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金榜题名时”被誉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确实,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以来,一千三百余年间,千千万万饱读诗书的学子走上了考试的独木桥,以期打开人生新的一扇窗户,绘就了我国古代历史中特殊的风景线。
在这千军万马,有一些佼佼者成功拔得头筹,成为举世瞩目的状元,据统计,古代状元总计有592名。状元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知书达理、满腹经纶、光彩熠熠,简直就是人生开模,可是实际上,偏偏有一些状元因为这或者那的奇葩特点,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迹。今天就来盘点下,古代最“奇葩”的十大状元。
1.不是考上而是抢来的状元——裴思谦。
裴思谦,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戊午科状元。他能考上状元,不是靠真才实学,而是靠溜须拍马,博得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仇士良的赏识,讨得了仇士良的举荐信,然后逼着主考官高锴给了他一个状元。中了状元后,他又流连于青楼之间,还常写诗夸自己,真是不要脸。
2.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林震。
林震是福建漳州人,学问渊博,文章超群,考中了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庚戌科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平常为皇帝讲讲经史,起草诏书,因接近皇帝,因而有更多的升迁机会,可谓前途无量。可是,林震当了一个月的翰林院修撰,就请求辞职回乡,种地去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有的说是他看不惯官场风气,不想同流合污;有的说是他来自南方福建,不习惯北方气候,经常流鼻血;还有的说是他有狐臭,不方便靠近皇上,非常尴尬。总之,状元有状元的选择,我们难以猜测。
3.靠摔跤赢来的状元——王嗣宗。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当时有两个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答完卷子,一同上交,还都写得出神入化,难分高下,这下大家犯难了。武人出生的赵匡胤见此,便命令两人来一场摔跤,赢的人就是状元。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胜出,便幸运地荣登状元。
4.不当官而当皇帝的状元——李遵顼。
李遵顼是西夏皇室子弟,聪敏好学,勤奋刻苦,在西夏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的宫廷考试中,他一举夺魁,成了状元。其他人考科举,自然是为了做大官,可是李遵顼不是,他目标更远大,要做皇帝。不久之后,他利用职权,发动叛乱上台,成为西夏第八位皇帝。可是他文采斐然、满腹经纶,却都是纸上谈兵之道,毫无治国理政之能,在蒙古的持续打击下,屡屡败退,最终落了个退位的悲惨下场。
5.不是状元的状元——赵楷。
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科举考场上,走进来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虽乔装打扮,却难掩气宇轩昂之态。他镇定自若,挥笔自如,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以最优异成绩拔得状元。原本准备庆贺的他,却等来一个消息,当朝天子宋徽宗把他的状元让给了第二名,他只能屈居榜眼。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宋徽宗特别疼爱的第三子赵楷。赵楷从小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次科举也是偷偷报名,可是宋徽宗怕别人说闲话,所以故意把赵楷的状元拿掉了。明明可以靠背景谋得官职,却非要靠实力,赵楷真是与众不同啊。
6.抓阄出来的状元——刘若宰
明朝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家国理想的皇帝,一心想要力挽狂澜、振兴明朝,因此极其重视人才选拔。他刚即位后,就开科取士。那年殿试结束后,大臣们仔细挑选了36张卷子呈送给崇祯皇帝,由他评定前后顺序。崇祯并不是不读书之人,但是自感学识上比不过这些大才子,生怕因为自己判断失误而埋没了一些真正的可用之才,于是他破天荒的想出了一个自以为更加公平的办法——抓阄。三次抓阄,头名都是名叫刘若宰的考生,崇祯觉得是天意,便点了刘若宰为状元。3次第一的概率是0.002%,刘若宰真是运气好到天上了。
7.唯一一个当上驸马的状元——郑颢。
很多人以为中了状元就多半会成为驸马,其实不是的,历史上唯一可考的状元,只有一位,是唐朝会昌三年的状元郑颢。郑颢相貌英俊、一表人才,一下子被当朝皇帝唐宣宗看中,非要把自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可是这天大的好事,郑颢拒绝了,原来他早已与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相爱,誓死不愿做渣男。可是权力的强大让人无法反抗,最终郑颢被逼迫与万寿公主成婚,因为不想爱,自然过得很痛苦。
8.只当了20天的状元——陈安。
陈安是明朝福建闽县人,因善诗文,与他人合称“闽中十才子”,同时也是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春榜”的状元。可是这一届科举因为长江以北没有一个才子中试,引起极大争议,有主考官不公正的嫌疑。一向痛恨 *** 的朱元璋下令彻查,结果陈安被牵连,以“有惑圣览”的罪名判处流放,最终悲惨死去。从高中状元到被剥夺头衔,只有短短20天,这个状元,真是悲惨。
9.少有的女状元——傅善祥。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别说考科举,连读书都难以想象,所以印象中从来不会有女状元出现。但历史上还真有过女状元,出现在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内。洪秀全为收揽民心,宣扬众生平等,特地在国内设立了女性参加的科举考试,其中一个叫傅善祥的女子考中了状元。这个女状元当年只有19岁,文采斐然,年轻有为,轰动了天京城,堪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典范。后来她被安排到东王府任记室,给杨秀清做秘书,后来还被提拔为殿前左丞相,为人景仰。
10.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清朝科举的殿试一般安排一天,为了避免考生因饥饿而影响发挥,同时也节约考试经费,朝廷允许考生自带粮食入场。康熙年间有次殿试,一个来自徐州、名叫李蟠的考生被门口的侍卫拦了下来,原因是他带了一麻袋的东西,里面不是别的,而是36个馒头。原来,李蟠身材魁梧,饭量极大,但是下笔很慢,要一天才能答完卷子,所以他带了一麻袋的馒头进场。虽然有伤风雅,但并未破坏规矩,因此还是被放行了。结果他果然是最后一个交卷,被康熙知道了,康熙非常欣赏这种刻苦精神,于是钦点他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