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中国漫漫五千年的王朝史中,有过这样一位特殊的皇帝:他的经历不是那么传奇,但他本人却极具远略;他心宽体胖,据说体重有300多斤,但却把这个重量都用在了宽容待人上面;他从小不被父皇看好,屡遭打压,却仅仅用十个月的时间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盛世……
这位神奇的皇帝,就是一生以“仁”著称的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坐像轴
朱高炽打小的时候开始,性格就特别向善,不仅温文尔雅,连日常中的言行举止也是十分得体。
“帝自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 ——《明仁宗实录》
然而,性格上的优势却挽不回外形上的劣态,朱高炽因此一直不受父亲的待见。
虽然朱高炽个性柔和,举止文雅,但他的体格却十分臃肿,不仅肥头大耳,而且行动笨拙,在他的父亲——孔武有力的马上天子朱棣看来,丝毫没有人君之气,对他很是嫌弃,一直没有着重培养。
相反,他的二弟朱高煦身材高大,凶悍矫捷,由于朱棣喜欢打仗,朱高煦又经常随父亲左右沙场建功,颇有一丝傲睨万物的雄豪之气,因此很受父亲的宠爱。
朱棣登基当了皇帝以后,他曾一度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如果不是明代立嫡立长制度的严厉,及各级文官对朱高炽的维护,又兼有皇太孙朱瞻基出类拔萃的优秀,朱高炽接下来的道路只怕得向藩王靠拢了。
在朱棣眼里,朱高炽既不像自己,也无人君之气
朱高炽被拖了足足两年才立为太子,期间还受到了父皇的种种制约:自己不许在东宫里单独接见大臣、不许随意训斥官员……甚至在朱棣离京期间,接受监国重任的朱高炽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父皇的监控,自己在京师对任何政务的处理结果,都有可能被父亲回来推翻……
古往今来,已有无数个事实证明:一旦作为铁腕明君的儿子,压力都特别的大,例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
即使他们曾受到过父皇的殷切期盼和重点培养,也普遍因为承担不了大任而性格叛逆、仇视父亲、自暴自弃,早早就失去作为一代人主的恢廓大度之才。
然而,这位被父亲的万丈光芒结结实实掩盖起来的朱高炽,却是其中一个另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夏天的一天,征战一生的英雄天子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归途中去世,时年65岁。
噩耗传来,朱高炽悲痛欲绝,过了好一会才勉强站起了身,当他从赶来报信的大学士杨荣口中再得知父亲去世的具体细节时,又一次恸哭了起来,诺大个京城皇宫一下子陷入到了无边的悲伤气氛中。
此时的朱高炽对朱棣,仍然充满无限感怀与思念,即使他们父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但仍抵不过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他开始一手打理起了父亲的国丧,而另一手,他也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理智,对国事悄无声息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周密安排。
他先是立刻安排自己的嫡长子、当时名义上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迅速赶到朱棣去世的榆木川军营中,利用迎接朱棣龙舆的名义,火速掌控了先皇行在大军的军权,消除了群龙无首带给远征将士们的危机!
紧接着,朱高炽实施了对京城的全面 *** ,又加紧派官员去故都南京进行监守,致力于巩固国家统治的根基。通过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朱高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帝王位,他接受了众臣上表劝进的请求,即位称帝,改第二年的年号为洪熙。
虽然他是从这一天起登上皇位的,但如果按太子时代的监国开始来算,他已经实际主政16年了。
不曾想,洪熙皇帝刚刚登基,他的二弟朱高煦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朱高煦当时是汉王,封藩山东乐安。当他进京参拜时,他居然嘶声裂肺地告诉了新皇帝一个“重磅消息”:自己身处北京的亲生儿子朱瞻圻在此之前一直在给自己写信,鼓动自己起兵造反!不仅如此,他还故意添油加醋,并大声叫嚷着,一定要皇帝法办自己的儿子!
这是件相当让人毛骨悚然的事:虎毒不食子,朱高煦何至于要脑子一热,恶毒到要置自己的亲生儿子于死地?
原来在早年间,他与朱瞻圻的母亲发生了囗角,一气之下把她杀害,儿子悲痛交加,便恨恨地离他而去,跑到皇爷爷朱棣那告状,再也没有回来。
即便如此,朱瞻圻还是没有和朱高煦完全斩断关系,而是听从父亲的要求,写信给父亲汇报京城里的情况。谁知,父亲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了,只把他当成手里的棋子,还欲杀之而后快!
朱高煦自幼就受到皇父朱棣的纵容,一直比较飞扬跋扈,而且我行我素。但是他却最终没能得到皇位,因此一直耿耿于怀。来北京之前,他灵机一动,妄图通过皇帝大哥之手,既除掉自己不听话的“逆子”,又可以让新皇帝一上台就背上杀死亲侄子的骂名,使其名望受损,让自己更有觊觎皇位的机会,达到所谓“一石二鸟”的目的。
天良丧尽的他,自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可是他万万想不到,皇帝大哥洞悉世事,早就识破了他这点小心思。
朱高炽面色从容,他只是把采瞻圻召进朝堂,假意呵斥了一下,然后不紧不慢地对二弟正色说道:“小孩子年纪还小,不太懂事,杀他并不值得,还是让他去凤阳看守祖宗皇陵,将功补过吧!”
短短几句话,朱高炽就化解了侄子的杀头之祸,并瓦解了弟弟的嚣张气焰,为自己皇权的稳固添砖加瓦。朱高煦在大哥这里冷不丁地碰了一个软钉子,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从对待父亲、侄儿的这几件事上,可以看出,朱高炽将他的“仁”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身上包涵着的,不仅有老练、明断的政治智慧,更加有渗透进骨子里的对至亲的情义和包容。
除了对自家骨肉的仁至义尽,朱高炽还把自己的一腔仁心用到了 *** 建文帝旧臣的工作当中。
由于皇父朱棣当年是以“靖难”的方式,通过反叛建文帝登基,因此,建文时代的一切烙印都要打上反面标签。在永乐皇帝统治的22年里,建文帝的旧臣及其家眷们大多处境悲惨。
他们被下令敲掠、刑辱都还是轻的,严重的甚至得到肉身肢解和活剥人皮的下场,最甚者甚至有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传说……家眷给武将当奴隶,女人成为教坊司的 *** ,处境不可谓不惨。
朱高炽在当太子时,已经对大明朝堂的肃穆气氛深有体会,此刻朝外的怨气也已积压太久。他把这些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即位不到4个月,朱高炽连续下达两道旨意:宽宥建文时期的文臣及其家眷,流放的人全部召还回家,并发还他们被查抄的田产。他开始亲手主持大量的 *** 工作,这个工作持续了6个月,直到他突然去世才停止,可以说基本贯穿了他的帝王生涯。
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朱高炽身为九五之尊的帝王,拔乱反正、宽恕已经丧失威胁的前朝旧臣,是举手可得的事。但在当时来看,这体现了朱高炽相当大的胆气。
理由有三:
一、这样做极有可能间接否决父亲朱棣继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二、这样极有可能再次为建文帝树威,也影响自己的合法性。
三、如果建文帝此时还在世,可能会对自己的皇位带来威胁和麻烦。
因此,朱高炽能做到这些,需要有何等的魄力、决心和弥天大勇!
朱高炽通过一己之力,将大明王朝带出了父亲时期密不透风的高压环境,带入了一段十分恬逸的宽松时代!
在即位为数不长的时间里,朱高炽也把自己的“仁”普及到了几千万大明老百姓当中:
一、他在任内叫停了郑和下西洋,同时减少各地的采购行动,用最大限度节约财政支出的方式,为百姓减轻赋税压力。
二、他不厌其烦地关注民生,并亲自关照全国的扶贫救灾事项,将赈济灾民、免除杂税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他关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专门在各地郡县设立了明朝的“养老院”——养济院,负责给他们提供住所和供给日常生活用品。
四、他严令宫内正视社会物价飞涨的现实,一切宫廷购物必遵循民间市场行情,不得对老百姓进行强买强卖。
五、听说老百姓平时烧饭取暖的柴火采取不便,他便下令放开离朱棣陵寝很近的西山的上山限制令,让老百姓能安心地就近砍伐……
“朕惟君国之道,事天为大,事天之实,恤民为本……”
——《明仁宗实录》
如此爱民、恤民,以“仁”为本的皇帝,历史上可以说寥寥无几,但如果拿朱高炽与他们相比,后者也是不遑多让。
当然,朱高炽的“仁”也不是毫无限度的,也要分对象,对身处社会强势一方的大明官吏们,尤其是贪官苛吏,他一概“不仁”,常常用严厉手段进行打压。
有一次,有个官员向朱高炽告状,说自己的一个同乡工匠不仅不肯为朝廷好好服徭役,还偷偷在社会市场上揽活打工,他请皇帝严加惩处这名工匠。
朱高炽嫌他小题大做,就下令把那个工匠从市井外头直接召进了皇宫。
结果来人却说,他的服役期早就满了,揽活做事只为赚取回家的路费。
朱高炽一听,恼火不已,随即让那名工匠退出,还给他补贴了一些费用。之后,皇帝越想越气,认为这个官员一手拿着朝廷的俸禄,另一手却陷害无辜良善,可谓又奸又坏,就把他罢职下狱了。
“……下乡科扰平民者,许诸人首告,所司即拿问解京……”
——《明仁宗实录》
在皇帝的眼里,判断官员的是非好坏,是以百姓的意愿作为价值取向的。
与历史上其他以仁为本的帝王不同,朱高炽的“仁”并不是一味地退让和迁就,而是很有分寸。他可以拿出他仁善的一面,给予并帮助到任何弱者。而面对所谓的“强者”,他丝毫不退让,而是通过使出软刀子的方式,一击制敌。
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去世了,虽然属于他的时间过于短暂,但他在任内的仁智并施,为即将即位的儿子朱瞻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堪称一代雄豪人杰。在他身后,明朝不仅拥有了一个宽松和煦的政治环境,更加拥有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巅峰!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