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孙成德
“档案春秋”一键关注!
本文约4500字
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这首歌采用了抒情和 *** 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依恋和歌颂。在这首歌曲的背后,也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原唱:李谷一
由情而起 有感而发
《我和我的祖国》的曲作者是秦咏诚,词作者是张黎,两位创作人都是辽宁人,都出生在渤海之滨的大连,又都在“东北鲁艺”学习并走上艺术道路。他们联袂创作的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歌颂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又经过歌唱家李谷一的深情演唱,成为传唱数十年的经典爱国主义歌曲。
说起这首歌的创作源起,还要追溯到1984年。当时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的秦咏诚正在北京参加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学习班,忽然接到了老朋友——北京民族乐团创作室专职创作员张黎打来的一个电话,张黎在电话中开门见山:
“老秦啊,我想请你再写一首和《海滨音诗》同样情调,但旋律又不雷同的曲谱,周末来我家做客,咱们叙叙旧……”
放下电话,秦咏诚不觉回想起《海滨音诗》的旋律,这是他在1962年创作的小提琴曲,表达了自己对海滨故乡的无限深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这首曲子的主题旋律具有很强的歌唱性,许多听众都说从中“听”到了碧波荡漾微风轻拂的美丽海滨景色,在当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首演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和热烈的称赞。
上世纪60年代,秦咏诚在家中创作
(图源:沈阳日报)
海滨音诗
秦咏诚如约在周末来到张黎家,两个大连老乡聊起家乡的海,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在海边“赶海”捡小鱼小虾,伴着涛声进入梦乡,沐浴着海风在沙滩上奔跑……这些儿时熟悉的生活场景,瞬间将已过不惑之年的秦张二人的思绪带回渤海之滨,虽然他们年轻时就离开家乡,但是对大海的感情总也割舍不断。
如果说关东大地是他们学习成长走上革命和艺术道路的土壤,那么浩瀚的大海便赋予了两位艺术家豁达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
聊着聊着,张黎忽然提出:“老秦,你看这个新曲子改成‘下行’的怎么样?”秦咏诚眼前一亮,拿过纸笔,将《海滨音诗》的“上行”旋律“51235……”改为“下行”旋律“56543215……”,他哼唱几句挥笔写下了新歌的主旋律,张黎在一旁听了不由得拍手叫好。
《我和我的祖国》曲谱
有了主旋律,歌曲创作起来就如同有了主线和灵魂,秦咏诚的创作 *** 被瞬间唤起,构思如大海的波涛追风逐浪,短短二十多分钟,《我和我的祖国》的曲谱就一气呵成。陶醉在创作灵感中的两个人不曾想到,这首曲子会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成为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爱国主义金曲。他们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唱出了他们共同的思想和情感,来得竟是如此的默契与和谐。
许多歌曲是先有歌词后谱曲,而《我和我的祖国》则是先有曲子后填词。曲谱在张黎怀里揣了很长时间,一有兴致就拿出来吟唱,寻找感觉。当年秋季,他去湘鄂两省采风,中秋节那天,来到张家界景区天门山脚下。
张黎望着眼前天门山壮美的自然风光,忽然感到似曾相识——挺拔的群峰被霭霭云雾缭绕,犹如故乡海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蜃楼仙境,脚下潺潺流水的小溪,好似海边礁石缝隙中不断涌进又退出的海浪在欢快地歌唱。他的思绪在群山峻岭和波涛海浪中切换,创作的灵感在这种碰撞中迸发,找出揣在怀里已经有些褶皱的曲谱,激动地把埋在心里的话写出来……
在湖南同志为迎接采风团一行而召开的中秋联欢晚会上,张黎深情地朗诵了这首新词——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
内化于心的优美旋律,饱含赤子之情的华美笔触,都化作了赞颂祖国的深情词句。
这首《我和我的祖国》一出令在场的许多艺术家都站起来为之喝彩。很快,这首歌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
图源:央视网
石油工人作曲家
秦咏诚和张黎都是从小离开家乡,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但是他们成长的道路和人生的历程又有所不同。
秦咏诚
1933年7月,祖籍江苏省赣榆县的秦咏诚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1945年8月15日,被日本统治40年的大连获得解放,但很快苏联红军进驻了大连,所有学校都停课了。12岁的秦咏诚只好在家跟哥哥学习拉手风琴,正是这一时期的耳濡目染,使秦咏诚迷恋上了声乐和器乐。
1957年,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苏联作曲家列·西古洛夫。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许多曲目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经典。
秦咏诚把祖国、石油、大海当作永远的创作主线,为人民代言,唱人民心声,吹响时代的号角,是他的情感追求和崇高理想。
他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等歌颂人民领袖和石油工人的歌曲,成为一个时代的音符。声乐协奏曲《海燕》获得第二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奖,堪称声乐协奏曲的杰出代表。
电影《创业》讲述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工人的故事
秦咏诚用其音乐天赋和才华,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歌唱伟大的祖国,歌唱勤劳善良的人民,歌唱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
他说
“从工农兵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真情实感是创作的第一课,然后再去表现他们。半个世纪以来,我迎着新中国的雨露阳光,跟着新中国的前进脚步,逐渐成长起来,今天能够写出一些作品献给人民,都是党的教育、祖国的关怀和人民培养的结果。”
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备拍摄铁人王进喜以及石油工人题材的故事片《创业》,制片厂请秦咏诚创作电影主题曲和电影音乐。他用音乐赞美称颂石油工人,鼓舞了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创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他“石油工人作曲家”称号。
2013年正值秦咏诚80岁生日,辽河油田派代表前往沈阳向秦老祝寿:“秦老师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自豪和骄傲!是我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家人”。他为石油工人歌唱,石油工人爱戴这位人民的音乐家。
纸上词章纸外做
张黎比秦咏诚大一岁,他们都是大连老乡和东北鲁艺的同学,但张黎的人生历经坎坷,他出生在一个先富足后又破落的家庭,从小帮家里劈柴挑水做家务,上街卖冰棍、帮助别人做蜡烛为家里赚点小钱,饱尝生活的艰辛困苦。
张黎有着大海一样的性格,不惧风浪,顽强执着。他先后到云南、湖南、福建和山东等地体验生活,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灵感。
他在这段时间才思泉涌收获颇多,出版了具有“张氏”风格的300多首歌词专辑《相思潮》,当中收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唱至今的《红太阳照边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党的光辉照边疆》等歌颂 *** 和歌颂人民领袖的歌曲。他和徐沛东联手创作的《亚洲雄风》是我国举办北京亚运会时最火的歌曲。
刘欢、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
是1990年亚运会的宣传曲
此外,张黎还创作了《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等十分接地气并具有深刻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的歌词。同行说他是填词高手,而张黎对歌词创作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离曲能颂,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不生涩,易流传,能品味,扬诗之情,含戏之谐,既有俚曲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为广大群众背诵传唱,其情切切,其语铮铮,其乐融融,其歌悠悠”。
张黎《歌诗之路》
东北鲁艺的光荣传统影响了张黎一生,他自觉到现实生活中充电,到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创作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
他曾只身住过大庙被恐怖深严的神秘气氛包裹着,体验什么叫凄凉和孤独。在旅顺口坐着快艇看老铁山的雄伟险峻、看鲨鱼拱背,因为半夜着了甲板阴风险些半身瘫痪。
他也在八级大风中给小长山岛送过水,真正体验到与风浪搏击的惊心动魄。在去舒兰、哈尔滨的火车上为了能吃上一点面包渣而饥渴求食……张黎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精辟总结为“纸上词章纸外作”。
秦咏诚(左二)和张黎(左四)在玉门油田
李谷一首唱
《我和我的祖国》
张黎在中央民族乐团工作期间,秦咏诚到北京学习,为了支持老同学的歌词创作,他每周都去为张黎创作的歌词谱曲,还介绍张黎和歌唱家李谷一相识。在了解到张黎的坎坷经历和顽强精神后,李谷一深受感动,先后演唱了张黎的17首作品。当秦咏诚和张黎找李谷一唱《我和我的祖国》时,她欣然接受。
1984年李谷一首唱这首歌,她以庄重深情饱满的声音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我和我的祖国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像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像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唱到结束时听众被优美的曲调和感人的“歌诗”唤起内心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这首歌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李谷一准确地理解这首歌的意境,以她的艺术天分,完美地表达儿女对母亲,人民对祖国的依恋和忠诚。她在首唱录制这首歌时就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定能走红、打炮,能够传唱。她一语中的,这首歌问世至今三十多年,已经传遍祖国的城乡和海内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赞美祖国母亲的歌声。
《我和我的祖国》是李谷一最喜欢唱的歌曲之一,她说演唱这首歌是发自肺腑的,感觉自己的命运和祖国息息相关,好像孩子和母亲一样。
她不仅在国内演唱这首歌,还去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唱,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他们为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巨大变化而骄傲和自豪,感觉中国人真正抬起头、挺起了胸膛。秦咏诚曾这样评价李谷一,说她的艺术眼光很独特,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歌唱家。
李谷一
如今秦咏诚、张黎两位音乐家已经离世,但是他们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仍然被人们广为传唱,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跨越国界穿过时光,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海内外的天空。
杂志编辑:徐 烜
新媒体编辑:方亚琪
排版:王冰倩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档案春秋”微信号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使用不当情况
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