州区

十年前: 全家抗震救灾获

“抗震救灾英雄之家”称号

“5·12”地震发生后,利州区 *** 立即组建抗震救灾队伍,人员一般由单位推荐或自愿申请,第一批参与救援名单出来后,凡凯见自己没能入选,遂主动申请加入。5月14日,他与9名同事一起到赤化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白天进行灾情调查、慰问安抚、抢收抢种、救灾钱物发放、堰塞湖泄洪疏散群众等工作,晚上则进行灾情统计汇总、信息简报上报、火线入党和先进事迹材料整理等工作,这一去就是60个日夜。“当时我妻子怀孕6个多月,为了抗震救灾我把她送到了青川娘家,这一点确实对她有歉意。”凡凯说。

凡凯的三叔凡海洋当时是龙潭乡的一名教师,地震后主动请缨到青川县救灾,其先后两次参与紧急救援工作,共10多天。凡凯的爷爷是一位退休干部,被心脏病、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缠身18年,呼吸行走都十分困难,但地震发生后,老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棍从乡卫生院专程赶到乡 *** ,捐款两次共600元。全家成员先后为灾区捐款捐物5000余元。当年7月,凡凯一家被龙潭乡 *** 授予“抗震救灾英雄之家”荣誉称号。

相处和睦的凡凯家庭

十年后:传承家风家训家庭生活和睦

“祖国从软弱到强盛,党的领导是根本。热爱祖国热爱党,子孙后代享安宁。”这是凡凯爷爷写的打油诗,也是真情流露。老人常说:“ *** 好,没有 *** 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哪有我们这么好一个大家庭。”他时常教导儿孙们要好好工作、认真创业,不忘党恩、奉献社会,每当家庭成员遇到参军、上大学等重大转折时,他总要送上一个写满寄语的笔记本。

“爷爷写的打油诗总共有700多首,大多是感恩党和对我们小辈的寄语,2014年我把这些诗收集整理出版了4本,叔叔姑姑们一家一本留作纪念。老人去世后,诗集成为我们一大家人的传家宝,成为家风家训传承下去。”凡凯说。

“把广元的元素加进去,结合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自己谱写歌曲,唱起来巴适得很!”凡凯的父亲凡三泽温和贤达,自己谱写了《老区之歌》、《我爱广元》等20余首歌曲,随时随地教大家传唱。目前已经退休的凡父与孙女成为搭档,一人弹古筝,一人拉二胡,《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成为两人最常合作的曲目,为家里增添了欢声笑语。

“开年度家庭总结会,发绣花鞋垫、照全家福是每年的必备项目。”凡父看着客厅里挂着的全家福,开心地介绍说。原来,凡凯的大家庭,近15年来每年都要举行年度家庭总结会,家庭成员汇报取得的主要成绩,长辈们逐一点评提出希望,婆婆发放亲自绣的花鞋垫以此奖励。共同回顾曾爷爷们光荣的革命故事,温习爷爷《夕阳感悟》感恩党和人民的打油诗集。

2017年,凡凯家庭被评为四川省十大亲善教子最美家庭、利州区最美家庭。凡凯称,今年年初被省妇联向全国妇联推荐“最美家庭”候选家庭,他们准备了资料、图片,录制了视频等已经上交,目前正在评选当中。“地震当年出生的女儿已经10岁了,我经常向女儿讲起自己抗震救灾的事情,希望女儿平安健康,一家人其乐融融。”小女孩听着爸爸的话儿笑嘻嘻地点头,一边走到妈妈的身边,不停地嘟嘴亲妈妈怀中7个月的弟弟,幸福的味道溢满整个屋子。

你还记得吗?

2008年5月12日那天

你在做什么吗?

汶川地震10周年祭

再次向勇敢者致敬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团团菌

□来源:综合广元晚报

为咱广元“平凡英雄”们点个赞再走吧!

更多汶川大地震涌现出的英雄(汶川大地震英雄少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