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邵氏电影:香港影坛第一个巨头,它错过了多少黄金机会?】
因为LOGO上的两个标志字母“SB”,而被无数人嘲笑的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曾经是香港影坛最大最著名的电影公司。
邵氏全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邵氏总计已制作超过一千部电影。
这个数字至今仍冠绝华语影坛。
邵氏不仅是香港影坛第一个巨头,也差点是唯一的巨头,只可惜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机会,然后完美的错过了这些机会,最终成就了其他电影公司,也成就了香港电影整体百花齐放的繁荣。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逸夫二哥邵邨人收购,并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想重振电影制片业务,与二哥分道扬镳;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父子”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营制片业务。
邵氏的发展历史脉络清晰:从1959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是邵氏飞速发展的二十年,特别是前10年,几乎是邵氏一家雄霸天下。【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邵氏电影不仅是香港影坛的巨头,更是时代的创造者,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到彩 *** ,都是在邵氏一步步完成的升级。
那个时期,邵氏拥有李翰祥、张彻、胡金铨和楚原四大导演。
在四大导演旗下,汇集了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乐蒂、萧芳芳、王羽、罗烈、岳华、谷峰、郑佩佩、关山、陈观泰、刘家良、刘家辉、许冠文、石天、胡艳妮、何莉莉、林嘉、沈依、丁茜、狄娜、胡锦、甄珍、谢贤、南红、吕奇、李香琴、陈宝珠、狄龙、姜大卫、尔冬升、郑少秋、李修贤、傅声、钱小豪、惠英红,等等。
他们擅长的黄梅调电影、风月片、喜剧片、剧情片、武侠片,包括新派武侠和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改编的奇情武侠电影等等,所有观众喜爱看的电影。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样的口号代表了邵氏电影的实力和雄心。
1970年,邵逸夫入主香港无线电视台,开始经营正迅速起飞的电视业,还开设艺员培训班,源源不断的为邵氏娱乐王国输送人才。
那时候几乎有点名号的电影明星和导演等电影人才,全部都拍过邵氏的电影或在邵氏工作过,加上无线训练班的学员,都出自邵氏门下。刚刚出道,从武师混起的洪金宝、成龙等未来功夫巨星,全部都在邵氏混过。
【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影星出邵氏。】
可以说,邵氏电影加上无线电视台,几乎可以垄断整个香港及至东南亚的邵氏事业。然而,邵氏却在1985年宣布停产了,并出售旗下院线,正式放弃电影。
事实上,从1970年邵氏开始涉足电视业,香港电影开始进入辉煌灿烂的黄金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一直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电影行业霸主。
在这几十年里,香港因为电影业的火爆,涌现出上百家电影公司,包括嘉禾、新艺城、德宝、永盛等等这样的新老巨头。
那时候邵氏早已是香港影坛的巨头,而且几乎是唯一的巨头,但它错过了无数的黄金机会,而这些机会造就了嘉禾、新艺城等新巨头的崛起。
那邵氏电影当年错过了哪些黄金机会呢?
最早在1966年,邵氏四大导演之一的胡金铨就因为拍摄理念的冲突离开,然后在台湾拍出那部惊艳时代的《龙门客栈》,破了整个东南亚的票房纪录。【最早1963年李翰祥也离开邵氏,但1972年又回归。】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邵氏说一不二的独裁作风和它的统治地位。
1970年,在邵氏已经做到首席执行官的邹文怀离开,并且带走何冠昌、梁风、陈自强等一批干将,创立嘉禾电影公司。
这次邵氏的人才流失,不是电影创作上的问题,而是管理上的。一是邵氏保守吝啬的薪金制度,二是邵逸夫派他的红颜方逸华掌管采购部,狠卡开支,更分权邹文怀。
1971年,李小龙回港。原本是想找邵氏合作,但邵氏拒绝了李小龙开出的1万美元片酬的报价,激怒了李小龙。同年,嘉禾用1.5万美元2部电影的价格签下了李小龙。
那年,李小龙在嘉禾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取得350万港元的破纪录票房。不仅轰动亚洲,更带动了香港功夫电影的升级和兴盛。
嘉禾靠着一个李小龙,得以在邵氏霸权的夹缝中活了下来。
1973年,李小龙意外去世。
这一年,邵氏靠着楚原的喜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重夺票房冠军,并以563万港元的票房打破李小龙《猛龙过江》的票房纪录。
1974年,在邵氏拍过电影又在无线主持过节目的许冠文离开邵氏,又投靠了嘉禾。最初是许冠文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直接找邵逸夫谈合作,提出了合资拍片平分利润的合作方式,但邵氏拒绝了。
嘉禾接受了许冠文的所有条件,还让他带着两个弟弟许冠英许冠杰,成立许氏电影公司,成为嘉禾的卫星公司。那年,《鬼马双星》以625万港元的票房,再次打破香港票房纪录。
1979年,嘉禾以480万港元的天价签下成龙。当时,邵氏也加入了成龙的争夺,最后支票金额开到500万,但因为成龙的师兄洪金宝已经在嘉禾当了导演,所以成龙也选择了嘉禾,邵氏再失良机。
最开始,成龙也是做武行出身,1976年加入罗维影业,开始担纲主演,可惜不红。1978年,出演了吴思远的功夫喜剧《蛇形刁手》和《醉拳》,才一举成名。【吴思远也是邵氏出身。】
罗维也是邵氏出身,后转投嘉禾,李小龙的《精武门》就是他做导演。罗维电影能力三流,看人眼光一流,但也因为出手太小气,留不住人。
1980年,成龙加盟嘉禾后,第一部自导自演的《师弟出马》取得1102万港元的破纪录票房,成为首部票房过千万的香港电影。
接连错过李小龙、许冠文和成龙三大票房巨星,不仅成就了嘉禾的崛起,更加速了邵氏电影的衰落。
也是在1980年,得到九龙地产财团支持的新艺城电影创立。凭借麦嘉、石天、黄百鸣、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组成的七人创作小组,和奉行向好莱坞看齐的大卡司大制作,推出《最佳拍档》系列喜剧电影,迅速成为可以抗衡邵氏、嘉禾的新巨头。
新艺城七怪中,石天、黄百鸣、曾志伟都是邵氏出身,石天是邵氏的南国实验剧团毕业,黄百鸣在邵氏做过编剧,曾志伟早年跟着刘家良做武行。
也是在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的董事长,最大股东。
香港电影进入短暂的三国鼎立阶段。
到了1985年,邵氏的几大导演中,只剩下楚原和刘家良。那时,楚原的金庸古龙武侠片和刘家良的少林功夫片,都已经过时,早已没有当年的票房号召力。【刘家良最后为邵氏拍的电影就是李连杰的《南北少林》。】
最重要的是,香港的电视机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电视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最黄金的时期。在电影业,邵氏有嘉禾、新艺城和其他无数大大小小的对手;而在电视业,邵氏无线是一家独大。
所以,这一年,邵氏做出最重大的决定就是邵氏片场停产,主动放弃电影业。
这一年,香港票房榜前5全是嘉禾作品,新艺城因为内部分裂,已经打不过嘉禾,邵氏的退出助长了嘉禾的霸权确立。
1985年,还有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就是无线封杀了刘德华。封杀的原因就是刘德华想离开无线,转向电影业发展,而邵氏刚刚才放弃了电影。就在那年的金马奖,刘德华的师兄周润发成了影帝,这是刘德华向电影圈发展的最大动力。
周润发和刘德华都看好电影,偏偏邵氏自己不看好。
虽然十几年来,邵氏人才严重流失,错过了很多黄金机会,但仍有无数力挽狂澜的机会,但邵氏都放弃了,因为邵氏从来都不缺少人才。
邵氏入主无线之后,从1972年开办艺员训练班,十几年来培养出无数的人才,堪称香港娱乐圈的黄埔军校。
【加上无线主办的香港小姐选美,入选的港姐都签约为无线艺人,也涌现出张曼玉、袁咏仪、钟楚红这样的影后巨星。】
这批人才渐渐成长,最终成为引领整个香港娱乐圈事业的核心力量。
然而,邵氏无线的问题依然是留不住人。
1986年,新艺城的《英雄本色》成为票房冠军,票房达破纪录的3465万港元。
《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是张彻的徒弟,从邵氏出身的;男主角狄龙曾经是邵氏的当红武打巨星,因邵氏停产刚刚失业;周润发是邵氏无线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巨星,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闪耀的。
1987年的票房亚军《监狱风云》是新艺城出品,导演林岭东是周润发在无线训练班的同班同学。
虽然停产,但邵氏还是可以拍电影的。
在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是香港电影最后辉煌的十年,也是最巅峰的十年。对于这主动放弃的十年,邵氏曾经也有过挽回的想法。
1988年,洪金宝获影帝的文艺片《七小福》有邵氏的投资;1993年的《济公》和1994年的《破坏之王》等,都有邵氏的出品。
《济公》的导演杜琪峰,主演周星驰吴孟达,都是无线训练班出身的学员;女主角张曼玉是港姐出身。甚至武术指导程小东,曾经也是无线的人,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就已经与无线合作。
90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是双周一成的票房格局,成龙是嘉禾的王牌,挖不动,但周润发和周星驰都是无线的嫡传弟子,完全可以招安重用的。
从《英雄本色》开始,周润发是新艺城的一哥,但他同时也和嘉禾、德宝、金公主、永盛等公司合作,并不属于哪一家公司。
同样,周星驰在影坛爆红之后,也和嘉禾、永盛,包括邵氏合作过,也自组过自己的电影公司。
曾经被无线封杀的刘德华,之后被无线捧为四大天王,和无线关系重修于好,也不影响未来电影上的合作。
那时候最有票房号召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导演王晶,也是邵氏出身,他父亲王天林更是无线的元老。
最后这十年,邵氏完全可以靠着这批自己培养出来的顶级电影人才,重回巅峰。
然而,邵氏无线依然固执的坚守电视业,坚持不懈的在内地捐款建楼,完美的错过这最后的黄金十年。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先生在内地投资兴建逸夫楼;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近3万座逸夫楼,捐赠金额超30亿。
最终,邵氏带着超过1000部电影,全国近3万座逸夫楼的惊天伟业,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