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

本报讯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罗薛梅)昨日,记者从重庆市科技局了解到,我市此次有1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较2018年度实现翻番,其中牵头完成科技项目4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个);参与完成科技项目8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个、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个)。

其中,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等完成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创建形成高层混合结构的分析理论和设计技术,引领了我国高层混合结构建造技术的发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市时隔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市将充分发挥科技奖励激励和引导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创新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引导和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勇攀高峰,为推动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20年前一次感触引发这项研究 如今国内外混合结构建筑多用它

周绪红(左一)

项目名称: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

获得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绪红院士及其团队

周绪红院士牵头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以下简称“混合结构”)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连续攻坚,新技术兼两种优势

“这项研究得从20年前说起,那时我们国家还没有特别高的楼,而美国则建设了许多摩天大楼,这些大楼标志着国家经济的强大……”周绪红院士回忆,在那时他就下了决心,“今后我们自己的国家也要建设这样的大楼。”

周绪红与其团队人员发现,如果摩天大楼采取传统的混凝土来做,那么需要的各项成本将特别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而他所研究的混合结构体系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其团队成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界鹏教授介绍,这项技术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钢材两种材料各自的优势,兼具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各自的优势。

我国混合结构建筑多采用该技术

刘界鹏教授说道,该成果中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体系、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交错桁架结构体系、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体系等四种结构体系。巨型框架-核心筒体系适用于300-800米地标性建筑,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适用于100-300米建筑,交错桁架结构体系适用于100米以下公共建筑;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体系适用于100米以下住宅。

他提到,近20年的实践,目前已在中国建了大量混合结构的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采用了周绪红院士团队的技术。如今,国际上很多600米以上摩天大楼也采取混合结构的技术,包括目前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哈利法塔也是借鉴了其团队部分研究成果。

流感诊断新方法全国测评第一 历次重大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贡献

吴玉章

项目名称:蛋白质抗原工程技术的创立及其应用

获得荣誉: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中国人民 *** 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倪兵等

近日,由中国人民 *** 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牵头,中国人民 *** 陆军军医大学倪兵等参与的“蛋白质抗原工程技术的创立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一项目不仅实现了产业化,这一技术系统内还有全国测评排名第一的流感诊断新方法,以及全球首个SARS免疫诊断方法。

项目实现产业化获34件国内外专利

吴玉章教授牵头的这一项目,针对主要病原及其抗原即病毒蛋白质抗原,创立了抗原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发明了病毒在表位水平的快拆和改装等关键技术,获国内外授权专利34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

目前,“快拆”技术应用于流感、登革热、SARS等重大疫情防控,发明廉价、便捷、高质量检测技术,获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欧盟CE证书共7件,实现产业化、新产品上市和出口,新产品销售2600多万人份、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

这项技术在国内外68个单位推广

这一项目基于抗原工程技术,制造出治疗用新抗原和新病毒,入选了“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被《自然免疫学》作为中国免疫学标志性成果评述。

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68个单位推广,应用于细菌、肿瘤抗原、自身免疫病抗原和其它病毒抗原的表位发现、表位改造和疫苗设计;推广应用于SARS等其它突发传染病防控,发明国际上首个SARS实验室免疫诊断试剂盒,写入卫生部诊疗方案,并作为我国SARS研究标志性成果入选“2004年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十大新闻”。本成果提升了对抗原的免疫操控能力,在流感、登革热、SARS等历次重大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贡献,并形成生物安全前瞻性技术储备。

他当了20多年“桥梁医生” 给2000多座桥梁开过“处方”

周建庭

项目名称: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获得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建庭教授及其团队

让桥梁自己“说”出哪里不舒服,并及时实施精准“治疗”,这就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建庭教授牵头的“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昨天,这一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成果应用于2000多座桥梁

目前,周建庭已经给2000多座桥“看过病”,开出多个有效“处方”。他先后研发了8项实用桥梁加固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2000多座桥梁的加固整治。

周建庭建立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桥梁监测系统的安全评价技术”,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桥梁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研究”的安全评价核心研究工作,建立国内首个桥梁远程集群监测评价系统等多项研究等,来让桥梁“说话”。

近年来,周建庭融合多门交叉学科,进行桥梁健康监测及评估技术研究,取得良好成效。

自主研制检测装置辅助精准“治疗”

据介绍,该项目聚焦公路桥梁内在隐蔽病害感知难题,首创了基于自发磁场变异特性的桥梁钢筋锈蚀和拉吊索腐蚀断丝无损量化检测技术与装置,实现了我国桥梁内在隐蔽病害精准、量化、无损检测的技术引领。

周建庭举例说,“我们在桥梁的一些部位安装传感器,桥梁有什么问题,传感器就会把数据传回来,实现桥梁整体状况的安全把控。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自主研制的检测装置,实施桥梁隐蔽病害的无损检测和诊断。再通过对数据、参数监测和分析,桥梁的管养人员就知道桥梁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实施精准‘治疗’。”

本版文/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罗薛梅 付迪西

更多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