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冲着6亿的票房,去看了《我的姐姐》。
这是一部很有话题感的电影。
从小不受待见的独立女孩安然,父母突然车祸身亡,留下相差近20岁、从未有交集的二胎弟弟,她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纠结和考验……
到底该不该生二胎,重男轻女的观念为什么挥之不去,女孩就应该当扶弟魔么,片中的很多热点都是值得好好探究的社会问题。
同为女性,最让我感触的画面却是,安然的姑妈面对一堆俄罗斯套娃,含着泪用年轻时学到的俄语说着“你好”、“谢谢”、“再见”……
这是一个被生活的鸡零狗碎拖得疲惫不堪的女人。这是一个被伦理、亲情、责任牢牢套住的姐姐。这也是很多中国式女人的缩影。
安然的遭遇和姑妈何其相似,他们从小都生活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
姑妈小时候半夜起床时,看到母亲偷偷在给弟弟吃西瓜,还交待弟弟不要告诉她。
同样,安然小时候很少吃到弟弟津津乐道的红烧肉,更多的是吃“竹笋炒肉”。
姑妈想学俄语考外国语大学,却因为弟弟要读中专而被迫放弃。
同样,安然被亲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放弃考研究生,回来养弟弟。
但是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们两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姑妈选择了认命和隐忍,结果在生活的泥淖里越陷越深。而安然则大声地说出,凭什么?所以她在逆境中活出了自己的韧劲和风采。
01面对不公正的现实“敢说不”
父母去世后,大伯要求安然把她名下的学区房改到弟弟名下,理由是,他是男孩,他还小,你要养他。安然断然拒绝,大伯怒不可遏,家中乱成一团。安然冷静地为弟弟甄选领养家庭,姑妈百般阻挠,她坚持自己的步骤,不为所动。
虽然现实很狗血,面对道德绑架,安然却能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是大伯的拳头和姑妈泼到脸上的水,都无力改变她的决定。这就是属于女孩的倔强,她可能无法改变现实,但她不认命。
02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认死理”
安然考大学时,被父母擅自把志愿由北京的医学专业改成省内的护理专业,理由是女孩子学这个就好了。安然从此后再没用过父母的钱,学费和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现实让她早早地明白,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即便工作后,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边加夜班一边复习功课考研。她坚信自己不属于这里,而自己不勇敢,没有人替你坚强。
03面对爱情和婚姻“不将就”
安然有一个相处5年,谈婚论嫁的男友。他们曾约定一起考北京的医学院。当发现男友闪烁其词,不再坚定梦想的时候,安然毅然选择了分手。
弟弟曾问她,为什么不先结婚再去北京考研呢?她的回答很精辟,人生很短,大家都很忙。
的确,最好的爱人,是紧握彼此的手,朝共同的方向前行。如果一开始就有将就,必然不会获得最后的幸福。安然在这个问题想得很明白,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有限的精力只能花在最想去做的事情上。
04面对幼小的弟弟“拧得清”
姑妈是上一代的“扶弟魔”。她说“我是姐姐,生下来就是,一直都是”,她可以为弟弟放弃学业,放弃事业,帮忙带孩子,甚至料理后事。她觉得安然管自己弟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安然却说,凭什么,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安然不能接受为了完全陌生的弟弟,打乱自己原本的闪亮人生。当她把弟弟送走之后,开始疯狂进入学习模式,然后卖掉房子,准备到北京去,甚至将一半的房款都留给弟弟。
但是,当领养家庭要求签订“再也不见弟弟”协议时,她最终选择带走了弟弟。让人欣慰的是,这是她内心的选择,并不是基于道德绑架的选择。
影片最温暖的底色在于,姑妈最终理解了安然,她说:“不是所有的俄罗斯套娃都要套在一个盒子里,也不是所有女性都要走同一条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女人除了拥有妻子、母亲、姐姐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她应该成为她自己。这部电影告诉每一个陷入生活的女性,不要宥于传统的观念、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大胆地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