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重庆大足到武隆有多远,重庆大足周围景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重庆大足到武隆有多远,重庆大足周围景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重庆大足到武隆有多远,重庆大足周围景点

那天晚上在千厮门大桥偶遇旅行社推销周边游,回到观音桥酒店又同旅行社联系确定了行程就早早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旅行社大巴如约来到酒店门口,我便兴冲冲地带上行李随团赶往大足,参观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

大足是石刻之乡,是重庆市所辖郊县。著名的大足石刻造像群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盛于二宋。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五处石刻,俗称“五山”造像。这些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少有增改,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现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的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其中的南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现存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除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窟造像,还有国内罕见的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摩崖造像群。石门山则有一些佛教、道教合一摩崖造像。

同"胡貌梵相"的云冈石窟和具有印度佛教特点的龙门石窟相比,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的大足石窟造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更具民族化、人性化和生活化。石窟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形体上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儒、释、道各尊造像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世俗生活的审美情趣紧充满了浓厚纯朴的生活气息,造像中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和造像下大量的文字记载,反映了晚唐至南宋时期生动、形象的社会生活场面。

我们参观的是造像较为集中的北山和宝顶山石刻。两者相距十几公里。县城附近的三个石刻群中有道教造像的南山很小,而另外两个很远,地处比较偏僻未对外开放。北山和宝顶山之间有电瓶车接送。

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代表了唐宋时期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关键是它们保存的很完整,可以看到很多表述完整的故事和链条,可能这也是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更接地气的感觉。

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545.5米,距大足区城北2千米。北山绿树环绕,山顶有一倾斜白塔,塔下有两座大佛。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细腻传神、精美典雅,技艺娴熟。北山石刻现在都已经构建起一条长廊,避免了日后的风吹日晒雨淋。

公元十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这里的造像题材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北山造像有很多宋代凿刻的题材广泛、贴近生活的观音造像,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体现了宋人的审美情趣。所有观音造像均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饰华丽、衣纹细密,具有盛唐遗风。在不同的角度观赏都会发现其内涵丰富的微妙表情、姿态、性格、神情的变化,而且造像都保存完好,好像刚刚完工一般。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观音造像以线造型,线面并重,以面部恬静反映内心宁静,其璎珞蔽体,花簇珠串满身的高贵形象极富中国民族特色。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观音类造像的珍品。

我特别喜欢的就是那尊数珠手观音。

此尊立身观音斜依石壁,赤足站于莲台之上,头戴精美花冠,目光下视,嘴角上翘,双唇微收,俨然一位含颦欲笑、天真腼腆的妙龄少女。她三道弯的体态窈窕而又轻盈,微露的上体肌肤柔和,肘悬飘带,腰系长裙,裙纱衣带仿佛在微风中轻扬,有一种 “吴带当风”之妙。

此观音右手持珠,左手轻轻握住右腕,双手自然下垂交叉于腹前,给人以豁达大度,悠闲自若之感。其身躯完全笼罩于椭圆背光之中,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图案美。观音面部表情慈眉善目而又和蔼可亲,全无威严之神情!这样一位动人心魂的飘飘仙子的出现,潜移默化地便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因此将其称为中国最妩媚动人的观音绝不为过。

北山摩崖造像大量的题刻、造像记中,以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最为珍贵,此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

从北山出来后,我们座电瓶车到了宝顶山石窟。

海拔527.83米的宝顶山位于大足区15千米处。整个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总体构思后,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组织开凿而成,形成了一处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这里2.5千米内的山岩上遍刻彩绘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这东、南、北三面崖壁上。整个大佛湾的造像,从护法神起到正觉像止,共有十九幅大型雕像,编为三十一号, 第一龛刻“护法神”以示道场森严;接着开宗明义,以“六道轮回图”阐述佛教核心教义;以“广大宝楼阁图”为众生指明解脱之道;以“华严三圣”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观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无边;以释迦的一生来展现“究竟涅盘”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 ”来表示诸毒不浸。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后,以“毗卢道场”中的毗卢佛说法为纲,次第演绎“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表现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间穿插“雷音图”借大自然的威力来强化孝道;然后再诱人以天堂之乐,骇人以地狱之苦;天堂与地狱之间以“六耗图”为界,以示天堂、地狱仅一念之差,教众生缚心猿锁六耗,早升极乐免坠地狱。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然后再以“牧牛图”表示领会佛法,调伏心意;以“圆觉道场”表示修得菩萨之果;以“正觉像”表示修行圆满正等正觉。这几组造像是告诉众生修持实践的过程。所以,有人说大佛湾如一部气势连贯、图文并茂的佛教基础理论教科书,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

大佛湾石刻我最喜欢的就是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释迦摩尼涅槃像和千手观音像这三处。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石刻造像龛正中刻正在说法的释迦摩尼佛像,左手持钵,右手结说法印,头顶出毫光,光中现“五趣”图像和忉利天宫。佛前立一碑上刻《三圣御制佛牙赞》,碑左刻“惟有吾师金骨在”,右刻“曾经百炼色长新”。表现的是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修行、行孝、报恩的故事。这龛造像的正中为释迦佛半身像,在释迦牟尼像左右壁,分上中下三层,共刻有释迦佛孝养父母的舍身济虎图、割肉供父母图鹦、鹉行孝图、行孝剜眼出髓为药图 、为睒子行孝图 、剜肉图、舍身求法图、释迦佛亲担父王棺等十二个本生故事。只是因岩面的限制,对于这龛造像中的每一个故事,工匠师们仅选取其中的一个典型情节来概括故事的全部内容。这些本生故事很“接地气”: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都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情景,颇似二宋时期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庄严高大、眉眼慈善的释迦佛那一指前伸的“一指禅”手势似乎有力拔千钧之势。 黑发高簇、纤手着笛的“吹笛女”专注、陶醉横吹弓笛的神情,更是令人过目难忘。这些或静或动的生动形象为佛教的宣扬注入了通俗易懂的说教内容方式。

说到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释迦涅造像,一定非第11龛的“释迦佛涅槃圣迹图”莫属。这尊建于宋代、全长31米的宝顶卧佛也是整个大足石刻体积最大的一尊造像。卧佛横卧于大佛湾东岩一顶高7米的平顶龛内,为半身像。其下腹部有二根雕花石柱,上镌云彩,撑持龛顶。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面部安详平静,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这龛造像同全国各地所造众多涅盘像的造型相比,绝对属大胆创新之作。一方面,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另一方面,用圆刀雕刻的造像各部分线条因为技法高超而显出较为浑厚柔和的韵味,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主涅盘时的安祥之态。

整个画面没有着眼于悲痛欲绝的气氛,而是给人一种肃穆宁静的感觉。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十八位以圆雕造像的弟子从平地涌出,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或躬身肃立,正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佛像正中有一香案,上摆供盘,盛桃、榴、佛手、葡萄等物。香案里侧为两天王(半身),作捧抬状。香案外侧亦有两天王(半身),高1.85米,高冠,身绕大飘带,手捧玉笏,面内作肃哀悼状。香案上方刻有一祥云,直接龛顶,云顶部站立九人,中为释迦母摩耶夫人,左为释迦姨母,右为释迦发妻,均作肃立拱手状。三像南北侧各站立三名天女,长眉细腰,衣裙潇洒,有持花者,有献果者,有捧香炉者。整龛造像布局严谨,虚实相间,意境深邃,既符合宗教造型艺术的仪轨,又有一定的创新之意,烘托出佛主涅盘的神圣安详的气氛,收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的艺术效果。

宝顶石窟大佛湾第8号龛的千手观音覆盖于南岩东端“大悲阁”内。凿造于南宋的此龛系摩岩龛,左右侧为大椭圆形。龛高7.2米、宽12.5米,主像千手观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刚须弥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观音前额竖开一眼,八尊小佛饰于冠上,两条飘带由冠顶垂于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抚膝。观音慧目下视,面相慈祥。

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观音左侧有一男像,着交领宽袖袍服,戴方巾,执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顶猪头,着圆领儒服,为金刚亥母。观音右侧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圆领宽袖长服,吉祥天女。其右有一女像头顶象头,为毗那夜迦,其与金刚亥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后被千手观音降服。龛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观音以掌中铜钱施与。右下角则跪一双手捧钵的饿鬼,观音以手掌中食物施予,造像表现出千手观音拯救阴阳两界的超级法力。

整个佛龛最引人注目的是观音头顶和左右两侧呈放射状浮雕的几百条纤细修长、千姿百态的金色手臂!造像采用纵横错落,上下重叠,承上启下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了这830只手!这些状如孔雀开屏般的手臂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每只手均持一种器物。其姿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显得圆润多姿,金碧辉煌。绚丽的画面令人应接不暇,心摇目眩,使观者膜拜时会产生观音有无穷无尽只手臂的感觉,感叹神佛无边无际、无所不及的法力。

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到四十八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三十二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其余手臂皆用背光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按照“千者,多矣,无穷尽也”的释义,此尊拥有830只无一雷同手臂的观音,绝对称得上国内最多手臂的千手观音!

据专家研究,千手观音手中所执各种法器,实际上是南宋军民日常使用的劳动、军事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而千手观音每只手中的“眼睛”,源于观音在佛教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的角色使然:观音发愿造福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则象征其智慧无穷,明察秋毫。

与其它严格恪守佛经仪轨塑造的观音形象不同,此千手观音是根据佛经故事的“再创作”。其重点渲染和展现的是观音的千手干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种法器,把佛经内容的表现反倒放在了次要地位。从艺术上来说,这尊中国最大的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观音造像,是其同类题材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中国唯一真正的千手千眼观音。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大约是审美疲劳的原因,我对小佛湾的参观便只能以“囫囵吞枣”来形容了。因为我在十分钟内便结束了这里的游览。

石刻区参观完毕,顺着道路到了大佛湾右后侧圣寿寺游览。这座明、清风格的寺庙依山而建,我也只是随着人流沿着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建筑群一路走过,没有过多的停留,甚至连寺庙南侧那座20余米高、八角四重檐的“万岁楼”都没有登临,便匆匆随团队乘坐电瓶车到博物馆又走马观花一遍,然后集体上车赶往武隆夜宿。

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往天坑地缝景区。导游说要抓紧时间,以便当晚赶回重庆市区。

武隆天坑地缝与奉节天坑地缝都是重庆二个著名景点。“天坑地缝”一般说的是奉节天坑地缝景区。“武隆天坑地缝”说的是武隆天坑(又称为武隆天生三桥)和武隆龙水峡地缝。“武隆天坑地缝”和“天坑地缝”相差“武隆”二字,意思就是差之千里。

得益于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武隆天坑地缝的名气显然要比奉节大得多。对于来重庆旅游的人来说,武隆已经成为必访之地。重庆人说的天坑地缝通常指的就是武隆天坑地缝。但武隆的天坑地缝其实是两个景区:天生三桥(天坑)和龙水峡地缝(地缝)。

武隆地处重庆东南部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峡谷地带。其境内有深切型峡谷的喀斯特地形和天生三桥。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包括天生三硚、龙水峡地缝、仙女山、芙蓉洞等旅游景点。天生三桥(硚)好似一个不太长的峡谷里飞架起三座天然的巨大石桥: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由此将其分成几个巨坑。三桥之间围合的二个坑因而就成为地质学上典型的天坑。

在走进天坑地缝之前,有一个喀斯特地质奇观的奇石博物馆。这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因为这里收藏有不同地质年代的数量众多的各种奇石,进去逛一圈绝对能开阔眼界!

赏完奇石之后,便可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群。

我们游览的时候依次需走过三个石桥,然而也只是从桥洞下走过,而不是桥面。因为桥面是无法观赏到的。

进入景区后,首先来到天龙桥天坑垂直坑壁上新建的一个悬空玻璃眺台。这座位于天龙桥北部的玻璃眺台海拔约1200米,向外悬挑11米,长26米。其距离悬崖底部的垂直高度为280米。眺台每块玻璃达6平方米,整体单块面积达286平方米。眺台整体嵌入岩壁,自重100多吨,其中玻璃制品就达30多吨。可同时通纳300人。站在这里可更直观地俯瞰脚下的天坑。

体验了玻璃眺台,我们便随导游乘坐垂直电梯下到坑的半腰,走右上方的洞子下去,一直走到坑底,就看到了这个洞子同邻近的洞子共同构成了天生三桥中跨度最大的一座桥:天龙桥。它还是三座桥中唯一一座双拱桥,由一个桥墩、两个由流水冲蚀、天然形成的桥孔构成,宛如人造。

天龙桥相传为恶龙所变,天长日久和两岸的山峰溶为一体。桥墩内部有一个迷宫型的洞穴,据说从前是土匪们藏身的地方。这出洞穴的主洞长400多米,四周有无数大大小小的通道,形成了洞中有洞的奇特洞穴。

穿过洞子,可以看到天龙桥下的坑底有一座青瓦灰墙、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悬挂的灯笼上写有“天福官驿”四个字。原来这里就是张艺谋 “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外景拍摄场地!而此建筑群是为当初为电影拍摄而专门修建的。此后该建筑便被保留下来供游人参观。据说此处在古代确实建有驿站,是涪州和黔州官方传递信息的重要官方设施。

在天福官驿回头仰望天龙桥,这个视角可以看出一点“桥”的样子了。桥身之下是巨大的“桥洞”,实际是由2个洞子组成的,也就是刚刚坐电梯下来时看到的高低2个洞口。坑底有条谷底大道,很平,很宽。这一点与其它天坑或者峡谷不同。因为其它的山谷一般只能在岩壁上修栈道。看来古人选这里建驿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旅途中所见的第二座桥叫青龙桥,即天生二桥。此桥面高度近281米,桥面宽近120余米,拱跨长达58余米。二桥之间联通构成一巨大的 “十字”型天坑,名天龙天坑。天龙天坑最大深度达270余米。也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点。

作为为世界喀斯特天生桥高度之最,青龙桥也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据说夕阳西下的时候,这高耸的石桥在山峦间忽明忽暗的霞光映照下,宛如一条欲腾云直上青天的神龙,故名青龙桥。

而当你站在远处再回望身后的青龙桥,你又会因为视觉角度的变化,发现这天生二桥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因此那处由青龙桥和四周石壁组成的 “口字” 型天坑又被称为天鹰天坑。

走到第三个桥,你会发现这座天然石桥与刚才经过的那两座桥宽敞明亮的“桥洞”截然不同:大约是因为周围山崖的遮挡,这里天色暗淡无光,加上四周崖壁怪异,山影狰狞,高而狭长的桥洞内常年光线昏暗,既隐蔽又阴森,宛如一条黑龙盘旋在深暗的洞顶伺机兴风作浪,所以此桥便有“黑龙桥”之称。黑龙桥桥宽和平均拱高不但比青龙桥和天龙桥都宽、都高,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这黑龙桥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但它却是天生三桥中景观最为壮美的一座桥:桥上有32丘且丘丘相连的良田,一年四季种满春华秋实的瓜果蔬菜,而桥洞内一侧岩壁上因常年潮湿昏暗,居然悬挂有名为“雾泉”、“珍珠泉”、“一线泉”、“三叠泉”的4处泉水!游人行走其间,不由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联想。

走过黑龙桥之后,经过一段林木清秀的山路,我们在路边坐上电瓶车到达景区出口。出口和进口不是同一个地方。因为停车场有很多到龙水峡的景区车。我们很快在那里搭乘景区车来到龙水峡地缝景区。

峡谷长5公里的龙水峡地缝式峡谷,源于几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这条深达500米的峡谷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也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缝目前开发了约2公里的游程。我们从龙水峡地缝景区入口先进入一座山洞,穿过山洞进入到地缝中。山洞中空气清澈,气温特别凉爽。这样一路走过山洞之后,便从一条斜坡状石阶慢慢地到达地缝底部。只见地缝周围的崖壁上部有一条巨大的溪流瀑布正哗哗地流入地缝一样的峡谷。沿着古树盘根错节的石阶朝着地缝一样的峡谷看过去,颇有些惊心动魄的感觉。我们当时所在台阶下的地缝是上游,脚下都是深不可测像如一个个狭长山洞的峡谷!这些洞穴连成一片,宛如地球表明裂开了一道险峻幽深的缝隙!站在上游先观看了这百万年地质变化,再极目俯视那一眼望不到头的下游地缝,感觉眼前那似乎无穷无尽的栈道就像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陷阱,直让人后背发凉,心悸不已。顺着蜿蜒的栈道继续往下走,就听见了瀑布滑落的巨大声响。地缝中各处泉水流瀑挂壁险峰,峡谷内怪石峥嵘。站在壁立千仞的地缝中仰望天光曦微,恍然有“今夕是何年”的感慨。

走下地缝的栈道狭窄而又蜿蜒,不像天生三桥那样在坑底有宽敞平坦的驿道,这里都是在岩壁上人工修建的悬空栈道。走在这陡峭、曲折的栈道,不时能看见大小、长短不一、水势强弱不等的瀑布,比如“仙鹤沐浴”、“一线天光”等,它们从百米高的悬崖泄下,直直地跌落在栈道边,有的甚至直接倾泻在栈道上!有一处被称为“银河飞瀑”的瀑布,水势非常浩大,而且就在通过地缝的必经之路上,走过那里定会有飞溅的瀑水打湿你的身体!沿着地缝景区标注的指示牌前行,人在栈道走,水在脚边流,身在谷地,仰望天际,似乎每一处都是“一线天”的景观;每一处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清凉世界。在这炎热的夏天,来到这凉爽的地缝里行走一番,当然也是一种极好的避暑方式。

这样一路与峡谷、飞瀑为伴,用大自然的清凉滋润了酷暑带来的燥热,真的是非常享受的快乐感觉。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导游打电话过来要求我们马上到游客中心 *** ,赶往下一个景点。于是我们赶快从龙水峡地缝钻出来,继续坐景区车沿上山路线回到了游客中心。

逛完天坑地缝景点之后,有游客提出要去“芙蓉洞”景区。芙蓉洞虽然距武隆县城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但与天生三桥不在同一方向,也就是二者之间距离约40公里,导游为了赶时间,决定带我们去仙女山公园去看看。这正合我意。因为我已经在广西和贵州看了很多地下溶洞。逛了大半天的高山瀑布之后,清幽迷人的仙女山大草原正好可以换个环境。

有“天上广寒宫,人间清暑殿”之称的仙女山拥有10万亩大草场,夏季平均气温22度,比重庆主城区低15℃,享有“山城夏宫”之美誉。仙女山由于草原与树林相依、与山丘相连,整个草原在视觉上并不是如内蒙古大草原那样连成一片的。因为这周围33万亩森林和座座浅丘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草原广阔的视角。这里因为地处高山,除了冬季,到处都是一片绿色清新的森林草原景色,公园里有类似滑草、骑马、射箭、放风筝、卡丁车、越野车、滑翔伞之类的游乐项目。而到了冬天,仙女山还是一片南国罕见的林海雪原,是重庆人在冬季赏雪、滑雪的好去处。

仙女山最主要的两个景点就是大草原和遛马场,都是可以坐观光小火车到达的,但是我想着好不容易来一趟,应该多走走看看,坐在火车上只能在二个地方停留,失去了“游走”是意义,所以我没有像其它团友那样坐火车,而是信步漫游,重点是看看沿途那些关于“仙女”传说的风景。

菩萨坨就是小耕坝草场边沿一座小小的独峰。远观草场凹地之上的这座小山峰,宛如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萨,据说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会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山民来此朝拜,成为仙女山上的一大景观。

然后又远远望见了仙女山公园最高峰上的那座通天塔。这原是仙女山林场监测森林火灾的一个木质瞭望台,后来被改建为监测森林火灾的青砖水泥塔,现在已经成为景区登高远眺的观景台。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前去登塔。

至于导游介绍的仙女石,其实就是仙女山悬崖峭壁上矗立的几尊石柱。这个景点,我依然只能远观而已。这或许能证明那句名言:距离产生美。至于仙女池,我刚好走近一个旅游团“蹭听”:这些远道而来的天南地北的游客们也同我一样,因为赶时间,只能从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里“神游”了一番:这个藏于险峻山峰之中的宁静湖泊,当然也同“仙女”传说有关。但是因为其周围有茂密的森林、草丛,池水澄碧,每年都吸引来大群鸟类来此过冬。一句话,那里非常吸引人。

导游对仙女池景色绘声绘色的渲染,宛如一阵清凉的山风吹过,令人沉醉。这当然有点“望梅止渴”的意境。不过,在烈日当头的夏季,纵然重庆已经不再是那么有名的“火炉”,想一想来到这静寂幽深的湖畔听林涛鸟鸣、夏蝉唱和,也是一种夏日里最快意的事情。

导游的电话又一次响起,催促我赶快到景区门口 *** 返回。于是我赶紧收起美好的夏日联想,加快速度向公园大门方向飞跑。此后就是一通跟团旅游的典型模式:导游清点人数后带团回到旅游大巴;大家在车上登记购买了一些导游推荐的当地特产;大巴在一个指定商店取货,导游按照先前登记的信息分发特产…一路无话,三个小时后我提着2大包内有独立小包装的重庆麻辣味草虫鸡(当然不是喂食冬虫夏草的草鸡,而是吃草的走地鸡)回到了位于观音桥步行街的那家连锁酒店。二天一晚的重庆周边游至此完美落幕。

这边回到酒店房间,因为想起明天一早又将继续重庆市内的魔幻“自由行”,心里登时美滋滋的,赶紧下楼到附近面店吃小面去了。

明天从哪里开始呢?我一边吃小面,一边快速搜索着脑海中那些山城攻略。正好面店的电视在播放鹅岭公园的旅游介绍。我一下子被那些典雅幽静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群吸引住了。

“好的!就鹅岭公园!”

我心里对自己说道。于是吃完小面就回酒店早早的养精蓄锐,明天继续魔幻山城的旅行!

更多重庆大足到武隆有多远,重庆大足周围景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