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江苏的非遗项目,江苏非遗元素,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江苏的非遗项目,江苏非遗元素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江苏的非遗项目,江苏非遗元素

关里关外看通榆

通榆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从草原部落到关内移民,文化的杂糅与融合使之兼具了粗放与细腻的特点。年画,是通榆文化的一个标签,也更好地展现了通榆在闯关东这段历史上的印记。一个地区标签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也需要群众和社会的共同认可,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从“年画之乡”到现在的无画可印,关里关外,通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非遗吉林》主编 梁芳

通榆,“年画之乡”今安在?

闯关东路线图

通榆木版年画又称“闯关东年画”,始于清朝晚期。19世纪初,由于清 *** 的移民实边政策,科尔沁东部草原开禁放荒,关内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二百年间,大约有3500万人来到东北。随着关内移民的迁入,一些原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艺人也随之迁入,并带来了所从事的技艺和家庭传承,其中,木版年画技艺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山东人李祥在1868年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经迁移带入通榆的。他使用传统的中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建立作坊,生产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自己的产地。以后经过一百多年,四五代人的传承(传承脉络为曾祖父李祥-祖父李连春-父亲李兴亚-李向荣。),不断吸收全国各地年画技艺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闯关东年画”。

通榆木版年画填补了我国北方没有木版年画的空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目前是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事实上,闯关东年画的得名,应当归功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和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2007年,正是根据冯骥才先生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东北会不会有闯关东带入的年画”这个问题。曹保明先生在次年带队深入地市调研,当调研队伍进入小城通榆时,发现了木版年画作坊和一位时年已87岁的年画传人李兴亚。通榆的年画正是由李兴亚的祖辈闯关东时,从山东带到通榆的。而正是在曹保明先生的走访中,在通榆周边一些农人家的炕头上、墙上、柜子上都看见了年画,见证了通榆成为吉林省的“木版年画之乡”。

此次到通榆,已年近七旬的通榆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李向荣老人(李兴亚之子)得知我们可以和曹保明先生取得联系时,再三说到:请一定替我向曹老师代个好!是曹老师给了通榆木版年画继续存在的可能性,我们非常感激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67年前曾经达到一个春节销售年画37万张的中国“户居”年画之最的地方,如今再也看不到木版年画的影子。我们在通榆走访的过程中,希望能在周边村落能够发现年画使用的痕迹,但多方打听和走访,也无功而返。李向荣老人向我们介绍木版年画的保护情况 时,非常遗憾的说:现在这时代,老的木版年画没有了销售市场,不再受到追捧,也没有功能性,不是生活必须品了。但它是历史,也是文化,更是通榆的一张文化招牌。还是希望上级部门能够重视起来,把这个项目好好保留下去,不为别的,也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年画 . 老版年画 . 老版

通榆,草原明珠的文化之路。

向海湿地

通榆连接着科尔沁草原与湿地,有着水草丰美的土地。草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表现方式 ,有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和草原蛋雕、鱼骨工艺等。但经与县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电话沟通,这些非遗项目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所以,也没能顺利的采访到这几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

一个地区的标签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也需要群众和社会的共同认可,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但如果没有认真的把这个标签保护好,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各种新鲜资讯不停冲击眼球,受众注意力很难集中的现在,遗忘它却是非常容易的。

但非遗传承谈何容易?如何找到一条既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增加经济收入的并行之路,是困扰着很多非遗传承人的关键点。而换句话说,如何找到一条既保护传统文化又积极发展经济的“共生”之道,也一直是学者专家、管理机构和当地 *** 都在不停探索的问题。是不是非遗传承人就应该苦守传统,不能追求经济收益?非遗传承只能做一个贴在墙上供人参观学习、此致敬礼的“年画”式榜样?还是也可以努力从自身非遗项目上进行挖掘和摸索,像当年“闯关东”一样,在原有基础上“闯”出一条立足于传统保护,但也更贴近时代和适用人群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呢?在当下随着社会变化,人们生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日常化经营,甚至形成产业化运营,从而实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了文化和经济结合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然,非遗文化项目的产业化运营,这仅仅依靠非遗传承人自己,恐怕是不行的。而是需要管理部门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多为非遗项目进行梳理、挖掘、设计、包装和推广,在起到监管保护作用的同时,更要起到项目推介、开发合作的功能。这样,才能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也让非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活态的文化,成为可以助力地区旅游和经济发展的一张活的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理念,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但保护非遗,更需要从所在区域的管理和责任做起,这样才能更加增强和坚定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和艺术的信心,也才能更好的把非遗文化推广出去,让非遗传承不只是一句口号。

栏目主编:梁 芳

视频记者:孙立洲

稿件版权:吉林日报

更多江苏的非遗项目,江苏非遗元素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