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话说羊闲来无事,出门闲逛,偶遇“网红鼻祖”沉珂——她办了场展览。87年出生的沉珂,今年33岁了。从她2015年宣布“复活”,已经过了5年了。
提到沉珂,也许某些同学脑海中已经蹦出由“自残”、“双性恋”、“自杀”等名词共同构建出的画面…
也许有些小可爱会有些懵逼——“沉珂是谁?”…
“沉珂”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属于某一代人的中二岁月。
—— 沉珂,“沉疴” ——
十几年前,沉珂在网络上走红,刷爆了QQ空间,很多人拿她的照片做qq头像。
因此,现在很多媒体在提到“沉珂”这个名字时,往往会加上个“网红始祖”作为注脚。
现实生活中的沉珂,有着看似很不错的家庭背景:母亲常年在国外度假,父亲有家上市医药公司。
△近几年有自媒体采访沉珂,把她家称为“亿万豪宅”。
但是沉珂那个事业成功的父亲,并不像个合格的爸爸:早在沉珂小学四年级时,她就被转学去了一所全封闭式贵族学校。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能有多大?沉珂的父母就这样做了“甩手掌柜”。
甚至像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节日,沉珂也许都要在校长家里度过。
少女沉珂
沉珂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漠视,还有父权的粗暴压迫,一直到她成年。
29岁的沉珂在接受《人物》专访时曾提到,她上次和父亲通话,是在4年前。
那时候25岁的沉珂,给父亲打电话,说她想和喜欢的人结婚。
“他就说不行。我什么都还没来得及说,他就挂了电话,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 沉珂
从25岁到29岁,父女俩唯一的一次通话,沉珂的父亲就冷冰地说了两个字,“不行”。
沉珂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和父权对抗的斗争史,从小到大,她连跟父亲对视都不敢。用沉珂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个“蛮怂的”人。
沉珂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办法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后来,少女沉珂在学校遇到了一个大她两届的女孩子,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感情迅速升温。那是段超越友谊的感情,两个常年缺爱的孩子互相取暖,不能用“爱情”来简单概括。
沉珂曾写过一篇“蕾丝”小说《沉》,以她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两个女孩子无疾而终的恋情。再后来,两个女孩儿亲密的关系被发现了,被同学群嘲,被成年人粗暴压制。
我感觉那是我懂的第一个事理,就是不是做好自己就够了,总要有一些人要来伤害你。可是我无能为力,我又特别渺小,我做不了什么。
—— 沉珂
用沉珂的话来说,她的青春是“自毁型的”…
她口中的“自毁”,应该包含着她那些自残的举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当焦虑、不安、痛苦等负面情绪得不到化解时,就用肉体上的疼痛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其实那个时候,少女沉珂早已患上了抑郁症,但她不知道怎么寻求帮助。
小小的一个城市,我去医院我找谁呀?我(难道要)说大夫我觉得我有神经病,我要挂神经科?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
—— 沉珂
哪怕在现在这个年代,也有不少人认为抑郁症是无病 *** ,嗤之以鼻。
△看沉珂那时风靡网络的照片,散发着浓郁的颓废厌世气息。
—— 死亡和重生 ——
2004年,正值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时期,沉珂的走红,和互联网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分不开。
当然,也离不开沉珂本人的颜值。
毫无疑问,沉珂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天生有着一张(被后来很多网红所追求的)“混血风网红脸”。
△沉珂的祖父是爱尔兰人,在她较近的眉眼间距、高挺的鼻梁中,能看到“混血”的痕迹。
虽然沉珂是在电脑刚普及的十几年前爆红网络,但把她当年的照片拿到现在看,也是一张在平均水平之上、还不失识别度的“网红脸”。
沉珂的走红依托于她的容貌,但也不仅仅是因为她足够美貌。
用沉珂自己的话来说:
“大家的青春都会有些共通性。”
有些沉珂的拥趸者,也拥有并不幸福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沉珂那里获得了共鸣。
对于他们而言,沉珂更像是个“遥远又隐形的朋友”,并不是被追逐的偶像。
虽说大部分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虽各有各的挫折,但大致上还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太 *** 折。
不过,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自带“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属性…
或者说:学习生活太单调,没太多现实压力的半大孩子,往往会把成年人眼里P大的小事儿放大自寻烦恼。
亦舒的《痴情司》,选了书中这么一句话放在封面上:“开头总以为是世界末日,后来,才发现不过是失恋。”
成年人的苦恼是现实的,往往事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存压力;与之相比,“成长的烦恼”就带了丝矫情…
是否有小可爱当年会听着某些歌曲,自动在脑海中构建出悲剧场景,自我感动到流泪…
虽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沉珂那么复杂的成长经历,但有些同学也有他们的苦闷和“被忽略”。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就很容易在沉珂那里获得共鸣。
2004年,17岁的沉珂开始接触一些地下文化,并尝试创作自己的小说和歌曲,慢慢积累了名气。
2007年,沉珂与光光共同创作的《飞向别人的床》迅速走红,歌词露骨,对于正值青春期、对性有些懵懂向往的少年少女来说,自带吸引力。
沉珂的自残行为,也在某些青少年群体中引起了“热潮”——哪怕远没有沉珂那样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但也要在肉体的疼痛上安放精神的寄托。
简而言之:虽然某些尝试自残的同学精神方面不够痛苦,但奈何当年足够“中二”。于此同时,沉珂夸张的造型在当年是很前卫的。
对沉珂有些了解的同学应该能大概知道,她对哥特风格有种莫名的执念。
△沉珂近几年的皂片也带有明显的哥特风格。
哥特风格大多围绕着死亡、颓废、吸血鬼、阴森、恐怖等元素,例如1992年典型的哥特风电影——《惊情四百年》;话说哥特式风格不够雄浑庄重,甚至有“尖锐”感。
例如哥特式教堂,多配有高耸的尖塔、尖形的拱门,华丽有余,但自带忧郁色彩。
锐角过多,会给人以危险感。
△《惊情四百年》。
还有2005年的动画《僵尸新娘》。
Coser美歪曾cos过《僵尸新娘》,可以说是神cos了。
从这可以感受到:哥特风格多与暗黑、绝望、孤独这类不怎么“阳光”的主题相关联。
这刚好和当年沉珂濒临破碎的精神状态相契合…
沉珂旧照
2008年春节,窗外烟花绚烂,沉珂还是孤单一人,她的父母像过去的十几年一样,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在多方压力下,沉珂的精神全线崩溃。
她关掉电脑,吞下很多安眠药,最后用刀子割开了手腕。 好在,沉珂被抢救过来了,但她的“死讯”被误传了出去。
在沉珂“被去世”后,关于她的讨论就没有结束过:一些人流着眼泪纪念她;另一些人diss她没给青少年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她被抢救过来后,面对网络上各种添油加醋的传言,她没有做出回应。其实当年的沉珂在网络上的“走红”没有什么功利心。只不过那个敏感孤独的少女沉珂,需要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获得安全感。
△拍摄自沉珂个展,画面中的“2008”仿佛意有所指。
一直到2015年,在某个契机下,她再次回到大众的视线中。
当年在网络上追寻过沉珂的年轻人长大了,沉珂本人也当了妈妈。
但也许她并没有变,她还是那个没有安全感的少女。
—— 非主流的“非” ——
羊发现,沉珂被某些小伙伴归类为“杀马特”。
诚然,沉珂式的“非主流”和杀马特都不属于主流文化,但二者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比如说,受众群体。
杀马特的群像大致是:十几岁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不高,多来自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地区。
典型的就是杀马特教父,罗福兴——家庭经济条件很不好,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无法融入进城市。
年轻的“杀马特们”早早的进入社会,渴望被关注。也许会出乎很多同学的预料:杀马特教父罗福兴出生于1995年,今年才25岁。
兜兜转转这么多年,经历了很多,罗福兴也不过是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年纪。
△罗福兴最初在QQ上引发围观的发型,这也是杀马特造型的雏形。
当年罗福兴披着一身“杀马特”夸张造型走在街上,他知道路人的围观目光是不友好的。
可是他不在意,常年被忽视的少年罗福兴,需要被关注。
但这些对那时候的我来说不重要,我很享受被关注的过程,只要不被忽视,我就很高兴。
—— 罗福兴
“杀马特们”经常集体行动,那是抱团取暖。
与之相比,沉珂的精神状态明显特别不稳定的,很“宅”,不擅长社交。
总的来说,“沉珂式”的非主流有明显的孤独色彩,没太多经济压力,更多的是自伤自怜。
而“杀马特”,更折射出某个青年群体混迹城市边缘的尴尬处境。
当然,无论是当年的“沉珂们”还是“杀马特们”,都有共同点——不被理解、被忽略、苦闷、孤独、中二。
△无论是沉珂还是罗福兴,都具备“中二”属性。
羊认为,无论是“非主流”还是“杀马特”,虽说在美学上有些单薄,但都以一种强有力的姿态,去向外界诉说他们的态度。
△沉珂现在偶尔也会自我调侃。
其中蕴藏着某一代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成长历程,甚至可以折射出某个阶段的社会现状。
这是主流文化所代替不了的。
比如沉珂的展览:说实话,于艺术这个领域,沉珂并没有多么扎实的功底,也没有太多技巧…
不过沉珂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沉珂”这个名字就是一个符号。
但沉珂更是沉珂,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女孩子、女人、母亲。
话说沉珂本人很温柔,说话轻声细语,对人相当友善。
△虽然发色给人“不好惹”的感觉,但神情是骗不了人的温柔。
她要做子女最好的朋友,她认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爱的。
就连养只猫,沉珂都会给他们起个正经名字,这何尝不是一种尊重。
△沉珂的猫叫陈建州…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名字莫名的戳人笑点。
随着成长,当年的半大孩子慢慢的融入现实社会,需要向“柴米油盐酱醋茶”做出妥协。
“23岁过后,都没怎么玩(杀马特)了。”
—— 杀马特教主罗福兴
那些属于“非主流”、“杀马特”的中二岁月,离80、90后越来越远。
但是每个年代的青少年都会有一条“中二”的历程,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 等长大后,再回忆当年自己做过的“傻事”,也许会恨不得在记忆里把这段“黑历史”抹掉…
但那是青春啊,会哭、会笑、会犯傻的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