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
历史上可能从未有另一幅名画如它一般命途坎坷。
刚被完成的时候,它的作者就曾预言它的命运是被“强取豪夺”的。
而在此后的历程中,它也确实“不负所望”:经历了被烧毁、被当作赝品、甚至还经历了战乱......
但即便如此,它也仍然是中国的十大名画之首。
这幅具有戏剧性的名画,是凭借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的?
2
一般提到它,大家都可谓是如雷贯耳了:
“这不就是那个十大传世名画吗!”
“这就是国宝级别的文物吧,被称为“画中兰亭”也不为过!”
它的作者在80岁多岁的时候,耗费了长达7年的时间,才将这幅画完成。
这幅传世名作,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年纪如此之大还能够去潜心研究一幅画作,黄公望可谓是呕心沥血了。
只是他画完这幅画之后,立马就送给了自己的师弟“无用大师”。
这位师弟字如其人,他看到自己的师兄有如此才能,便绞尽脑汁想要“白嫖”一幅画。
不过当时的黄公望已经看透了世俗的真谛,根本也不在乎什么名利,认为人从生下来到离开,讲求的都是缘分,很果断应允了师弟的要求。
在他活着的时候将其视若珍宝,舍不得有一点的损害,只是在他去世之后,这幅画却立马被自己的后代变卖了。
自此《富春山居图》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饱经沧桑,开启了一段既坎坷又传奇的收藏故事。
3
等这幅画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中的时候,已经是明代了。
它先是被沈周收藏,在最初得到这幅画的时候,可谓是小心翼翼的维护,甚至还要挂在墙上反复欣赏。
甚至在提到这幅画的时候,还会非常谦虚的称自己为“后学”。
这可掀起了所有文人墨客的好奇和敬仰之心,到底是什么样的画能够让唐伯虎的老师都如此的欣赏?
没过多久大家就都一睹了这幅画的真容,沈周发现这幅画上没有人题跋,于是邀请了很多好友来家里一起写一写,看过的人无一例外都赞不绝口。
只是人多眼杂,这其中就有一个好友的儿子心生歹念。
他在看到这幅画之后就觉得一定能够卖一个好价钱,于是将其偷偷变卖,还告诉大家画是被偷了。
这可把沈周气得捶胸顿足,悔不当初。
在后面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沈周在画摊上再次见到了这幅画,失而复得的喜悦感让他像个孩子一般直接在大街上手舞足蹈,只是他没有足够的钱能去把这幅画买回来。
等他回家借够钱再回来的时候,却已经被人买走了,即使再生气再后悔,也毫无办法了。
凭借着对这幅画的喜爱和深刻的记忆,沈周愣是硬生生的临摹出来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而真迹在辗转了多年之后,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收藏了,又经过他的手传到了宜兴收藏家吴氏那里。
画作到了吴洪裕的手里后,却差一点变成他的陪葬品。
吴洪裕爱画如命,甚至每天都要看着画吃饭、抱着画入睡,在家中产生变故需要逃难的时候,竟然什么都不带,只是抱着画就跑了出来。
他在临死之前,想着效仿唐太宗,把画带到来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他虚弱地躺在卧榻上面,即使疲累的都要睁不开眼了,还要死死地盯住那幅画,颤颤巍巍的用手指着它说:“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
家人只好无奈的将画投入大火之中,看着大火逐渐将画卷吞噬,他也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眼看着这样一幅千古巨作马上就要付之一炬了,他的侄子火速上前,立马“掉包”了这幅画。
虽然画作被救了下来,但是被烧成了一大一小两段,在两段重新经过装裱之后:《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就此问世。
而乾隆也曾和《无用师卷》之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这幅画虽然不是真迹,但临摹的不错,可以买下来收藏。”
1745年,乾隆征收了一幅画,见到了之后恨不得喜欢到“病入膏肓”。
只盖章还不够,还要在画上题诗,填满所有的空白处之后,甚至写在了山体的上面。
不过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有一幅一模一样的画居然也被征收入宫,送到了乾隆的面前。
他丝毫没有犹豫,坚定地宣布第一年征收的画才是真迹,这第二幅赝品画的不错,也可以保留下来收藏。
甚至还要带着大臣们一起,在两幅画卷上题字留念。
虽然大臣们嘴上说着皇帝热爱艺术,赞扬皇帝的包容心,可是谁都没有点破:
这第二幅,其实才是真迹《无用师卷》啊!
据说第一幅画作乾隆当时大概花了2000两银子,折合现在40万人民币买下的。
虽然皇帝的金库中不缺这一点,但总归也不想要花钱买假的。
但话又说回来,乾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画爱好者,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什么是真迹、什么是赝品呢?
虽然它被打入了“冷宫”,但也一直被完好的保存在皇宫之中,直到1933年,为了避免战火的殃及,《无用试卷》就跟着故宫的重要文物一起南迁了。
在经历了15年的辗转流离之后,最终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另一幅《生山图》则是存于浙江省博物馆之中。
自此,《富春山居图》的“传奇人生”终于有了一个最终的归宿。
而这幅画之所以会这般坎坷,不也正是因为它受人喜爱吗。
所以它的背后想必也承载了作者的灵魂,暗含了作者的一生。
4
黄公望的前半生虽不能说是郁郁不得志,但总归一直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
南宋时期是一个对文人来说并不友好的年代,不仅仅是地位大不如前,甚至唯一能够考取功名的途径---科举制度,都会被逐渐废除。
黄公望就出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他本是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户姓陆的人家,但是由于父亲早逝,家中实在是贫困,就在七八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了一位叫黄乐的老人。
老人有90多岁了,虽说家境富裕但是一直膝下无子,在耄耋之年可以得到这样一位继子,高兴地直说:“黄公望子久矣。”也因此改名叫黄公望。
殷实的家境和老人对他寄予的厚望,使得他从小就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自身本就勤勉好学,年纪轻轻就能够吟诗作词,在画画方面的才华也同样是不容小觑。
他人生的开端本能奠定他有一个坦荡的仕途,考取功名,高中进士。
只是造化弄人,北方的铁蹄踏破了南方的领土,科举考试被废除,他再也没有机会能实现梦想。
年纪轻轻的黄公望不肯放弃曾经的所学,希望有一处地方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心中还有着对于功名的渴望。
只是这一等,就等到了24、5岁,彼时他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所看中,聘为书吏,不过那时候他也不知道,这究竟是福还是祸。
黄公望在这个官职上居然一待就待到了42岁,而这居然会成为他仕途的最高点。
因为到1314年,张闾因为在办理群众税收的过程中闹出了人命,所以为了平民愤,皇帝下令逮捕张闾,黄公望也因此被牵连入狱。
可造化弄人啊,在他入狱的时间中,科举考试居然重新恢复了,身边的好友也都依次高中,去各个地方都谋求了一官半职。
黄公望如此追求仕途,可能大家想着他会重新去考取功名,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已经年近五十了,但他不仅人生中没有过什么高光时刻,反而还一直备受命运的捉弄。
经历了不断的失意和跌倒后,黄公望早就对官场失去了兴趣,便放弃了自己前半生所一直追求的仕途。
不过他也没有任由自己沉入谷底,而是选择随心而动,经人介绍后加入了全真教,成为了一名教士。
他约上好友游山玩水,一边旅游,一边靠着替他人占卜、卖画来赚钱。
在这个过程之中,他认识到了很多画画很好的朋友,经过跟他们不断的切磋和交流,黄公望渐渐对画画的兴趣越来越高,技术也越来越好。
这时他索性就想着干脆专门攻克绘画算了。
黄公望的绘画天赋在小时候就已经“初露头角”了,而且在后来还得到过赵孟頫的提点,所以他的技艺是没得说的。
他沉醉在山川秀丽中无法自拔,因此他决定通过绘画,将眼中的景色记录下来。
不管是细小的树叶,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他都会细细去观察,仔细去品味。
到后来他干脆就定居在了富春江,那个被称为“无处不画图”的地方。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与良辰美景,秀丽山水呆在一起,也逐渐沉淀了下来,渐渐变得宠辱不惊、淡定从容。
纵使时局动荡,但他的心中仿佛只有山水,《富春山居图》也正是这个时候所画出来的。
他的绘画充满了随性和坚持,不仅要观察细致之后再构思,而且往往也只在兴致最高的时候才会动笔,所以久而久之,富春江到处都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他的画作中不仅包含了富春江的美不胜收,也包含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而行。”
这是左宗棠写出的一句话:一个人哪怕处于低谷,但是不放弃梦想,熬过了孤独之后,便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这不就是描绘的黄公望吗?
现如今也常会有人去富春江寻找画中的实景,甚至也会拍下照片作一下对比,只是根本就比不上画中的意境。
那画的表面虽是山水风景,但背后却包含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