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耀州区,古称耀县,是陕西省铜川市下辖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美誉。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上古阴康氏的治地,置县历史2160多年,2002年10月撤县设区。
这里是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一圣四杰"的故里。境内文物古迹遗存较多,中国药王山、大香山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等享誉海内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药王山位于陕西铜川市南市区东3公里,南距古城西安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均70公里,北距“人文初祖”黄帝陵90公里,西铜高速、210国道、咸铜铁路、梅七铁路从山下通过,交通十分便捷。
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在与家乡毗邻的五台山、后世尊他为“药王”,北五台山便改称为药王山。山上五峰互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碑石林立,风景优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省 *** 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享年141岁。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钻研百家学说,重视养生长寿,所编撰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堪称中国医药学家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古今医药学界的千秋典范、万世楷模。
《魏文朗造像碑》是北魏民间造像之始祖,而是极为罕见的佛道合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在我国书法界倍受尊崇,被于右任先生称为“三绝”碑。药王山石窟石刻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书法、民俗、音乐、美术、建筑、雕刻的珍贵史料,文物藏量居陕西第二,全国第四。
药王孙思邈有名言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药王山被誉为“中国保健第一山”,已成为人们求医、祈福、健身、旅游的理想之地。
药王故里地处耀州城东部5公里的孙塬村,南距西安及咸阳机场均为74公里北距黄帝陵80公里,紧邻西铜高速公路、铜黄高速公路和210国道,交通便捷。
现已形成以药王祠、药王墓、幼读遗址和药王出生地——老堡子城廓为主要景点的药王故里文物旅游风景区和以药材种植,花椒、苹果采摘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区。独具特色的药王医药养生文化、珍贵的文物古迹、神奇的医药保健产品与魅力无比的“乡村风光”成为这里一个个难得的亮点。游药王故里,探长寿之秘,已成为人们来药王故里的旅游之缘。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和“九月”庙会成为人们纪念药王,弘扬药王美德的盛会。每到金秋,药香飘溢,果实累枝,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美景。
神德寺塔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城北步寿原下的半坡上。
据《耀县志》载,“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凤凰集祋祤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寿宫于此。后其地亦因此名步寿原。仁寿四年(604)在步寿原龙华寺建大像阁,在照金山东峰建神聪寺,又名神德寺。大业三年(607)四月,大德法师沙门僧晖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灵塔。”
2004年9月24日维修塔身时在南面第四层的拱券窗洞中发现了金元时期放置的佛教经卷。有写经、印刷经、纸本印刷和绢本粉彩佛传画,达30余种。这些经卷基本属于露天存放,没有保护措施,致使大部分经卷腐烂粘结,损坏严重。保存最好的是手写纸本《金光明经》,高26厘米,残长283厘米,小楷书法,字体端庄,结构严谨,与唐宋写经体有相近之处。但可惜无落款、无书写者姓名。另有几种写经残卷,保存较差。
这些经卷和佛传版画数量之多、时代之早,堪称珍贵。它的发现,对研究耀州神德寺的历史沿革和寺院佛教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6年神德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是我国八大佛教名山之,相传妙善公主于此修身成佛(即观音菩萨),故以菩萨灵异而闻名遐迩。香山佛教文化始于苻秦,兴盛于姚秦,至南北朝、隋唐时期成为佛教胜地。后历朝历代屡有废兴,到宋代、清代续建、扩建,逐步形成了以白雀寺、龙泉寺、圣果院、奇峰洞、准提道院、永善堂、云崖寺、同善寺等寺院为主体的佛教建筑群,又称八大丛林。
大香山寺是陕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国著名的八小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大香山位于耀州区庙湾镇窑峪村,原名“三石山”,由东、西、中三个石峰组成,三峰耸峙,气势巍峨。
东峰顶上为文殊阁,下有朝阳古洞,是耀州名士,明嘉靖年间湖广督学乔景叔闭关苦读之处。大香山脚下,天然生有诸多山瓣,依次有序散开,似天池中的座上莲花袅娜多姿。曾有诗赞曰:“天池心中一坐莲,花萼初绽托炉香。天然香炷入云霄,妙善观音渡灵生。”
照金溪山胜境旅游景区位于耀州区照金镇秀房沟内,紧邻红色景点薛家寨,是照金丹霞地貌的核心区,也是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原景地,是一处冰瀑奇观、红色文化和丹霞地貌为一体的全新自然风景区。
溪山胜境景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红色旅游名镇,与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红军大本营薛家寨相邻,是照金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这里峰峦叠嶂,山势雄阔,平均海拔1600米,森林覆盖率95%,“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四季景色秀美,为北宋北方山水画派大家范宽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的原景地。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是二十世纪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它以耀州区照金镇为中心,横跨耀州区、旬邑、淳化、宜君等县(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2004年4月在照金镇建成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日前,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名录中,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13年5月,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耀州文庙街紧邻耀州文庙,站在文庙街口向里望去,青妆黑瓦,松竹焱烨,曲径流水,酒旗飘扬。街区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结合唐宋建筑风格,小桥流水,蜿蜒而行,红灯高挂,张灯结彩,格外有味道。
马咀村地处耀州区城北14公里处,铜黄高速邻村而过,紧邻国家水利风景区——锦阳湖,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马咀村由最早的“烂杆村”到原来“水泥村”再到现在的“生态村”的一步一步转型发展,目前已建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村。马咀村已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路在树中”的农村生态格局。马咀村周边山水环绕、气候独特、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一年两季硕果累累,三季鲜花飘香,四季空气清新。新农村已建成爱情主题广场、“8D”电影院、农家乐等设施;老村庄的古石磨、老碾子、土窑洞保留完整,是广大市民节假日民俗“原生态”旅游的好去处,也是怀旧寻古的绝佳境地。
孙思邈(541—682),今耀县孙原乡孙原村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7岁入学,“日诵千余言”,被誉为“圣童”。青年时,熟习老庄及百家学说,爱好佛家经典。他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缰利锁。曾隐居太白、终南、峨嵋、五台诸山。隋文帝曾诏请为国子监博士,他托病拒绝。唐太宗即位后,又诏请到京,授予爵位,他固辞不受。以后,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亦“辞病请归”。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
上元元年(682),回归故里,隐居五台山(今药王山)。孙思邈一生勤于著述,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世传著作70余种,其代表作为《千金方》、《千金翼方》二书。
永淳元年(682)二月十五去世,享年141岁。孙思邈去世后,人们尊称其为药王,为他立祠建庙,把他的药方刻在石碑上,竖在街巷路口,把他隐居的五台山,称之为“药王山”。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傅玄(217—278),字休奕,今耀县稠桑乡傅家原村人,西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少时孤贫,州举秀才,曾任弘农郡太守、散骑常侍、司隶校尉,封鹑觚子。在哲学上,傅玄认为自然界是按照“气”的自然之理而运动的,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他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擅长“乐府”诗。
武帝时,他在主张“唯农是务”,“知水者”负责水利工作,“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提出礼法并用、德威相济。对人才的选用,一是主张选才者的心必须出于至公,二是主张选才要广,用才要专,强调天下不乏贤才,关键在于“求与不求耳”。此外,他还提出封建赋税应遵守“至平”、“积俭”和“有常”三原则,极力反对奢靡之风。著有《傅子》,评论诸家学说及“三史”故事,可惜原集已佚。明朝人辑有《傅鹑觚集》5卷,又有清人方濬师集校本,较为完备。
令狐德棻(583—666),字素馨,今耀县城内人。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出生于书香门第,祖先为敦煌士族。祖父令狐整,北周为官。父令狐熙,隋朝为官。他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广泛涉猎文史典籍,才智过人。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出任起居舍人。他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曾任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学士、金紫光禄大夫等职。唐初,奏请购求散佚的书籍,并安排专人加以补录,保存了大量典籍。一生热衷撰著,“暮年尤勤于著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对史书的编修与史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除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外,先后参与编撰梁、陈、齐、隋诸史及《艺文类聚》、《大唐仪礼》、《氏族志》、《武德贞观两朝史》等10多种。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号松雪道人,今耀县阿子乡柳家原人,柳公绰之弟。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12岁能为诗赋,成年后博览经书,知晓音律。24岁考中进士。历任左拾遗、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侍书学士、工部侍郎、右散骑常侍等职。
封河东郡公,赠太子太师。他为人刚正廉洁,敢于直言,为当时同僚和世人所景仰。他进京不久,上朝奏事,荒唐放纵的唐穆宗问他写字用笔的方法,他即直言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矣!”众大臣闻言大惊,穆宗亦有愧色。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千古盛传的“笔谏”佳话。有一次,唐文宗在便殿向六学士表白自己同汉文帝一样俭朴,并举起自己的衣袖说:“我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众人纷纷称赞文宗的美德,并表示要仿效他,唯独柳公权一言不发,文宗问他何故。他说:“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诤谏,明赏罚。至于穿着洗过了的衣服,乃是小节,对于治国有益不大。”文宗十分钦佩柳公权的诤臣风度,第二天,便授予他谏议大夫之职。从此,文宗对他非常赏识,两人常常谈至夜深人静。
柳公权酷爱书法,初学王羲之,主学欧阳询、颜真卿,经过长期刻苦磨练,创出独具一格的“柳体”,与欧阳询、颜真卿等诸家齐名。
据《唐书·柳公权列传》记载,有一年夏季,唐文宗诏公权等6位学士在便殿对诗。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对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文宗夸赞公权说:“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一次,唐宣宗诏柳公权到御座前写字,命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命枢密使崔巨源过笔,柳公权展纸挥毫急书,很快以真、行、草三体写完三张,墨色饱满,苍劲秀媚。宣宗十分赏识,遂赐给他一批彩锦及瓶、盘等物,当时,公卿大臣为祖先树碑,非柳字,人以为不孝。就连一些外国使臣来到大唐,也必用重金购得柳书带回。柳公权的字,笔力清劲峻拔,结构严谨,以风骨见称,被世人誉为“颜筋柳骨”,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近现代,“柳体”仍为人们所钟爱。
柳公权书写的碑刻,保存至今的有西安碑林的《玄秘塔碑》、《冯宿神道碑》,永寿县的《刘沔碑》,高陵县的《李晟神道碑》,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收藏的《神策军碑》等。其中以《玄秘塔碑》、《金刚经》、《蒙诏帖》最为著名,被誉为柳体书法的代表作品。
范宽(950—1032),名中正,字仲立。今耀县人,因性情宽缓,人称范宽。他信仰道教,举止疏放,不愿受世俗的束缚。作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而离开汴京、洛阳,移居终南、太华诸山,对景写生,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画,气势磅礴,浩莽阔大,具有鲜明的北方山林风格。山多正面,而折落有势,山石用雨点皴,山顶多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落笔雄健凝练。亦擅长雪山画。评者以为“得山骨”、“善与山传神”,与关仝、李成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大流派。范宽的作品,据宋时的《宣和画谱》记载,共有58种,但绝大多数佚亡。传世作品《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已成为稀世珍品。
耀州窑耀州瓷器。耀州窑始于唐代,耀州瓷分别有:龙凤倒装壶、公道杯、良心壶(又名两心壶)凤鸣壶、倒流壶(又名倒装壶)。每件都有它的传说。耀州瓷工艺礼品,独具中国特色,集实用性收藏性观赏性于一体,是0礼品,商务礼品,外事礼品的上佳之选。本品可大量定做。
公道杯的传说:相传,公道杯是唐朝的传家宝。寿王与杨玉环婚喜之日,唐明皇赠此杯并问杨玉环可知用意?杨说:“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唐明皇含笑点首。该杯盛酒可谓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知足者酒存,贪心者酒尽”,寓示世人办事处世必须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天工开物之公道杯由工艺美术大师根据传世绝品复制而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并通过对“戒盈杯”的赏玩,深刻理解其蕴含着的深厚哲理。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耀州雪花糖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特产。耀州雪花糖,俗称“渣子糖”,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誉满关中,是关中四糖之首,香甜酥脆,风味独特,兼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食疗功效。
雪花糖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誉满关中,是关中四糖(咸阳琥珀糖、三原蓼花糖、富平琼锅糖、耀州雪花糖)之首,香甜酥脆,风味独特,兼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食疗功效。民国时期,就有民谣传:“耀州城,四四方,雪花糖,味道香。能健胃,能润肠,止咳化痰功效强,有钱啥不买,先买雪花糖”。
雪花糖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始,距今大约2231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当然祭品很多,而灶糖是耀州人祭灶神不可或缺的主要祭品,灶糖的特点是即甜又黏,意思是用灶糖黏住灶神的嘴巴,以便“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当然这是历史形成的,不管怎么说这个灶糖便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寓意吉祥、幸福和美好,承载者人们的希望和憧憬。
耀州大樱桃是落叶果树中成熟最早的树种,素有“春果第一枝”之美称。其色艳,味美有芳香,被誉为水果珍品。眼下正是大棚樱桃集中上市期,虽然大棚樱桃只比露地樱桃早上市一个多月,可价格却能高出好几倍。现在种植大棚樱桃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大樱桃果实不耐贮运,且常由于采后处理不当,造成果实腐烂,降低或丧失商品价值。
在耀县城的大街上,设有不少卖油茶泡镆的店铺和小摊.这种油茶,不是那种芝麻杏仁油茶,而是用家畜油和面粉炒成的一种油茶。它的历史久远,据知在清朝时期就有人卖,至今不衰,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这种油茶的制作,一般是以炼好的牛、羊油掺上少许猪油和菜油,在锅溶化,再将面粉放入,用铲反复搅炒,待油和面炒匀呈黄色糊状时,即算成熟,然后舀入盆、碗之路,冷却后便凝固成块状,以备食用。
其配料比例为一斤油、一斤半面或二斤面.营业时,摊主在火炉一支个大砂锅,将油茶切碎投入开水锅内,放入盐面用勺搅匀,即成为稀糊糊的油茶.顾客到来后,取一只老碗,将馍(锅盔、烧饼、蒸馍均可)在锅内掰成小块,递给摊主,摊主掌勺舀上煎油茶罩上两、三遍,馍就透了,然后舀满油茶,撒上少许葱、姜末,递给顾客食用.吃起来醇香味美,咸淡可口,油而不腻,耐饥耐饱.此外,你若想吃油茶打鸡蛋,给摊主说一声要荷包的还是打碎的,不一会摊主便按你的要求在锅内打好煮熟,其味道就格外鲜美适口了。这种油茶,不但味道醇香适口,而且营养丰富,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由于它制作简便,因此耀县有不少人家都习惯在冬季炒上一些.一清早,按人多少在炉子上熬上一几碗,泡上馍,便是一顿方便营养的早餐.这对于家中有老人、病人者滋补身体,促进健康是不无裨益的。
耀州咸汤面是耀县特有的传统小吃,经济实惠,食用方便,人们喜作早餐。咸汤面,咸辣出头,筋韧爽口。碗内生姜黄、葱韭绿、油辣红、豆腐白,色鲜而合谐,食后余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欲大振,顿觉轻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疗之功效。
耀州窝窝面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特色小吃。耀州窝窝面,其状五颜六色,肉沫钻进了面窝窝,因有口蘑肉汤座庄,所以口感筋、滑、香、爽,可谓色、香、味俱佳。古称耀州的耀县(现在的铜川市耀州区),至今保留着一种家喻户晓的小吃——窝窝面。历史上的窝窝面并非面食,而是耀州当地婚娶丧葬、四时八节,老百姓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汤莱。顾名思义,“窝窝面”,就是因其用料中有如窝状面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