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7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的题目叫做: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40年过去……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的题目叫做:说纽带,所讲经济、文化、历史都需要一条纽带。
时代的变化,印在一年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中。理解高考作文题目,其实就是在理解身处的时代。而那些生搬硬套的文章,本质上,是用旧的思路、旧的内容,在新时代、新思想的设问上胶柱鼓瑟。
翻看今日的高考作文命题,它们关于一带一路、共享经济、全民阅读、青年精神、传统文化……总之,关于今日中国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每一种思想。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想给你高分,就要给你专业的写法、丰富的例文,更要给你现实的视角、思考和理解现实的方法,给你这个时代最新的素材、最好的素材,才能给你立于考场、立于时代而不败的真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选题思考,翌得app作者们决定,把中国品牌的故事写给大家,这就是翌得app作者即将推出的新作:
《新时代,新素材——中国品牌故事写就高考高分作文》
翌得app作者们上一部作品《高考语文技巧全归纳》登上同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接下来,我们决定做更大的tht自我挑战:完全原创一部作文书。从作文素养的讲解到每一篇例文,给你最贴合现实、最契合命题、最到手可用的内容。
《高考语文技巧全归纳》登上榜顶里面每一个品牌的故事,都是语文老师们原创写作而成。有别于简单的拼凑,我们篇篇查阅大量资料,用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 *** )的写法写出,力求让作文素材像故事一样波澜起伏、精彩动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追求内容扎实可信,甚至在文后附上了参考文献,也供你扩展阅读。
这些品牌故事的详解在翌得app中完全免费,而且附有音频,路上就可以听到大疆的发展史、喜茶如何走出江门小镇、万圣书园怎样坚守自己的信仰……
今天,我为大家从谢伟思老师的翌得专栏中 *** 出两篇关于商务印书馆的故事。
写一个民族品牌的创业艰辛、家国情怀、文化输出,除了华为、大疆,这个创造人手一本红色字典的出版社,将是动人而准确的选择。
030
为什么“商务印书馆”的创立
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翌得”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伟思语文奇遇之旅”。我是伟思老师。
今天开始讲故事之前,我给大家一个谜语,大家一起来猜一猜。谜底是四个字,它是一本工具书,长得像一个红色的小砖头,我们每个人在读小学的时候都会学习如何使用它。你猜到这是一本什么书了吗?
没错,它就是《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陪伴我们走过了认字的时光,许多外国友人要学习中文,也会将它作为必备工具书。2016年4月1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宣布,《新华字典》获得了“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名号。
我们都用过这个字典,但不一定留意过,它封面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的是“商务印书馆”,这是它的出版社的名字。“商务印书馆”在工具书领域市场占有率高达70%,它创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它的创立还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开始。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呀?“商务印书馆”什么特别的吗?近现代出版业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讲讲“商务印书馆”的故事并积累写作素材。
-1- 清末的失意文人
判断一个出版社是腐朽的旧出版社还是近现代出版社,有三条标准:
第一,是否心怀出版理想;
第二,是否拥有新型人才;
第三,是否能引领新思潮。
有的同学可能一看到第一条“是否心怀出版理想”就觉得奇怪:在出版行业工作的人还能没有出版理想吗?当然会有这种情况。
清朝末年,在出版业工作的文人大多是什么状态呢?我们大家已经对“科举考试”、“考场失意”、“心怀愤懑”、“怀才不遇”这些词很熟悉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清末出版业里的文人群体画像。
有人统计,19世纪70到90年代,即便是在《申报》这样的著名报刊做总主笔或主笔的人,也多是科场失意的文人,其中只有1人是举人出身,而且——他中进士之后就从报社辞职了。
当时很多文人的理想仍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他们努力读书考试都是为了做官。没考上便郁郁不得志,而自己又只有与文字相关的才能,便只能屈居于出版行业,但仍对做官念念不忘。若见到同学已然地位尊荣,便心有不甘,甚至借酒浇愁。
汇聚着心不在焉的失意文人的出版机构,如果再搭配一个急功近利、缺乏品味的老板,便属于那种没有出版理想也没有新型人才的机构,要引领时代思潮是不可能了,至多出版些畅销小说赚些快钱,哪怕有再先进的设备,也仍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商务印书馆”也是诞生于19世纪末,它又有何不同呢?
-2-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兼第一任总经理名叫夏瑞芳。
夏瑞芳夏瑞芳与其他好几位创始人原本都是工人,他们在一家由传教士开设的出版机构“美华书馆”工作。因受够了外国人的欺凌,几人凑了3750元钱,开始创业。给自己的机构起名叫“商务印书馆”并不是出于什么高大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没想好以后怎么发展,初定的主要业务就是印刷商务收据等资料。
夏瑞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善于观察,头脑灵活,知人善任。他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想学英语,但是很多人压根儿没有字典,当时更没有手机和网络,完全没有渠道学习英语。而有的人虽有字典,但只有全英文的字典,学起来很费力。于是夏瑞芳请了一位牧师来翻译,把字典做成英汉对照版。1898年他们出版了这部叫《华英初阶》的入门字典,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这是作为印刷机构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本书,也让夏瑞芳看到了转型的希望。
夏瑞芳继续积极尝试。1901年,他印了一批翻译成中文的日文书籍,但与字典的大获成功不同,此次的出版物竟无人问津,亏损近万元。夏瑞芳究其原因,发现竟是翻译的质量太差。怎么办?
夏瑞芳想到了一个人——张元济。
张元济是何许人也?
张元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
1892年,25岁的张元济就考中了进士。他曾任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他发现,与外国人签署的合约竟被随意摊放,于是对衙门管理的无序深感失望。之后张元济因参与维新运动被革职,清 *** 还下令说永不录用。张元济只得南下返乡,途径上海,就被“南洋公学”聘用了,“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可见,太有实力的人真是想怀才不遇都很难。
张元济张元济很快成为了“南洋公学译书院”的院长。而夏瑞芳为了承揽印刷业务,奔走于各大文化机关,就认识了张元济。
夏瑞芳想到,既然书卖不出去是因为翻译太差,那改一改应该就好了吧?于是请张元济帮忙,组织人对译本稍加修改。这下书大卖了吧?并没有。
这批实在是卖不出去的译本再一次给“商务印书馆”泼了一盆凉水,夏瑞芳痛定思痛,明白了翻译环节的重要性,下决心要组建“商务印书馆”自己的优质翻译团队。但他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需要一位学贯中西又有管理才能的人为此事掌舵——此人非张元济莫属。于是夏瑞芳发出了邀请。
而此时的张元济在“译书院”深感受到的牵制太多,正想自己干。二人一拍即合。张元济投资入股“商务印书馆”,夏瑞芳高薪聘请张元济。
二人很快达成共识,“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张元济组建了编译所,“商务印书馆”发生重大变革,不再是以印刷为主,而是集编译、印刷、发行于一身,为未来的崛起打开了新局面。
他们印了什么翻译作品呢?我们在历史课上了解过一个人物,他是一代宗师,在近代通过翻译作品开启民智——没错,他就是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这本书开始只是小范围传播,正是“商务印书馆”大量刊印使它成为了常销书。严复还翻译了《论自由》、《论法的精神》等作品,也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除了出版学术译本,还做了一件对教育极有意义的事。当时正值清 *** 下令广设学堂,然而大家并没有合适的教科书。于是“商务印书馆”开始着手编纂中小学教科书。
编写团队也极为认真,有二人曾为小学课本上的一个字该用“釜”还是“鼎”而争吵不休,声色俱厉,然后才发现其中一人是福建人,他念的是福建方言,他所说的“鼎”,就是对方所说的“釜”,真相大白后,俩人抚掌大笑。
他们编写的这些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
判定一个出版社为近现代出版社有三条标准——有出版理想,有新型人才,引领新思潮。“商务印书馆”在创立之初,已然三者兼备,大有作为,无怪乎站上近现代出版业的“C位”。
“商务印书馆”如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的成就,其实也是它凝聚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成就。它的身边,一直不乏仁人志士的陪伴。
2012年,忽然有个人来到“商务印书馆”,他说《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已经完成了,众人愕然:“什么……什么词典?”
原来,此人名叫车洪才,是一位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授。36年前,“商务印书馆”组织编写外语词典,把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交给了他。之后由于工作调动,他奔波在国外,不得不暂停编纂工作。然而在全世界都遗忘了这个任务的时候,他始终没有忘记。退休回国后他把重心放在这件事上,与人合作,终于完成了任务,前来交差。
当我们谈起出版社的理想,当我们听到“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当我们看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八个字,可能会感觉很抽象,但对于每一位编者、译者、作者来说,这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功夫,是一件看上去无穷无尽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一件需要一代代接力去做,自己穷极一生只能贡献一部分,但仍然值得做的事。
“商务印书馆”能汇聚这样的人,正是因为双方志同道合。“商务印书馆”既有商业思维,又有教育理想,这是它的魅力,也是它的本事。
小结:
“商务印书馆”创立初期便表现出了近现代出版机构的卓越品质:
1、心怀出版理想:“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2、拥有新型人才:如张元济、严复等学贯中西的学者;
3、引领时代思潮:翻译外国书籍,编纂教科书,开启民智。
今天的留言分享话题是:你觉得今天的素材能否用在2019年浙江卷的作文中呢?
2019浙江卷作文题目: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参考资料: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902—1932)》董丽敏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马建标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史春风
《商务印书馆110年大事记(1897—2007)》031
致敬被害的“商务印书馆”首任总经理夏瑞芳,
致敬乱世中的企业家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讲了“商务印书馆”的故事,介绍了它的突出品质——有出版理想、有新型人才、引领时代思潮,也提到了“商务印书馆”初创阶段的重要人物——第一任总经理夏瑞芳。
今天我们来了解“商务印书馆”创立第18年遭遇的低谷,一起走进一桩扑朔迷离的凶杀案,和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
1914年1月10日,傍晚6点30分左右,“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下班。他从上海英租界河南路发行所走出来,准备登上黄包车回家,忽然遭遇枪击。车夫当即大声呼救,夏瑞芳被送往医院,但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凶手很快被警察抓住,并于一个月后的2月20日下午被处决。但凶手的幕后指使者仍旧逍遥法外。
真凶究竟是谁?有人认为是日本股东。
案发的十几年前,夏瑞芳等人就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国内的印刷术和编辑经验都还很幼稚,难以与当时的来开拓市场的日本出版社竞争,如何改善局面呢?
此时,日本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商“金港堂”提出想出资10万投资“商务印书馆”。接受投资还可以得到宝贵的技术指导,这对于“商务印书馆”来说是极佳的变革机会。
但接受投资自身的股权比例也会被稀释,未来不可控的因素会更多。权衡轻重之后,“商务印书馆”决定,先合作,慢慢再求自身发展,再独立出来。并且“商务印书馆”又另外凑钱,凑足了与日本企业投资数额相当的10万元资本。还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经理和董事长都是中国人,只安排一个日本人作为监察人;二是聘用的日本人随时可以辞退。
于是双方达成合作,从1903年到1913年,互利共赢。
但此番合作还有一重风险在于民众的情绪。190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个时期,经历了种种入侵战争后的民众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不知是谁向公众透露了“商务印书馆”有日本投资的事,引爆了负面舆论。
夏瑞芳赶赴日本,劝说日本股东退出。1914年1月6日,“商务印书馆”清退了日股。1月10日,“商务印书馆”刊登广告,宣告此事。而就在当天下午,夏瑞芳被暗杀。
1914年1月10日,“商务印书馆”在《申报》刊登广告和放大的局部此事是不是日方股东所为?
有人推测,日方股东可能会认为他们为“商务印书馆”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理应得到高额回报,于是不满夏瑞芳坚持清退日股的举动。
但“商务印书馆”清退日股的条件是多付给日方股东股本的21%,即赔付给了对方近8万元。日方股东已然得到了赔付,请人暗杀对方总经理并不能让自己得到更多,只会让自己再多花一笔钱,在杀人动机上似乎也说不通。
那还有谁有嫌疑?
有人认为,嫌疑最大的是革命党人陈其美。
陈其美是谁?他有两个重要身份。
他是孙中山的下属。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 *** 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但数月后就让位给了袁世凯。袁世凯走向独裁,引发反抗。1913年7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陈其美也在其中。
此外,陈其美还有一个身份。
他是当时一个叫“青帮”的黑社会组织的代表人物。他想通过组织江湖帮会来革命,相信自己虽然带领的是“匪”却有“化匪为兵”的力量。但江湖混混奔着钱而来,拿不到军饷是万万不行的,四处筹钱是陈其美的重要任务。当陈其美为军饷发愁的时候,并不知道他见利忘义的部下已被袁世凯买通。
陈其美兵败后,打算退往上海闸北整顿并在闸北宝山路口架设大炮。而“商务印书馆”的印刷厂就在闸北宝山路,附近还有纺织厂,夏瑞芳担心闸北引爆战火,波及公司设备和附近厂房和里面的工人,于是请租界当局派遣部队在闸北入口处布防,并移去陈其美的大炮。
期间,陈其美还曾向“商务印书馆”借军饷,又遭到拒绝,双方由此结怨。
不久后的1913年8月28日,革命党投书给总经理夏瑞芳,称要加害于他。
1914年1月10日晚,夏瑞芳被暗杀。
陈其美是真凶吗?我也不知道。夏瑞芳被害一案,众说纷纷。由于缺乏实质性的证据,此案至今仍是谜团。
就在夏瑞芳离世的第二年,即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在“商务印书馆”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我买了这部辞书的第三版,它竟重达15.2斤。当年夏瑞芳和张元济确定使命,“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扶助教育,自然不能没有字典、辞书这类工具书。《辞源》始编于1908年,7年后问世,凝聚了诸多学者的心血。可惜,夏瑞芳没能看到它的模样,没有机会把它抬起来,感受它的重量。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感慨。
“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企业,要实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理想,不仅需要学者,还需要技术、厂房、机器和工人。
夏瑞芳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卷入中外民族矛盾的舆论漩涡,为保住厂房、机器和里面的工人,卷入国内军阀、革命党的势力角逐。我们不知道真凶是谁,但看到了时代波涛对个人的影响。
人命与和平都是既珍贵又脆弱,或者说,因脆弱而更需珍视。
上期内容与本期内容的思维导图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向风云诡谲中的企业家致敬。
我是伟思老师,下期见!
参考资料: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902—1932)》董丽敏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马建标
《乱世靡音》秋原文章读完,我印象最深的是车洪才先生。虽然我完全不懂普什图语,但是,只身漂泊不忘使命的故事,深深打动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漂泊在不同的目标之中。有句话说,归来之后仍是少年。其实,人固有一老,归来后还是少年,大概因为没走多远吧。如果真的去远方追求梦想、经历人生,归来时,拿出多年漂泊岁月中的成绩,不负信任、不负此生,应该更真正一些、感人一些吧。
那么,时代变化,一直做优质图书的商务印书馆,就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