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社会底层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社会底层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社会底层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去挑战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然后倒逼自己去凶猛成长,最后完成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走向成功。

举个我的例子,

大学时期一起玩的朋友,在得知我报考北大后,觉得惊讶,毕竟我们曾手挽手一起堕落,不像是有宏图大志的人。

我的北大同学不相信我能拿下《超级演说家》的冠军,他们都觉得,我们毕业后最多只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这就是我成长的特点。

我会挑战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然后倒逼自己去凶猛成长,最后完成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实现所谓的逆袭过程。

一次一次完成以后,我发现自己身上亦有天赋。

我管这个天赋叫作积极竞争力。

积极竞争力的第一个体现:擅长抓住机会。

人在同一件事情中看到的内容并不相同,即便这两个人实力相同,甚至际遇相同。

因此,可以把人分为积极型和防御型。

积极型的人,看到一个机会,会觉得跟自己有关系。看到厉害的人,会认为自己也会成为那样的人。看到一项伟大的事业,会觉得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参与其中。

但是防御型的人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未必觉得跟自己有关,因为他在追求成功之前,最敏感的是风险问题。

人的视角可以不一样到什么地步?

前两天我的两个妹妹在一起看《中国成语大会》。

其中一个妹妹说:「姐,我也想去这个节目。」

另外一个妹妹说:「真好看。」

其实这就是视角的不同。

一个是参与者视角,一个是旁观者视角。

我曾经是参与者视角。

23 岁那年我刷微博看到《超级演说家》在招募选手,想都没想就决定报名。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看客和观众,而是野心勃勃地打算参与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玩的事情。

但现在我的视角又变了。

我已经很习惯用创造者的视角去看问题了,所以每次看到一个好看的节目,我都会想: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能不能做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积极思维的人更容易抓到机会。因为他们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我?为什么不是我?

此外,积极型的人看到目标时,会把目光集中在命中的概率上,能一眼看到成功的可能性。

防御型的人就比较谨慎,他们厌恶出错,希望可以保持在一个完全完美的状态。

过年全家在家打 *** 的时候,我抓到了一手烂牌,看到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我能唬着对手把大小王先打出来,那么我还是有可能赢的。

于是我的大脑中闪过好几个可以唬着他们打出大小王的方法。

恰好,我爸在后面点评了一句,说:「你这个牌面太烂,连个大小王都没有,怎么打怎么输。」

如果这件事情的成功概率是 30%,我看到的是这 30% 的成功率,而我爸看到的则是 70% 的失败率。我会觉得还有机会成功,所以想办法把 30% 变成现实,我爸则会因为失败率太高直接放弃。

所以,积极型的人做出的尝试更多。

你看到的是失败的重点,我看到的是成功的画面;你看到的是无能为力的自己,我看到的是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决定放弃,而我决定闯下去。这是积极思维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的第二个原因。

经常问自己: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可能?有,就不要放弃。

我的人生也类似一场不具备优势的 *** 。一个普通的寒门小孩,向上的路又窄又陡,翻越命运的可能性小而又小,但是你说,爬还是不爬?我看到的是剩余的可能性,所以地主要抢,高山也要爬。

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

确实因为金钱而窘迫过,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赚钱是个难题。即便最穷的时候,我也没有为钱发过愁。

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暑期 *** 卖保险,去到北京一个豪华高档的小区,同学惊呼:「天哪,我一辈子都买不起这里的房。」

而我的脑海中盘算:我怎么样才能买得起?

在所有方法都尝试穷尽之前,我绝对不会跟自己说「做不到」三个字。

我把这个做事的方法命名为:穷尽方案法则。

懂得这个法则,你就能在坏事发生的时候保持镇定。

有一次要坐飞机飞往国外的头一晚,助理把我的护照弄丢了。

她慌慌张张的,吓得快要哭出来了,因为我们出国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

我说:「你不要慌,我们现在还没有把所有的方法都试过,还没有把所有的地方都找过。」

我让她把护照可能出现的地方列举出来,从公司到家,沿途的路上,我们把需要寻找的地方分为几个区域,然后一寸一寸地翻过去。

我叮嘱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即便你认为不可能在这里。

最后我们在她家里的一个不常用的背包侧袋里找到了,而这个包她也翻过,但是觉得不可能放在里面就草草略过了。

我用穷尽方案法则找过许多东西,大部分还真的都找到了,朋友都说我是找东西高手,心态稳定,寻找仔细。

心态当然会稳定了。

我明明知道,还有许多方法没有尝试,你让我坐在那里大哭或者抱怨,那不纯粹是浪费时间吗?

不管发生了多坏的事情,不管面对的困难是什么,当我进入到穷尽方案法则这个思路时,整个人的状态都是积极的,我很习惯把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然后在后面写上这个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法,一个不行,就去换另外一个,试着试着,这些问题就都被解决了。

这也是我们能抓住更多机会的原因,因为我们常常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是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为什么没有我?为什么不是我?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的?是不是每一个方法都试过?

常自问,就会很积极,就更擅长抓住机会,拥有积极竞争力。

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体现:擅长吸收失败。

太积极的人,更容易失败。

俗话说「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消极的人必然是更安全的,因为他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可能失败的风险当中,他每次都选择不尝试,所以很少有机会失败。

相反,积极的人总是认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机会都是属于自己的,但有的时候问题确实没有解决好,机会没有抓住,所以就失败了。

可这时候,如果你一蹶不振,就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功可言。

有些积极是虚伪的积极,被打击的次数多了,负能量会加倍地反弹,怨天尤人,萎靡不振。

能不能消化失败,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关于失败这件事情,我早就看开了。

每有十个尝试,有七八件事都被我搞砸了,抱着满腔热情扑上去,然后伤痕累累地退下来。

但是人们看不到十之七八,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二,就觉得你很厉害。

他只能看到我身上开的挂,看不到我身上挂的彩。

实际上我的人生只是偶遇了那么几次所谓的成功,我最熟悉的朋友,反而都是失败。

每次遭遇挫折,我都会问自己,最坏的结果,你能不能承受?

失败带来的后果,一般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物质的,可能会赔钱;然后是精神的,失败之后自信受损,周围的人也可能对自己有看法,所以精神压力很大;然后是人际的,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最后是机会的,失败之后,可能会失去一些后续的机会。

一般人面临挑战的时候,他只要想到「失败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他恐惧到退却了。

这种恐惧其实是夸张的,远远超过失败真实发生后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举个例子,打针的时候,看着针头会很恐惧。

每次去抽血,护士拿起针头的那一刻,我会怕到极点。但实际上针头真的扎进去之后,那种疼并非不可忍受,打针带来的后果,实际上配不上我们之前的恐惧。

失败亦如是。

如果要打破恐惧的话,可以先把失败带来的后果一一列明,物质的、精神的、人际的、机会的,最好为每一个后果标注上对应的办法。

我当时选择考研的时候,就是列了一下后果,觉得是可以承担的,然后就报了名。

其实考研失败没有那么严重,最严重的反而是心理遭受的打击。

人生很长,现在 80 岁都不算长寿,比别人晚一年开始工作,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

这是列明后果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低恐惧程度。

这样做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当我可能又要面临失败的时候,翻开以前自己做的记录,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承受许多本以为无法承受的东西。

无论是否能够承受,分析一下,总有结论。

提高失败承受力的第二个方法,是从根源上改变自己的认知。我管它叫「允许失败法则」。

败而不倒确实是一种能力。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失败教育,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失败的能力。本质上,许多父母给的教育本身就不允许失败。

小时候没有考好,妈妈会说:「没有关系,下一次一定会考好的。」她看似宽容开明,但实际上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可以暂时接受你的失败,却不能接受你永远失败。这次考不好可以被原谅的前提,是你以后一定能考好。妈妈从未告诉我们,她可以接受一个一直失败的孩子。

结果下一次你还是没有考好。

在你的挫败感慢慢增加的时候,妈妈又温柔地走了过来,她说:「我相信你,这次只是失误。」

这些话仍然是不允许失败的思维模式,它背后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失误的话,你本应该成功的。

有些人,到老,到死,都没有学会和失败相处。

人有两个思维,荒谬到可笑。

要求自己一开始就成功。

要求自己永远都成功,一次失败都不行。

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思维。

反思一下:为什么第一次创业失败,就觉得痛苦难耐,就开始否定自己。为什么第一次追求异性不成功,就想自杀?

再反思一下:为什么优等生小测验没有考好,排名靠后,就接受不了?

被这两种荒谬的思维控制,就会把正常的事情当成值得恐惧的事情。

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你不能要求他不摔跤,在人生中做任何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你也不能要求自己不可以跌倒。

即便跌倒,也不要产生恐惧,没有哪个孩子摔跤了以后不敢站起来继续走的。

对待失败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更多社会底层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