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痛苦,但深陷其中
这是一间阴森诡异,却也充满了历史痕迹的古老洋馆。它曾经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多个时期与地点,也曾多次经历易手。
传说,有一名骇人的魔女居住在馆中,对任何靠近的人施下诅咒。也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时代如何发生改变,住进洋馆中的人们才纷纷遭遇了可怕的不幸。但也有人说,洋馆只是在倾听主人的心声,并将其真正的愿望实现罢了。
无论真相如何,只要观众渴望悲剧,那么这间洋馆一定会用它的残忍疯狂满足他们,但那些却并非“海市蜃楼之馆”的全部。
《海市蜃楼之馆:游魂归梦》
《海市蜃楼之馆》是NOVECT(旧品牌名:Novectacle)于2012年推出的同人视觉小说。虽说是“同人游戏”,但它却在当时的视觉小说市场中,展现出了远超不少商业作品的剧本体量与游戏完成度。在获得了玩家们的一致认可后,NOVECT一边为游戏推出补完世界观的外传故事“纯真挽歌”(Another Episodes),一边将作品移植至从PSVita到3DS的各个硬件平台。到今天,你几乎可以在几乎任何主流游戏平台上见到这款游戏。
但另一方面,《海市蜃楼之馆》充满极端悲剧色彩的独特故事主题,以及一反主流的美术风格,也注定了它从一开始便会“挑选玩家”的特性,这让《海市蜃楼之馆》整个系列在各种意义上,成了粉丝们口中“隐藏的名作(隠れた名作)”。
除了早年发售的本篇与外传,Switch版同样也收录了主机版追加的“轮回转世(现代篇)”与完全由文字构成的“短篇故事”
你可以把“馆”看作是独立形式的单元剧,它的前半部分由四个彼此无关的小章节组合而成,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出场角色又有着完全不同的身份和立场,剧本各自独立而成,无一不带有极其浓重的悲剧色彩;你也可以把“馆”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众多单元剧下,一条以“悲剧旁观者”视角展开的主线贯穿其中,以揭开洋馆诅咒的真相为目的。而每当一个谜团解开,却又会立刻涌现出新的谜团,不将故事进行到最后,便无法得知“馆”的全貌——对身在其中的第三者而言,这种充满“惊喜”却又严丝合缝剧本结构,有着类似于推理小说般的神奇魅力。
“馆”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亚麻色头发少年与少女”的悲剧。梅尔与奈莉是曾经居住在洋馆中的一对贵族兄妹,对妹妹奈莉而言,温柔的梅尔是最憧憬与仰慕的人,这种感情让二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依然保持着过于亲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因为一名白发少女的出现,而走向失控。
“亚麻色头发少年与少女”的故事可以说是《海市蜃楼之馆》中最纯粹的一个。没有过多的叙事诡计,一切平铺直叙,只为描写一个善良的普通人是怎样走向毁灭的。故事中某些情节的设计有意借鉴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但即使这样,《海市蜃楼之馆》还是用一种更加精细的笔触,尽可能具体地描绘着悲剧中的每个细节。玩家在作为故事的旁观者的同时,也将通过当事人的视角了解各个角色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复杂且充满痛苦的堕落过程,奠定了整部作品背后关于“爱情与悲剧”的主题。
“馆”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野兽与盲眼少女”的悲剧。在遭到废弃后,洋馆中闯入了一头无法理解人类语言的野兽。它遭到村民的厌恶与恐惧,在渴望和平生活的同时,也将捕猎和杀害迷失之人作为满足自己的方式。直到一名白发盲眼的美丽少女敲响洋馆的大门,这种充满血腥的生活才开始发生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野兽与盲眼少女”的故事多少带有一些凄美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少女的帮助下,野兽找回了自己带有人性的一面,而为了少女,野兽最终懂得了像普通人一样与他人交流,成了将嗜血本性用于保护他人的普通人。但也正是这个故事,决定了《海市蜃楼之馆》精巧的剧本结构。在一个不算太长的剧本中,它不停地调整叙述的视角,试图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解读悲剧,希望告诉旁观者们“或许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换一个视角可能便会成为一场残忍的杀戮,勇敢善良也可能与 *** 卑鄙并行,这种反复出现的“背叛行为”既给旁观者带来着冲击,也在作品后期成为了《海市蜃楼之馆》回收伏笔的主要手段,而更多的“叙事诡计”也是在同样的逻辑下被设计出的。
“馆”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追求名利的富豪与妻子”的悲剧。故事的主角雅各布,是一名住在洋馆中的年轻资本家,他的梦想是投资建设一条横穿大陆的铁道路线,但对于金钱和权利的过于执着,让他的性格变得暴躁与偏执。这种偏执在生活中逐渐演变成了对白发妻子的误解,两人日渐加深的裂痕最终造就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追求名利的富豪与妻子”的故事像是一则质疑人性的寓言,它塑造了一个贪婪偏执、惹人生厌的主角。但随着故事的进行,这些负面品质却显得越发真实和贴近生活,旁观者们难免会从他的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这也让雅各布成了《海市蜃楼之馆》中最真实,也是最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之一。实际上,就像雅各布一样,《海市蜃楼之馆》中的大部分角色都只是普通人,纵使他们可能有着恶劣的品行,却会表现出与常人无异的烦恼和痛苦,这样的角色塑造模式让旁观者更容易带入故事当中,并一次次地为角色们悲惨的遭遇而痛心。
即便没有太多所谓的恐怖元素,但在作品的类型划分上,Novectacle仍然将本作定义为“悲剧与绝望的西洋浪漫悬疑恐怖”。比起表面上的一惊一乍,“恐惧和绝望”更多被施加在了文字的深处,而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地表现这种痛苦,游戏略带写实痕迹的美术表现手法,也就非常自然地成了《海市蜃楼之馆》的最好选择。
或许,这种视觉表现手法的确与当下市场中的流行风格有着极大的差异,也因此劝退了不少玩家,但在描绘角色性格的神情和诡异氛围上,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别说,其还与故事在大部分时候洋溢着的欧洲色彩,展现出了极高的契合度。
不过,为了表现最黑暗的悲剧,《海市蜃楼之馆》并没有吝啬包含血腥要素的画面或演出,虽然谈不上“恐怖”,但某些残酷情节的突然切入,仍旧会为旁观者们带来视觉感官上的 *** 。
照片处理而成的游戏背景,加写实风格的角色立绘,构成了《海市蜃楼之馆》诡异神秘的视觉效果
不过,《海市蜃楼之馆》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如果说坚固却又巧妙的“剧本”为故事提供了骨架与血肉,而与血肉紧密贴合的“视觉美术”拼凑起了一张精致贴身的外皮,那么本作的“音乐”部分,便是最终驱动一切的灵魂。对这些跨越上百年的惨痛悲剧而言,三者中缺一不可。
原版《海市蜃楼之馆》中一共收录了65首乐曲,其中35首皆由人声演唱。这35首曲子在叙事与氛围塑造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比起缺少发泄口的乐曲而言,这些包含了直接人声的歌曲,显然能够更加直接地传达喜悦、悲伤、绝望、憎恨、愤怒或疯狂等人类感情。而更有趣的是,为了不让歌声影响阅读,游戏专门将歌词设计为了葡萄牙语,保证了亚洲文化圈的大部分旁观者无法直接理解大意。
由于《海市蜃楼之馆》的悲剧本身便发生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加上四位以上的音乐创作者共同参与,自然也就决定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在“亚麻色头发少年与少女”的故事里,一首叫做《Ephemera》的曲子在兄妹的蔷薇园里,展现了属于孩童时代特有的活泼与欢快。但随着两人的成长,这首曲子也在不断地经历着重编,歌手的声音也逐渐趋向沉稳平和。对旁观者而言,它起到了几乎与文字一样的作用——叙述兄妹人的成长与变化,更在精神层面上,为悲剧的发生设下了铺垫。
到了“野兽与盲眼少女”的故事中,配乐便开始维持在诡异与疯狂间。压抑的氛围使得你难以从洋馆的黑暗中撇开视线,只有当少女抚平野兽的心灵,帮他找回人性时,旁观者才能迎来极度短暂,却又虚无缥缈的柔和时光。
而这种由音乐和文字共同构建的完整氛围,在进入第三章后被堆砌到了另一个高度。为了模拟太平洋铁路修建时期,美国上流社会社交时的情景,创作者们专门选择了爵士乐作为贯穿故事的主要风格,瞬间将刚刚连续经历两场悲剧的旁观者拉入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时空。这种根据章节和时代背景变换的音乐风格,让每一场悲剧都无法被轻易遗忘。
第四章开始,游戏的配乐则变得带有宗教和神秘主义味道
老实说,即使是在今天,《海市蜃楼之馆》的配乐制作等级,也很难让人将它和“同人”,或者说“独立游戏”联系在一起。在创作者们对于音乐质量的极致追求下,故事展现出了类似于“音乐剧”的厚重感,即使没有配音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你也可以很容易为角色们的每一次情感释放而动容。
不过相比之下,主机版本后来追加的新故事“现代篇”,或许会更加挑选受众。作为一部“后日谈”性质的FD故事而言,它的内容当然算是良心,豪华的声优阵容为经历了“馆”中种种悲剧的玩家献上了超高水准的演出。但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在一切悲剧都以某种结局终结之后,再一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感受这些角色经历同样的痛苦——就算这些悲剧已经摆脱了某些特定的时代因素。
整体色调更加明亮的“现代篇”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觉风格,却重复上演着类似的悲剧
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完全认为“现代篇”的存在是画蛇添足。纵使《海市蜃楼之馆》本篇已经为悲剧画上了句号,但却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悲惨结果,“现代篇”更像是某种必须由当事人直面的苦难,对故事中的登场角色而言,它或许真的具有某种救赎意义。可惜的是,某些重要角色的缺席,让这个故事只能处于一种“残破”的状态当中。
这可能是几乎所有名作都存在的问题。《海市蜃楼之馆》本体以外的部分并不能带来超出想象的惊喜,它们避免不了与本篇在内容上的重复,也没能再次展现本篇那般精妙的故事结构。
好在,“馆”还在那里,如果你愿意,大可避开其他任何假象,全身心地投入到让人痛苦的“悲剧”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