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迟疑的勇气比勇气更有力量(勇敢比怯懦更接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迟疑的勇气比勇气更有力量(勇敢比怯懦更接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又双叒玩矛盾式的标题了。

换句话说,我想写的是蔺相如、李牧、荆轲还有武松。当然,会顺带说一下廉颇、子路、李逵。

这次,我们先说蔺相如和廉颇。

最近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从舍人到上大夫再到上卿,升职简直比杜拉拉还要让人觉得励志。这个引起了名将元老廉颇的不满。廉颇在原文中所说的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功"而蔺相如只是"口舌之劳"。课文注解笼统的把功和劳放在一块,也许是简化而便于理解。如果能注明,功侧重在出力,劳,侧重在出言会更好。毕竟在史记的表中划分过5种功劳。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意思是: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

在廉颇看来,一个卑贱的小子,动动嘴皮子居然就能掩盖自己的挨刀子,太气人了。

(图为混知公众号截图)

当然,我们要注意,这不是廉颇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廉颇的口才和谋略,在言语中有展现过的。渑池之会,诀别之言:“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史记菁华录》里有很高的评价:“此大臣作略也。独叙在廉将军口中,则廉亦岂一武夫已乎”。廉颇他觉得自己要口才有口才,论出力早就是出了奇迹。文武双全的廉颇,他不服,大写的不服。所以他要找蔺相如的晦气,他要找机会羞辱羞辱蔺相如。

回到主题,胆小的勇者。

蔺相如的胆小,正面表现:称病不上朝。转车不见面。

天哪,自己官位比廉颇高,官高一级压死人。结果你还像个孙子一样。别忘了,你还是惠文王的身边红人,热乎的。

侧面表现:门客差点决裂。我们可以教廉颇怎么做人,可主子你得让我们抬得起头呀。你个怂包。

这是蔺相如给人的胆小,怯懦。当然,这也才是他的良苦用心,也才有将相和。

胆小吗?

那为什么太史公赞叹他勇敢?

太史公的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蔺相如的勇敢,除了大家熟知的“完璧归赵”中“面斥秦王”,“渑池之会”中“威胁要五步之内血溅秦王”,其实还有个地方蛮值得品味。

“完璧归赵”事件中,秦王强索和氏璧,君臣廷上商议和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这一段对比。

套用哈姆莱特的话,惠文王和大臣们(廉颇也在场,蔺相如不在)的犹豫是“给,还是不给,这是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你看,惠文王和廉颇等大臣在商量是否给和氏璧。给么,如何如何,不给么,怎样怎样。一群人在打哈哈,都不敢戳破赵弱秦强的事实,也没法找到回复的人,都在绕着矛盾兜圈子,顾着面子绕弯弯。

计困,才乏。

蔺相如过来,振聋发聩: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这哪里是道选择题嘛?明摆着是送命题!必须回复,得有人豁出命去才能保全嘛!都传呼到我这个小人物咯, 那还有什么人敢去?什么人敢担保?出事后谁来负责?

开口就不回避的,不绕弯子的人,他不是不会,是不愿,是气愤!这像不像天天骂学校领导的校友的口吻?为什么他们逆鳞也要怼?他们嘴上不说心里惦念的不就是母校吗?这不就是华科根叔在毕业典礼上提到的母校定义么?

母校就是一个自己骂他千百遍也不许别人骂他一遍的地方。

他们天天骂,就是为了别人不骂。

这不是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原因吗?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觉得蔺相如是粗鲁莽夫,是带“文明话”来怼人。对比他“廷斥秦王”的有理有据,从容不迫,前后联系就明白他的“智”会让他避免暴虎冯河那般的“勇”。

同样是回复赵惠文王的话,蔺相如回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旧教材注解“一定,实在”,校订版本的是“实在”,把“一定”给删除了。

很多同学赞同“实在”,理由无非是蔺相如是“善辩之人”,口才好,不逆鳞,让惠文王有台阶下,用“实在”才体现自己的自谦和惠文王手里才多。

我和少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是“一定”,“王一定没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前往”。理由是和刚被赵惠文王召见时的回复那样,直截了当。我们觉得蔺相如也可以带着对故土的深情和怒气再直接一回。

但是看完全文以及太史公的赞,总体上,不能割裂的看蔺相如的“智”和“勇”。还应结合起来。

怎么具体结合呢?还是回到太史公的赞中,新旧教材的注释变动来说。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教材课后的引用,“方蔺相如引璧睨柱”这句“引”有另外一个版本“持”,即“方蔺相如持璧睨柱”。

炼字。我们都明白这两个字都有“拿着”的意思,但是“引”动态性、动作性就更明显。拿起和氏璧冲着柱子准备撞上去。动作、神情、视死如归的心志都跃然纸上。

太史公说蔺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不能割裂的看他的“智”和“勇”,人物不能前后矛盾,最后我还是觉得,“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当中的“必”,应该结合语境和情景还有人物丰满统一的形象,加上“假如,倘若”语气,也就是教材删除了“一定”,避免我们真认为蔺相如是鲁莽冲动不善言辞的。

不管是胆小,还是勇敢,都是为了地下一片土地。

所以我取的篇名《怯懦的勇敢》。

歌手林俊杰写了一首名字矛盾的歌《伟大的渺小》。邀请了小寒填词。小寒在拿到曲子后,被林俊杰告知自由发挥。于是,她想起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高对难民关注的视频,最终朝“打破隔阂”的方向创作。小寒认为,每一个渺小的人都是伟大的。因此,为歌曲取名《伟大的渺小》。

伟大的渺小,让隔阂消除,让爱回顾的人都是渺小的又伟大的。

怯懦的勇敢,使假面去掉,让情怀永存的人既是卑微怯懦(处处退让)又是无畏向前的!

每个为脚下土地而欢呼流泪的人,都是怯懦又勇敢的!

你找到你脚下的土地了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我需要你的一个关注。真诚地感谢!

更多迟疑的勇气比勇气更有力量(勇敢比怯懦更接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