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酒干倘卖无 音乐: 那英 - 那英 全经典演唱会
绥德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还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毁坏,为了恢复被损坏的历史遗迹,反映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去年3月,由绥德县籍影视界美术大师霍廷宵先生无偿设计,绥德县委、县 *** 投资200万元实施的这项工程,现在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
绥德龙凤山
位于县城二十五公里赵家砭乡赵家砭村,据传西汉惠帝丙午年龙凤山初建紫云宫,唐中兴时修真武祖师庙,明洪武年重新修葺。清代曾大兴土木工程,不断完善,扩大规模,才有如今的占地五十多庙,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陕北道观圣地。
龙凤山海拔966米,山势陡峭。沿公路而上由神路至山门,一对镇山石狮威武立于两旁,魁星楼建于门洞之上,院内分别有灵宫、山神、土地、阎王等庙宇。拾阶而上至太和真武祖师大殿,两侧为十大元帅,踏石阶而上至玉皇阁,内为八卦顶,精巧别致。
绥德抗大总校旧址
1943年3月初,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率领下,从河北邢台浆水镇经过山西兴县到达绥德继续办学,校址设在绥德西山寺,各大队分布于我县落雁砭、延家岔等地。在抗战期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10月抗大全部撤离,与绥德军民共同渡过了2年零10个月时间,与地方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2005年当年抗大总校副校长何长工的儿子、原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来绥,曾到名州镇西山寺和落雁边旧窑洞,寻访父亲生活工作过的足迹。
绥德师范
绥德师范的前身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在李子洲等0人的争取下,由国民 *** 在原绥德雕山书院的基础上创立。四师的创建,成为绥德乃至整个陕北地区革命的领导中心,同时也为陕北革命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大革命失败后,四师几经反动派洗劫,但始终是绥德地方党组织活动和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1940年绥德解放,边区人民 *** 接管四师,并将四师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此后绥师一直是边区 *** 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2000年7月15日,西北革0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同志为绥德师范学校题词:“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革命英才的摇篮”。
2000年6月10日,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秋三四班及三二班校友、-同志的夫人齐心同志重返母校时,满怀深情为母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
绥德义合古镇
义合镇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自古以来为秦、晋两地之间的交通要地,昔日是绥德县第一大镇,素有“雕阴首镇”之美称。北宋时在义合设寨,金大正三年(1220)设义合县,因为军事地位的降低,元、明改设义合镇,清降为驿。
义合古镇如今尚留存昔日古城残迹,城墙为土石结构,镇背后的山脊上还保留着城墙遗迹,而古镇四门中的南北两城门已废,东西两城门尚存,两城门上都建有门楼,东门刻“雕阴首镇”,义合镇西门楼始建于金,后在明代重修。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二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城门洞为条石砌筑的正方形基座,座正中有东西向拱洞,洞额嵌有1943年的铭文石刻,东面为“紫气东来”,西面为“西映长庚”。
镇内的紫台山娘娘庙建于金明昌五年间(1194),明万历十九年(1591),以及清代雍正、乾隆、嘉庆等年间先后维修、增建。古镇内是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一字街道,青石街面,两侧店铺多为砖(石)瓦房,住宅为砖(石)窑洞。
目前,该镇已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绥德合龙山
合龙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的五里湾村,据碑文记载,祖师庙建于明•万历年前后,清代曾维修扩建。合龙山古庙系本县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有祖师庙、北极玄武庙、三圣母庙、释迦牟尼佛庙、关帝庙、天王庙等18座庙宇,还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砖塔1座。“0”期间,除保留砖塔之外,其余古建筑多遭破坏,庙内壁画、雕塑尽毁。幸存明、清两代碑刻15通,尚可追溯该庙古建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集资进行了多次维修重建,基本恢复了古代建筑的原始风貌。
近年,又新创办了“三月三合龙山笔会”,积极倡导民间诗词、对联、文学创作活动。每年三月三日,四乡文人墨客和诗词、对联爱好者汇 *** 龙山,咏诗诵词,挥毫书联,新颖别致,热闹非凡,为合龙山古庙会增添了新的风采,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搭建了学习创作的平台。曾编辑刊印《合龙山诗词对联集》散发民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拥戴。
绥德龙凤桥
龙凤桥,原名永定桥,坐落在县城东,为银川—太原公路横跨无定河通道,建于1936年,长636米,宽6米,为石拱桥,有19洞。1991年改建,宽度加至6.6米,并在墩柱及栏杆上雕有千姿百态精雕细刻的龙凤图案,晚霞辉映,犹如龙凤飞戏彩虹,亦称龙凤矫。与千狮桥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在有“桥城”之称的绥德县城,此二桥最为壮观。
当时桥上还有一副对联。上联:这工程是汤、高、何三公所筑。下联:此大桥乃晋、蒙、宁数省通九省衢。横批:民众血汗。备注:汤指汤恩伯,高指民国期间驻绥84师师长高桂滋,何指何绍南(民国最后一任县长)。
绥德龙泉洞
龙泉洞,位于绥德县城东2里之辛店乡龙湾村。
相传,汉景帝时,“飞将军”李广率兵驻守上郡,抗击匈奴。在一个炎热的盛夏之夜,依稀梦中率兵行军,部下士卒口干舌燥,饥渴难忍,不时昏厥倒地。李广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忽然,只见高祖帝冉冉凌空而至,口谕曰:“将军速与士卒去那边石岩下饮水!”李广十分惊异,急忙叩头拜谢而醒,原是南柯一梦。
次日天亮,李广便依梦中所记之情景徒步寻觅。果然,在绥德城东二里许一座石岩下有一洞穴,高四五尺,见方两丈余,其洞幽暗而清凉,壁上有泉水一股,状似巨龙,迸涌而出。见之甘泉,李广甚喜,遂与众将士一同饮尝,甚感清爽沁心,众将士赞不绝口,“此乃高祖皇帝所赐!”从此,此泉水被命名为“高祖龙泉水”。日久年深,历史变迁,人们便只称其为“龙泉”了。
绥德灵宝山
灵宝山位于县城东满堂川乡高家洼村。此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庙宇建于山巅,四周青松翠柏环绕,浑然一体,气势雄宏,为本县著名道观胜景之一。
正殿塑真武祖师像,殿前两边有黑虎灵官阁,再前有山门,外有钟楼;正殿后有玉皇阁、药王、关帝、娘娘等庙。周围群众坚持义务自育松柏苗木,使灵宝山四季松柏吐翠,郁郁葱葱,与巍峨庄严的神庙两相辉映。
绥德千狮桥
民谣唱道“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德的石狮就出现在农家的炕头上,谁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个,作为孩子的保护神,拴住孩子不要从炕上掉下来。石狮是吉祥的象征。
德县城的无定河上有一座大桥,始建于1987年,长300米,宽14米,桥的两头各有两个凉亭、两对一人多高的石狮,还有雕刻精美的龙柱灯。最具特色的石桥上有1008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因而得名千狮桥。
祥云山
祥云山位于绥德赵家砭乡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传说此山上空常有红云、白雀缥缈盘旋,故名祥云山。据考证,西汉文帝辛酉年,山间始建庙宇,后逐年完善,呈阶梯状式古建群,建筑巍峨壮观,气垫宏伟,为陕北著名道观胜地。
祥云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从山腰开阔地开始建乐楼,对面中间为祖师卷棚正殿,左右有窑洞式龙王、火神、关帝、三官等十三座庙,随后有钟楼、鼓楼、封神楼并列而建,两边对称为左灵宫,右瘟神殿,拾阶而上为真武祖师大殿,左为七真殿,右为五祖殿,整个庙宇为典型的对称建筑。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位于城内疏属山扶苏墓侧。1998年建成对外开放,为仿汉悬山式四阿顶式建筑风格,由门屋、展廓、展厅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气势恢弘,古朴典雅。
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第一座石文化丰碑
第一座石文化丰碑
绥德东汉画像石出土以来,在新闻、哲学、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方面引起了热烈地反响。她成了研究汉代社会,特别是研究陕北黄土高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的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绥德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无定河和大理河贯穿了整个县境,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宜农宜牧。华夏人文始祖们相中了这块宝地,在这里点穴安家,刀耕火种,畜牧纺织,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也留下了华夏民族杰出首领黄帝、颛顼、舜等开天辟地的不朽业绩。《山海经》中就记载了黄帝在疏属山处死了0作孽的危,统一了中原的故事。民间传说舜和其妹夥首来绥开化文明,亲自教黎民种植畜牧,绥德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周以及春秋战国时,绥德成了奴隶王国的重要版图,青铜文化薰陶哺育了这块土地。秦汉时,绥德成了皇家的北大门。这些丰富的人文地理,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创作平台。
天下名州石牌楼
天下名州石牌楼
刚跨入新世纪的2002年,天下名州城南五里的学子大道与210国道丁字交汇处,耸立起一座气吞山河的石牌楼。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块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组成。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六柱蕴含大顺之意。十九楼中,十其实是一,一元复始,气象万新;九为多多益善,欣欣向荣。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映带;前楼后楼有呼有应,上楼下楼,下者基础沉稳,上者先领风光。整座石牌楼庄严肃穆、和谐统一。
天下名州石牌楼气势之宏伟、布局之巧、雕技之精、窝意之深,不仅在绥德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十三朝古都的三秦大地,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也是罕见的,她堪称天下第一石牌楼。
天下名州石牌楼正上方,有书法名家钟明善的雅题“天下名州”四个大字,和他书写的流畅飘逸、韵味十足的主门联:
两河不息记载着千古风流人物河侧青山山侧白云此处曾是汉关秦月。
四路无阻贯通了万里锦绣神州路边长堤堤边绿树这时已为舜日尧天。
这副楹联大气而不乏委婉,属润笔添彩之作,有画龙点睛之功,大大升华了石牌楼的艺术品位。
天下名州石牌楼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吉祥如意之物。石牌楼对神圣慧灵的龙和凤格外垂青,雕绘了盘龙、卧龙、飞龙、舞龙、云龙,这些圣灵布云播雨,携海牵河,乘风破浪,忽隐忽现。盘盘神龙角突兀,眼传神,龙首根根龙须似飘,刀法叫绝,夸张手法运用到极致的地步。与龙媲美生辉的是凤,石牌楼雕刻有凤栖梧桐,凤戏牡丹,百鸟朝凤,凤鸣九州……只只凤美在凤眼,灵在凤头,娇在凤翅、俏在凤尾,凤尾开屏如天女散花,根根羽毛皆有神韵。石牌楼幅幅龙凤皆有创意,令人赏心悦目。
绥德李子洲墓
绥德李子洲墓
李子洲(1892年—1929年)陕西绥德人,原名登瀛。
1917年入北京大学读书,五四运动时任北大学生会干事。1922年与刘天章等发起成立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1923年加入中国0。同年回陕北进行建党工作,并开展群众运动.1927年任西安中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0陕甘区委组织部部长、0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曾参加领导清涧、渭华起义。1928年任0陕西省委书记,次年2月被-反动派逮捕,病逝于狱中。
葬于陕西绥德县。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绥德县城区雕阴山下,大理河南岸,坐南向北,建成于1957年,占地面积13760平方米,建筑平面成“凸”形。
陵园拱形铁栏门上浮雕“绥德烈士陵园”8个镏金大字,石砌大门腿上刻有对联两副。联曰“大理河滨刻石建陵彰先烈;雕阴山前兴土筑墓慰英灵。”“为人类为祖国献身革命虽死犹生;谋幸福求和平不惜牺牲足资楷模。”大门内两侧有窑洞、门房各1孔,门房两侧倒坐砖窑各7孔。陵园中间为青砖人行道路,两旁翠柏成行,绿荫蔽天。正前方为仿苏式纪念塔,高14.35米,双层石座,方形塔身,顶端嵌有红色五星。塔身正面雕刻“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往后居中为革命纪念馆,馆内正中安放着著名革命烈士李子洲铜像,四周分别陈列李子洲、李成荣、李成兰、崔文运、崔曙光、崔田夫、杨重远、霍世杰、霍维德、常汉三、蒲子华、王子文、王晓强等数十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简介和实物、文献资料。两侧耳房内分别陈列着有关单位和领导敬送的花圈、花篮和题词。纪念塔与纪念馆中间两侧对称建有八角亭各一座,亭为石座石柱,雕花木顶,上覆筒瓦,飞檐翘角。左侧亭内方形石塔上为0榆林地委和榆林行政专员公署的题刻。两亭内6块石碑上镌刻着自中国0的创建和大革命以来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1475位烈士的英名。
绥德蕲王庙(韩世忠庙)
蕲王庙位于榆林绥德县西南5公里的一步岩。蕲王,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封号。韩世忠生于绥德南川纸坊沟村,宋哲宗元佑四年夏四月乙酉(公元1089年古历4月16日病逝于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壬申(公元151年古历8月4日)。世忠出身贫寒,幼年随母行街乞讨,但自幼好勇善斗,乐于扶弱助贫,怀有一身打抱不平的豪气。他戎马一生,保家卫国,被宋孝宗追封为“蕲王”,赐谥号“忠武”。乡人为了缅怀韩世忠的丰功伟绩,在一步岩永寿寺旁建立蕲王庙,以作悼念。
蕲王庙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面是一孔高大、宽敞的石拱窑洞,正中是韩世忠的坐像,正殿的对面是乐楼。其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写着“宋韩蕲王故里”,下段写着“中兴佑命”,横额两面相同。庙正面的石柱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恢复中原,志同诸葛”,下联是“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石柱背面也刻有对联一幅,上联是“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下联是“西北一天祟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这座牌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联语为绥德知州凌树祟所书。庙前立石碑4通,记载着韩世忠抗金卫国的英雄事迹。
蒙恬墓
秦将蒙恬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墓冢成馒头形。据《绥德州志》记载,墓高50余米。后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和施工修建等人为因素,使墓冢成不规则形。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两通(其中1通断为两截),碑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士松手书。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奴,战功卓著,名垂青史。
绥德合龙山庙群
绥德城西五公里处(五里湾村)的大理河西侧,有一座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龙山。有龙伏欲腾,虎踞将扑之势。自古以来以上就有庙,相传庙约建于汉朝宣帝年间,供奉北极玄天上帝,时至明朝万历年间,村民大兴修建,称“接引寺”。1930年陕北特委先后两次在寺庙中举行会议,决定武功暴-动,又为此山坡上了红色革命的圣装。
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台阶的石神磴、灵官庙、头天门(上有乐楼)、二天门(上有钟鼓楼)、关帝庙、观音庙、三天门、玄天大帝殿(正殿)、两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圣母殿、小殿、九级宝塔、佛庙、玉皇阁等,共计全寺庙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
绥德县博物馆
陕西省绥德县博物馆位于绥德县名州镇进士巷13号。1980年成立,隶属绥德县人民 *** 文体事业局。博物馆馆址所在地疏属山,位于绥德县城东,无定河西岸。馆址与疏属山顶的秦扶苏墓冢毗邻。该墓于1956年8月6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疏属山顶的扶苏墓冢不仅是绥德古今文化的望标,也是该县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建馆以来,绥德县博物馆于1982年在扶苏墓区修建了高3.4米,长545.2米的围墙,形成了现在的扶苏墓文物保护区。保护区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区内有博物馆的行政办公区、扶苏墓冢、八角亭、扶苏祠、汉画像石展览馆、五龙壁等重要的文物和建筑组成。扶苏墓冢为圆形封土堆,高20米,墓顶有八角亭。1995年,对扶苏墓的附属文物扶苏祠重新翻修,恢复了扶苏祠大殿的古建筑风貌。2000年8月,神延铁路建设指挥部捐资23万元,将1930年修建的砖木结构的八角亭翻修为瓦、石结构的八角凉亭。同时在墓冢东南侧以块石修砌高6.7米、长37米的挡土墙,使墓冢更加坚固、挺拔、壮观。
绥德呜咽泉
秦太子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墓呈狭长不规则形,长约30米,宽4.8米,高6米。墓区保护面积9000平方米,墓旁原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1通。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州王润于今县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建扶苏祠,后倾圮。绥德城东1公里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上郡监蒙恬军。始皇驾崩后,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勾结合谋,欲篡皇位。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捏造扶苏、蒙恬之罪,并赐其死。
绥德紫台山
位于县城东区义合镇,义合河东岸,有山平地凸起,高不过50丈,周长500余丈,顶平形如书台,故名紫台山。山上建有娘娘庙。
义合街西门向南一拐弯,跨过龙狮大桥就到紫台山脚下,桥两端坚蟠龙石柱二根,山脚下又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石牌楼。穿过牌楼踏上一百四十四个石磴神路,就上山来到了娘娘庙。据碑文记载,此庙建于金朝明昌五年(南宋与金人对抗时期),内设三尊塑像,正面为九天圣母,左面是眼光圣母,右面是子孙圣母。乾隆三十年又改塑为封神榜里所说的黄河阵中的三姐妹。乾隆四十五年正殿对面建起了乐楼。1999年山后又重新修建起一座关帝庙
绥德展览馆
新建成的绥德展览馆位于文化广场四楼,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陈方案将通过六大部分组成:序厅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一篇章回顾绥德历史发展进程;第二篇章展示绥德红色文化历史;第三篇章展示绥德民风民俗与“五大之乡”的内容;第四篇章展现绥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第五篇章展望绥德的远景规划。展馆由序厅“万象幻化、厚土雏成”拉开展示的序幕,展览包括“千秋风云、长歌悠远”“红色热土、峥嵘岁月”“醉厚乡风、技艺繁生”“沧桑名州、大河无定”“意象绥德、大潮涌动”五个版块,将绥德这方土地的历史沿革、沧桑变化和风俗人文的精髓,高度地凝炼在一起。展览馆通过运用图、影、像、塑、拟、仿等现代的高科技展览手法将绥德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典型、立体、真实、写意地呈现给人们,让观展者在有限的空间里领略了无限的名州风情,在短暂的时间内感悟到浑厚的绥德内涵。
永乐大道石版画廊
漫步永乐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与时俱进”金属雕塑巍然屹立于二水要冲,似雄鹰直冲九霄云天,如骏马啸傲万里征程。它是绥德人奋斗不息精神的张扬,是陕北五千年文明史的凝聚。
带着“与时俱进”搏起的心灵震撼的余波,走进了永乐大道石刻画长廊。这是精心构思,虔诚创作,鬼神雕工打造出的绣像画卷,古朴而深沉,凝重而洗练,粗犷而传神地将陕北五千年文明史具像于石,365帧画图,表述绥德人一年365天,生活或苦涩艰辛,或幸福甜蜜,天天过的如诗如画;九个编目,赞誉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疏属山传说》,千百年讲不完的“女娲捏泥造人”、“疏属山梏危”、“舜帝教稼”的故事,开创了陕北神话传说的时代,使陕北最先步入农耕文明的历史。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绥德城内疏属山前沿山顶。2009年在榆林扶南办的大力支持下,绥德县委、县 *** 的直接领导下,在原三五九旅绥德警备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500平方米,展线长100米,展出图片1076张,文物326件,通过红色文化广场主题雕塑、照壁浮雕、绥德旅游规划展室、民主革命时期绥德著名人物、绥德警备区事迹展、-与0绥德地委、绥德籍烈士、抗大总校在绥德等板块展出,结合绥德民主革命时期历史特点和旧址实际遗存情况,严格遵循历史时序线索,采取专题划分布展版块方法,力求多点位、广角度、区分主次、详略得当地再现绥德红色革命历程,其中对三五九旅与-将军在绥德事迹予以侧重展现。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现代布展手段,形象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的革命情怀。全力打造缅怀革命英雄、继承先辈遗志的国家级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绥德党氏庄园
坐落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家石村从明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党氏家族在这里先后修筑了七十二院以窑洞为主要建筑的宅院,因属党氏大家族,七十二院相互连通成为党氏庄园。
起源
党姓财主的起始是从党金川开始的,他从山西逃荒来到这里定居后,至今已有十二代,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而说,党天刚因生活贫穷,结婚后不久就去定边卖黄馍馍,以此谋生。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一老头告诉他家中生了儿子,而且家中要发大财,让他早点回去。天刚思家心切,又相信这一预兆,第二天便打点行装,结束生意动身回家,刚好来一老人说他是绥德清水沟人,有一些银子让他捎回去,并留了家里人的住址、姓名。而天刚回到绥德到处查访却找不到老头所说的人,就把银子带回了自己家。回家后老婆确实给自己生了儿子,暗想梦中的老头和给自己捎银子的老头就是财神来助自己,便在家里供起了财神,并且四处买地艰苦创业当起了地主。天刚生一子叫盛荣,盛荣有三子叫应阳、殿阳、兑阳。之后,党姓财主就分三大门头,人口和财势日盛,拥有几千亩土地和大量牲畜。随着人口的繁盛,一个个四合院逐步建起,不知什么年代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也是党姓家族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