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若以星星来比喻演员。
香港百年影史,真正可谓有“星汉”之美。
从初代武侠偶像到功夫巨星、喜剧之王、动作巨星及江湖枭雄,你唱罢我登场。
香江影坛的鱼跃鹰飞与风动云涌,从来未歇。
星光之盛,冠绝整个华语影坛。
而千帆竞渡,万舸齐头。
只问一句。
谁是香港影坛的宠儿?
这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正如上文一句,你唱罢我登场,“老黄历”当然会翻篇。
原因很简单,拳怕少壮。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写道,“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种悲哀最令人同情,也最令人惋惜。”
所以不需要厚古薄今,客观而论即可。
而所谓“宠儿”,商业票房是其一,业内肯定是其一,主角大制作电影又是其一。
这三条,应该都很容易理解,也即有可观的票房成绩、经常能出好作品以及担纲大制作电影的主角,三者之间通常都有联系,或起码能拥其二。
此外还应该考虑在香港影史上的深远影响力。
有些演员,仅能红极一时,待得时间不断流逝,则很少会被人提起,仅可列入“昙花”阵营。
所以历代“宠儿”,皆于千军万马间杀出。
各凭本事,也各擅胜场。
李小龙是第一代宠儿。
三年四部作品,两夺年冠、两夺年亚、三次破香港票房纪录,并破亚洲电影票房纪录。
他终结了古早的武侠片,将香港电影带入“功夫片”的时代。
坦白说,如果纵比来看,那个年代的剧本、动作设计与表演皆显粗陋,也限于经验和技术的缺乏,其实是没办法像后来那样精致和拥有更深意境、意蕴的,但秉持“不苛责前人”的常理,李小龙在他那个年代,真的可以说一句“光芒四射”。
而很多人总以为,李小龙的辉煌太过短暂,后世对他的成绩有过于吹嘘之嫌。
但实际上可以多维度对比,首先其形象英俊就少有人能及,其次身手与体能也皆可横压影坛数代动作演员,更夸张的是,仅凭《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这寥寥几部电影,即将自己、中国功夫及香港动作电影的影响力推上世界级舞台。
甚或还有更简单的一个例子,即便离世这么多年,其标志性动作仍被中外无数人模仿。
如果假以时日,更难以想象。
所以他虽英年早逝,但实则可入“不朽”之列。
其名字永恒地刻入了中国、功夫、电影和哲理的概念当中。
很多人求而不得。
接棒的是许冠文。
在李小龙故去之后,刚被搭起来的“功夫片”台架轰然坍塌。
无论是洪金宝、成龙还是其他动作演员,皆无力在动作电影方面继承李小龙的衣钵,一通胡乱模仿的热闹之后,原地四散,一地鸡毛。
道理很简单,有了李小龙这个“标杆”,沿着其足迹前行的其他人就很难出头。
这个时候,市井喜剧填补了空缺。
“接地气”的嬉笑怒骂风格开始大行其道,其影响力颇为深远,基本波及了整个香港影坛,无论是当年名宿还是后来者,皆或多或少受到这种影响。
在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之后,许冠文以《鬼马双星》、《天才与 *** 》、《半斤八两》、《卖身契》和《摩登保镖》这五部电影,夺得五个年冠并三次打破影史纪录,其统治力的强悍程度与后来的周星驰不相上下。
1982年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第一届影帝。
多年后,翁子光拍《风再起时》,在访谈时说自己去“求”来了许冠文的出演。
足证其影坛地位极高。
接下来的“宠儿”是双周一成。
八十年代的前半程,许冠杰虽然连续夺得三个年冠,资历与地位皆不差,但他在香港影坛的成就要远逊于粤语歌坛,根源在电影作品的乏力上,其最负盛名的《最佳拍档》系列电影,笑闹而无深意,这当然也是香港绝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弊端。
反看许冠文的崛起,绝不仅仅因为剧情和表演好笑,而是深入时代,找准了观众的脉搏。
而双周一成的大放光芒,一方面与香港电影正式进入蓬勃期有关,其次也与站在了三个最强剧种的阵地上有关,也即动作、喜剧与枪战。
以1986年的《英雄本色》为标志,双周一成的影坛鏖战正式拉开帷幕。
在八十年代的后半程,周润发毫无疑问是影坛最光芒四射的巨星,甚至以一己之力压低已经成为动作巨星的成龙,并在四年内三夺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创下了迄今无人可以逾越的纪录。
步入九十年代,周星驰以一部《赌圣》横空出世,再携“无厘头”纵横影坛,连续四年统治影坛,堪称无可匹敌。
成龙则被迫连续隐忍七年,方凭《红番区》再度登顶,三连霸之后,其连冠势头被郭富城联手郑伊健的《风云雄霸天下》终止。
这十数年的时间,非常精彩,恰如一阙《沧海一声笑》。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双周一成之外。
在九十年代,还有三个演员不可不提。
一个是李连杰,他其实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在香港影坛绽放光芒,但限于身份,未能大展拳脚。
1982年的《少林寺》和1984年的《少林小子》,就分别排在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的第四和第三位,并打破了当年香港功夫片的票房纪录,后于1991年以合作徐克的《黄飞鸿》正式崛起,因身手的利落和动作的极富观赏性,被誉为“功夫皇帝”,其后与成龙、周润发一起远走好莱坞。
但整个九十年代,其票房成绩都屈居于双周一成之下。
有人说因为他来自内地,所以在资源上受限,但其实可大胆猜测一下,真正的主因,或是港式喜剧的大行其道,而代表人物正是成龙和周星驰。
因为自从步入九十年代,凭英雄片纵横江湖的周润发同样显露出颓势。
巅峰期经典力作极多。
另外一个是刘德华。
经过八十年代的蓄势,刘德华在九十年代开始显露出锋芒。
虽然同样被双周一成所压制,但即便不依靠喜剧和动作的类型优势,他也能与李连杰斗个旗鼓相当,《五亿探长雷洛传》和《黄飞鸿》、《烈火战车》和《方世玉》这几部电影票房相差仿佛,就可资证明。
但他真正的巅峰期在2000年之后。
四年内三夺年冠、连续五年提名金像影帝,并以《暗战》和《大只佬》两度封帝,再加上一向极高的电影产量,说他不是影坛宠儿,都没人会信。
人气一向强悍,情怀与经典度足够。
可惜有品质不够强劲的短板。
还有一个是郑伊健。
经过短暂的蛰伏之后,他迅速崛起。
尤其在1996年,以四部电影同时闯入香港电影十大票房排行榜,势头之猛令人咋舌。
随后与郭富城合作《风云雄霸天下》攀上顶峰。
再后来担纲主演《中华英雄》,又连续与刘德华和梁朝伟双雄合作《决战紫禁之巅》和《东京攻略》,虽然与三位大咖演员合作都屈居二番,但声势确实非常强劲。
与刘德华路线相近,偶像力也较为强悍,只可惜1998年的《风云雄霸天下》就是职业生涯的最高点,其后逐年下坠,新千年后,更是再不复从前声势。
有人说他没事业心,比如爱打电动游戏,也有人说是因为“双琪夺面”事件影响,这些东西可能都有道理,但根本上来讲,新千年之后,香港影坛和乐坛几乎同步陷入“退潮”,而竞争反而加剧,每个人都业务能力与商业价值都要遭受严峻考验。
顶得住的逆行,比如郭富城和古天乐,顶不住的就落寞,比如郑伊健。
他或可谓“昙花”式受宠。
而梁朝伟算不算“影坛宠儿”?
其实在当年,不管有没有遇到王家卫,他在商业票房上都并不亮眼。
以九十年代的票房成绩而论,甚至不如1994年之后就没拍几部电影的郭富城。
但从《重庆森林》开始,一路持《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和《2046》、《色·戒》横行,几乎可称拿奖机器,其他人千辛万苦,他拿奖跟玩一样。
戛纳影帝的殊荣,则将他推向了华语影坛最巅峰的位置。
2000年之后,开始在商业电影上发力,陆续推出《东京攻略》、《无间道》、《行运超人》、《无间道3》、《色·戒》和《赤壁》等票房较佳的作品。
他用了十年,夺得了五座金像影帝奖杯,又在七年里,夺得三个年冠票房。
以无可辩驳的实力“受宠”。
其实很巧合,他这个轨迹,几乎被另一个演员复制。
有人说郭富城“一世好命”。
拍个广告直接爆红,留个蘑菇头能风靡华人世界,刚做歌手连续发三张唱片销量均破百万。
进入歌坛两年就封天王,封王第二年就夺得叱咤乐坛至尊金曲奖,更成为天王同台期间唯一连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天王,颁奖礼规格更是空前绝后。
刚被媒体封“谷底王”,转头他不但拿到舞蹈家年奖,更成为极为罕见的连庄影帝。
待到香港电影衰落了,他又创下全新的票房纪录。
其实,他在新世纪后复制了梁朝伟的轨迹,除了金像奖的“拿奖运”。
同样先将演技打磨到顶,再转攻商业电影。
从《柔道龙虎榜》、《三岔口》和《父子》开始,接连以《C+侦探》、《白银帝国》、《杀人犯》、《最爱》和《百年浮城》等文艺小众电影打磨演技。
然后以《寒战》为标志开始在商业电影上发力,连续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战2》和《无双》收割票房,其中夺得两个香港年冠并破香港影史纪录、三部电影在内地破十亿票房,以无可辩驳的实力,奠定了自己商业巨星的地位。
也在后港片时代,携品质而成扛旗者。
对剧本尤其挑剔,也以“没档期”为由推拒过很多剧本,但仍有很多人把剧本送给他选。
放眼四顾,现今的香港影坛,已经不得不“宠”郭富城。
尚可提名的还有古天乐和甄子丹。
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故仅以双掌之数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