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昆明西山历史,昆明西山的形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昆明西山历史,昆明西山的形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昆明西山历史,昆明西山的形成

一山揽胜景,美人卧池西。

都市水泥森林规整,但不免死板;红绿灯运行井然有序,却令人无端焦虑;花坛中的绿植各有姿态,可少了几分天然……是的,哪怕是生活在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的“春城”昆明的人,偶尔也会对城市中精心规划、细致修剪的景色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些更原生态的、纯天然的、充满野趣的大自然的 *** 。这个时候,不少人就会携家带口、呼朋唤友,去爬西山了。

而滇池之畔的西山,历史悠久、典故众多,可谓一座大西山,半部昆明史。

在西山龙门可以俯瞰滇池(杨峥 黄兴能 摄)

滇池与西山乃昆明名片

西山,位于滇池湖畔,距市区15公里,北起碧鸡关,南达灰湾,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因为在昆明西郊而被称为西山。但实际上,西山只是现在的叫法。

唐代时,据传有凤凰停歇于此,但世人没有见过这种神鸟,不知其真身,只是称呼为“碧鸡”,于是此山也随之被称为碧鸡山;元明以来,由于主峰太华山“居中最高,得一山之胜”,遂统称为太华山;又因为远看形似一尊庞大的睡佛,又如一少女仰卧在滇池西岸,故又称卧佛山、睡美人山。

明嘉靖年间,诗人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是“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这位官场失意的大儒,流放云南几十年,曾于西山落脚,居于“碧峣精舍”,后人将之改建为祠,以杨慎的号“升庵”命名,称为“升庵祠”。

在杨慎之后约100年,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驴友”徐霞客也来到西山,留下了名篇《游太华山记》,这也是古代关于西山最详尽的游记名篇。“如蜂房燕窝,累之欲堕”的建筑群,“到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的景致,至今依然在目。

有了名人的“代言”,再凭借自身奇、绝、险、幽、秀美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内涵,西山坐稳了“滇中第一佳境”的名头,也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

清乾隆名士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和现代学者周善甫《春城赋》所描绘和赞美的滇池,尽显高原明珠的旖旎风光。(张彤 摄)

古房古道遗迹今犹在

西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人游览西山,是为了“访古”。这里的龙门、华亭寺、太华寺、千步崖古道等,历经风霜今犹在,默默矗立于高山之上,见证着昆明城的发展变迁。

“不登龙门,枉来西山”

昆明人常说:“不登龙门,枉来西山。”

龙门历史悠久。元朝时,梁王修建千步崖步道,登罗汉崖建避暑台;明正德、嘉靖年间建海崖寺,明末在悬崖峭壁上建九层十一阁道观;清乾隆年间,道士吴来清用14年时间穿石凿壁,开凤凰岩、慈云洞天险;清咸丰三年(1853年),杨际泰完成达天阁龙门石窟。经过历代人的努力,终于建成鬼斧神工的龙门艺术文化宝库。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龙门景区,是三清阁古建筑群及龙门石窟的统称,是西山景区的核心景点,是西山胜境的精华所在。

三清阁建在罗汉山与挂榜山之间的悬崖绝壁上,高出滇池水面300多米,由灵官殿、三清殿、玉皇阁、凌霄阁等建筑组成。

龙门石窟位于三清阁南面,有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景点。整个龙门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是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云南唯一的经济特元袁嘉谷就曾在进士及第后携家人来此游玩,留下文化人版“到此一游”的文字。

刻于龙门的清末经济特元袁嘉谷的作品

1983年3月,龙门石窟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7月底,龙门索道竣工。这条由聂耳墓通往龙门的索道,全长1100米,由24个塔架支撑,高差135米,运行速度每秒1.25米,乘客可在移动中观赏滇池、龙门美景,视野开阔、风景美不胜收。

“爱她,就不要带她爬千步崖”

2021年7月15日,西山步道正式向市民开放,结束了人车混行的历史。新修建的步道宽阔平坦,可多人并行,扶手、垃圾桶、休憩处等设施也一应俱全,但对部分登山者来说,他们还是更愿意去走一走陡峭、狭窄的千步崖。

千步崖最初是罗汉崖古道,始建于元代。后来,因为百姓爱登山,但古道艰险难行常有人受伤,明崇祯年间 *** 出资加上百姓捐款修建了石阶,从山脚至山顶龙门下方共有1007级,因此称为千步崖,这也是西山最早的一条古道。2017年,在千步崖发现一块明代崇祯十三年的罗崖修路功德碑,详细记载了当年修建千步崖的捐赠功德和千步崖的来历。

千步崖的由来人们可能不怎么熟悉,但“爬西山就分手”的传言,则几乎人尽皆知。这个传了二三百年的传言,至今还有许多人调侃:约另一半去爬西山,就是体面而不必说出口的分手宣言。

有研究西山历史的专家介绍,这个传言的源头就是千步崖。这个传言,今天来看带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在以前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真实”。

爬千步崖一路山高路陡,爬山要花很长时间,非常考验体力,累了乏了心中有点火气,同行人之间难免互相埋怨、争吵。若情侣双方脾气倔强较真,爬个山就分手也很正常,和如今拌了嘴就将分手挂在嘴边的情侣没什么差别。现在路好走,交通也方便,爬西山就分手的传言自然也就不可信了。

太华古道(罗秋旭 摄)

先贤风骨长留存

时间来到近现代,昆明的发展仿佛是打开了倍速开关,一路飞速前进,在传统昆明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思想、文化、科技。在昆明人钟爱的西山上,名人墓、纪念碑等与传统古建筑交错融合,正如兼容并包、融汇古今的昆明城,抓紧根脉,奔向未来。

人民音乐家聂耳和云南新美术的开拓者廖新学长眠西山

在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环境清幽,从云南走出的人民音乐家、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就长眠于此。

太华山聂耳新墓址(图据西山风景名胜区官网)

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甬道街成春堂药铺。1935年,聂耳不幸在日本藤泽鹄沼海滨溺水而逝,年仅24岁。他的骨灰由挚友张天虚从日本带回,1938年安葬于西山华亭东坡。1980年5月13日迁葬太华山新墓园。

聂耳墓园呈月琴状,占地1200平方米,7个花坛代表7个音阶,步道上24级石阶,象征聂耳24岁年轻的生命,墓穴位于“月琴”发音孔处,墓前竖立着白色花岗岩的聂耳雕像,墓后镶有7块巨大晶莹的墨石,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书 “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

1986年,聂耳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骨灰迁葬现墓园前,在华亭东坡与之相邻的是著名雕塑家、油画家廖新学(1900年—1958年)长眠之地。廖新学,云南富民县人,是一位由贫困山区的牧童成长起来的享誉国际的雕塑大师。廖新学留法1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入选多届沙龙大展,先后获得金、银、铜奖10次,成为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雕塑家。1947年廖新学回到故乡,担任昆明师范学院教授,创办了艺术科(今云南艺术学院)。历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筹委会主任、云南省人民 *** 教育委员、昆明市人民 *** 委员,是云南新美术的开拓者和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廖新学墓经过多次修葺,墓碑由他的同学,后来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油画家吴作人题写。

廖新学墓地被昆明市西山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0多年前,陈一得在西山看星星

一得测候所位于太华山美人峰之巅,是云南气象、天文、地震科学先驱者、老一辈科学家陈一得(1886年—1958年),由1927年自费在昆明钱局街53号创立的云南第一个私立测候所迁建过来的,也是全国第二个私人测候所。新中国成立后,陈一得担任云南省博物馆馆长、云南省科协主席。

一得测候所积累了大量的气象、天文资料,并在全国首创“步天规”,绘制出了云南第一张“昆明恒星图”。

1937年,测候所迁至西山太华山。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后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2008年成立云南气象博物馆。全馆包括一得楼和一得夫妇墓,以展示陈一得在自然、人文科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线,并结合现代气象探测业务平台,全面反映云南气象发展历程。

赤子功勋,不忘!不忘!

1938年8月,中国抗战中“唯一的输血管”——滇缅公路全线通车。1939年至1942年间,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的3200多名华侨响应祖国的召唤,分批回国,在这条抗日运输生命线上担任驾驶员和修理人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1000余人牺牲殉国。

为了纪念爱国华侨参加抗日战争的光荣历史和功勋,云南省人民 *** 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文由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李群杰题写。纪念碑位于前往华亭寺的公路旁,1987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基座上镌刻着“赤子功勋”四个魏碑体大字,碑额有当年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

在西山龙门拍摄的新年第一缕阳光洒在滇池湖面上,展现春城独有的生态美景。

青年观

想和西山聊聊天

罗秋旭 25岁

上次去爬西山,只是为了“登山”,脚步匆匆,一路沿着新修起来的步道行走,忽略了沿途许多景色。两个小时登顶猫猫菁,又花两个小时下到山脚,归来只记得雨后山林中清新的空气。既没有停下脚步看看沿途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没有在路过用泡沫箱卖冰棍的小贩时买一支冰棍尝尝老昆明的味道,连大名鼎鼎的龙门也没有去看。

即便这样走马观花地看,我也已经爱上这座山了,因为这里让我想起许久之前的童年。

路上少有车的痕迹,树木很高很绿,鸟雀叽叽喳喳,步道通往龙门和猫猫菁的岔路口,有不知谁嗑瓜子时不慎掉落瓜子而长出的向日葵花苗,还有熟悉的各种叫不出名字,但在“家家酒”宴席上常出现的杂草……走一截就会有一个卖水和黄瓜的老婆婆,她们头发花白,说着一口外地人听着有点费劲的昆明方言。

她们很亲切,像是记忆里的奶奶和外婆,说话絮絮叨叨,手粗糙却温暖,给小孩子挠背全靠多年积攒的老茧摩擦……

这些莫名的熟悉,驱使我想再走进这座山。不是匆匆忙忙的“登山”,我想好好地、慢悠悠地,去读一读山上的故事,和山上的人聊一聊天。

我想请教杨慎,如何放下个人荣辱,几十年坚定不移一心为民?我想知道在悬崖峭壁上凿了14年的吴来清,当凿子与石崖相碰发出响声时,他在想什么?我想和聂耳聊一聊,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是怎样的心境?我还想听陈一得说说,那时候的浩瀚星辰与今天相比有何不同?

如果时间充足,我还要细致地抚摸千步崖古道上的碑刻、饮马槽,慢慢地看组成龙门石像的每一根线条,琢磨那些我或许看不懂的古文字……然后下山时,我一定要尝一尝上次没买的黄瓜,似乎是乡下人自己育种的老品种,其貌不扬,但味道爽口,是小时候才尝过的味道。

互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云岭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云南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千百年来,云南人民敢为人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 *** 的坚强领导下,高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温故而知新,重温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比学可亲可敬的老前辈,凝望泽被后世的大工程,展现丰富多彩的风物志……对于鼓舞斗志,努力把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蓝图变为现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春城晚报推出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以“90后”记者的视角解读昆滇历史人文,并请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杜建民先生题写了刊头。同时,我们诚邀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提供报道线索请拨打春城晚报热线(0871)64100000,投稿请发电子邮箱ccwbwq@163.com并注明“昆滇风云”字样。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秋旭

责编 猫恩泊

校对 刘自学

审核 武熙智

终审 李荣

更多昆明西山历史,昆明西山的形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