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读一个都市(都市的都怎么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读一个都市(都市的都怎么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读一个都市(都市的都怎么读)

「都市文摘 UrbanDigest」由 远届|设计补完计划 推出,针对城市相关文献解读的系列。关于文献,我们会选读城市相关学术著作并概述原文内容,从学术层面让大家更加融入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和城市设计的语境,搭建城市相关知识框架;文献之外,笔者将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讨论,尝试在本文献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以供启示和讨论。

本文章系列将被"规划、政策和城市生活" (SNLance)"专栏以及「深究壹

不知不觉来到了第七期都市文摘,考虑到本系列的读者群体以国内本硕的同学为众,这次走出之前多多少少更为偏社会的内容,尝试着简单介绍大家更加熟悉的话题更加相关的内容。在之后的三期,也会尽量以贴近大家的兴趣和需要。

本期展现的是十种城市形态,这里指的是由凯文·林奇 (Kevin Lynch)等城市设计学者引领的城市物质形态。尽管不可否认城市形态的背后均有社会力量和结构的影响,学界对是否应该专注物质形态也意见不一,但相关知识依然值得了解。

当然因为本系列扎根于规划,所展现的内容会和建筑方面的信息有所不同,多少还是会向社会科学靠近,希望能形成互补。本次讨论介绍十种在当下社会影响深远的城市形态,有些在国内或许还比较罕见,但希望能与当下城市有所共鸣。

这次的介绍集中在讨论已经比较丰富的十种形态。大多数自身既构成一种思想倡议,有的则是相关思想下的衍生形态。近年来也有许多新思想,像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但因其形成影响的时间还不长,本文选择专注一些历史较久的议题。

方格 (Grid)

在东方,从长安到江户都常见方格设计。在西方,方格也普遍存在于各国殖民地与老欧洲的巴塞罗那等地。但近代以来方格有时候又被称为美国方格,这更多还是为了强调美国于二战前所流行的方格街道在城市规划学科早期历史的一席之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纽约市各区那上千个四四方方的小街区,但其在洛杉矶等众多美国城市的老城区也是主流。很有趣的,日本京都的方格来自长安,札幌的方格来自美式规划,与曼哈顿相似的东京丸之内方格却多少继承自江户城下町的形态。

图1. 曼哈顿中城的无数方格街区

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埃本尼泽·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可能是19与20世纪之交的众多思想中对今日世界印象最深的之一。田园城市的提出受到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城市影响,致力于为拥挤不堪的工业革命期的欧洲提供社会改革方案。

正如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等人所指出的那样,田园城市运动后来不得不慢慢放弃了社会改革的部分,仅保留物质方面的提案。然而毫无疑问,其影响可从二战后郊区化,一直讲述到21世纪后影响力逐渐增长的生态城市(Eco Cities)。

图2. 东京田园调布:百年历史的田园城市型TOD

园中之塔 (Towers in the Park)

熟悉建筑学的同学大概非常熟悉的一种影响巨大的建成形态,主要来自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等人引领的现代主义思潮。其同样致力于改善工业社会下拥挤肮脏的城市环境,而方式是建设公园绿地之上的高密度高层住宅。

在欧美与日本,其经常以公租房的形式被建设。比如著名的"现代主义之死" 时刻的美国圣路易斯普鲁伊特·伊格(Pruitt Igoe)项目即符合其定义。 苏式小区(Microdistrict)与日本团地均受其影响,而著名紧凑城市香港则对其有着全方位的应用。

图3. 全球高层住宅最多的城市: 香港特区的一隅

郊区世界 (Suburbia)

郊区化在二战前即已在工业化国际存在,比如洛杉矶太平洋电铁(Pacific Electric)沿线的大户型社区,以及受霍华德思想影响的东京郊外的田园城市。然而是二战后小汽车的普及让郊区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疏散、单调且依赖私家交通的形态。

弗兰克·罗伊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提出的低密度广亩城市等理论与其有着相同的逻辑,但让郊区化大规模流行的恐怕还是技术进步与市场力量。其曾象征着核心家庭的理想生活,而随着各种弊端显露与社会经济变化,各地均寻求改造郊区。

图4. 拉斯维加斯主干道(The Strip)与周围铺天盖地的郊区

边缘城市 (Edge Cities)

原由美国记者乔尔·格瑞 (Joel Garreau)提出,经常用来指称位于郊区的人口和产业副中心,后来也被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 称为为外城(Exopolis)的一种地方。确实比起物质形态,边缘城市更像是一种城市的社会经济形式。

而社会变化会表现在物质层面。伦敦的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和巴黎拉德芳斯 (La Défense) 有时会被算作边缘城市,尽管其市中心并不太远。而更典型的则要数离中心几十公里的南加州科技产业中心橙县南部和东京的科技新城筑波。

图5. 加州橙县 (Orange County)南部的产学研基地

门禁社区 (Gated Communities)

这里的门禁社区主要指在美国南加州等地由市场力量涌现的富裕私人小区,与苏联式小区规划有一定区别。该现象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变得明显,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富人为躲避暴力等原因开始在门禁与围墙中生活,而穷人进一步被边缘化。

洛杉矶学派的城市社会学家迈克·戴维斯 (Mike Davis) 对相关讨论有诸多成果。门禁社区的一大问题是占用公共土地,并因此减少公共绿地与交通道路,这点使其在日本于法律层面被扼制。国内自2015年以来也针对其合理性有着意见不一的讨论。

图6. 离上图不远处的鹈鹕山(Pelican Hill)富裕社区

传统街区设计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sign)

传统街区设计是一种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城市设计理念,是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 *** )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旨是在被现代建设过度影响的建成形态中,通过设计手段重现现代性之前的,比如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所青睐的传统社区。

该思想起源于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取景地佛罗里达州海滨市 (Seaside, Florida)中的复古风情街景是受此思想影响所建设。TND后来也在欧洲有着不小的影响,建设了不少传统风格建筑与区域,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是其簇拥之一。

图7. 佛罗里达州海滨市:电影楚门的世界取景地

公共交通引导开发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近来在国内风生水起的TOD,最开始也起源于新城市主义运动。与TND相仿,该运动奠基人之一彼得·卡尔索普 (Peter Calthorpe) 将自己视为二战前开发模式的再发掘者 (reexplorer) ,向被小汽车支配的美国城市提出运用公交重塑建成环境的提案。

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罗伯特·西韦洛(Robert Cervero)等交通学者一直致力于推广TOD,源自美国交通领域的分析标准深远影响着当代研究。而近年来重视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则开始着重挖掘TOD的全球历史,并加强在规划、设计及地理领域的研究。

图8. 东京新宿站:各色环境交汇的世界人流量最大铁道枢纽

紧凑城市 (Compact City)

紧凑城市在1970年代由数学家乔治·但泽 (George Dantzig)与托马斯·沙提 (Thomas Saaty)提出,其也受到上个时代简·雅各布斯对于现代主义之反思的影响。学界在2000年代对其有过不少讨论和批判,有声音指出其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有待评估。

紧凑城市与TND及TOD三者均对建设密度和街区活力有所强调,而概念中偏重的元素则分别是开发、设计与交通。三者有时是交叉实现,新城市主义提倡TND结合TOD,而比如香港特区则有紧凑型TOD。实践某一者时,对另外两者有所思考可以是有益的。

图9. 东京郊区的柏之叶校园站:农田与平房中耸立的紧凑开发

全球城市 (Global City/World City)

全球城市并非一种城市形态,但是全球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形态有着深远影响。全球城市概念首先由北美规划大家约翰·弗里德曼 (John Friedmann)于1986年提出,之后荷兰社会学家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等人又进行了更深度和多层面的讨论。

全球城市指世界产业网络之重地,并强调社会经济的重构,尤其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兴起与贫富差距的扩大。今天在各大全球城市常见的大规模综合体,以及市中心高层办公楼的大规模建设,就算得上是全球城市建设影响下的城市形态。

图10. 伦敦金丝雀码头 (Canary Wharf): 全球城市下典型建成环境之一

写在最后

读到这里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现实是复杂的,这其中很多形态都相互融合。像紧凑城市中也有园中之塔的性质,而门禁社区与郊区世界的关系更是紧密。这或许印证了不少学者的观点,城市形态似乎有时将人们的视线从背后的社会问题中转移。

而我认为这些关于城市形态的学习,至少对于同学们来说依然有意义。其一其能作为引子带我们了解概念背后的历史状态和思想背景。其二正如新城市主义者引用林奇著作所述那样,对良好城市形态的追求,在前瞻性的设计实践中是有意义的。

各形态推荐阅读

Boeing, G. (2021). Off the grid… and back again?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American street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87(1), 123-137.

Richert, E. D., & Lapping, M. B. (1998). Ebenezer Howard and the garden c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4(2), 125-127.

Marmot, A. F. (1981). The legacy of Le Corbusier and high-rise housing. Built Environment, 82-95.

Southworth, M., & Ben-Joseph, E. (1995). Street standards and the shaping of suburb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1(1), 65-81.

Le Goix, R. (2005). Gated communities: Sprawl and social segreg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Housing studies, 20(2), 323-343.

Beauregard, R. A. (1995). Edge cities: peripheralizing the center. Urban Geography, 16(8), 708-721.

Talen, E., & Ellis, C. (2002). Beyond relativi *** : Reclaiming the search for good city form.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2(1), 36-49.

Knowles, R. D., Ferbrache, F., & Nikitas, A. (2020). Transports historical,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role in shaping urban development: Re-evaluating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Cities,99, 102607.

Burton, E. (2000). The compact city: just or just compact? A preliminary *** ysis. Urban studies, 37(11), 1969-2006.

Friedmann, J. (1986),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 69-83.

更多读一个都市(都市的都怎么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