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寻路中国》——最先看的彼得·海斯勒,就是这本,而后补上了他的《江城》与《甲骨文》,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他一贯的观察中国的态度: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至于为什么喜欢,大概是在不停快速发展、接近于魔幻的中国,我们自己却早已迷失方向,看得还不如外国人清楚。他笔下的中国,在我看来仿佛有一种非常神奇的色彩,有点虚幻,但这确确实实是我们足下不断动荡发展的中国。这种感觉非常奇特。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日本是设计强国,这是公认的,而这本书并没有带给你类似的感受——他们内敏、谦虚,甚至还有点自卑——他们不断在为设计而苦苦思索,某些程度上似乎还像个苦行僧,不断的折磨自己。原研哉的文字稍显繁杂,事实上其围绕着的核心也就寥寥几句,但这也充分表明了他不断的思考。日本的设计,用一句常用的话介绍就是「简洁却不简单」,非常柔和,看着就心生喜爱。若类似的产品出现在中国的企业,恐怕会被一刀砍掉的吧,为什么?「大气,不够大气,我们给你那么多钱,就别留那么多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我建议买的,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全本为佳,图片与文字都有非常大的增添,看着过瘾。
《七日谈》——至于这本,我觉得和菜头先生在豆瓣的书评写的很好,摘抄如下:
很多人必然会把这本书当作讽喻来读,故事虽然精美,但是棱角总是有的,一不留神就会穿出包装露出峥嵘一角来。全书是「我」和「张三」两个人的对话,「我」以字母代替一干人等,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张三」自承来自希里花斯国,用异国的奇风异俗和「我」彼此交换故事。中间除了少量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碰撞,大部分是两个对话者在完成一个寓言故事。借用村上春树的比喻,来自「张三」的故事,讲述的是「墙」的一方,属于宏大叙事,调侃诸多宏大何以成为如何荒谬的种种。来自「我」的故事,讲述的则是「蛋」的一方,凡人琐事,洞见人性各种层面的阴暗之处。
原文地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03233/《乌合之众》——这本书倒也算不上是严格的学术著作,但在大众心理学这一块,其影响力绝对是巨大的,言辞锋利,如此不留情面的文字实在值得一读再读。顺便一说,其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我看的是非常过瘾的。
《失控》——本书的写作年份,及其理念之先进,放到今日仍足以令你感到汗颜。智慧之丰富与深刻,需要以勤勉的思考去对待。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这种深刻的思维的非常有价值且必要的。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只可惜豆瓣没有「超5星」这个选项。至于介绍,我推荐豆瓣南桥的书评,摘抄如下: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以爱尔兰式的抒情,去再现一个美国的大都市,和一个逝去的时代。小说的背景主要是在70年代初。那是一个多事的时代:互联网的发明、越战、尼克松下台、涂鸦艺术的兴起、解放神学的兴盛…如何把握这一切,展开一个我们通常所谓的「宏大叙事」呢?恰恰相反,作者十分巧妙地用法国人菲利普·珀蒂在世贸双塔之间走钢丝这么一个看似无厘头的事件,将各样的历史和社会元素串到了一起。在一个繁忙的都市,人们熙熙攘攘经营各自的生活,却又如一个个孤岛。「…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心里都怀有与人交流的深层愿望,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从某个奇怪的中间部分开始,讲述者努力想全部表达出来,让其一下子充满意义,充满逻辑,充满终极感。」
原文地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3557137/今年尤喜欢以上这几本。
*** 更新 ***
《笑谈大先生》——今天,教课书上的鲁迅和文革时的一样,像个符号——他妒恶如仇,书页配图上一张苦大深仇的脸写满了对愚昧民众的无奈;他为国多次改变志向,终以一杆笔来揭露社会下的各种弊病——其性格之正义,梦想之伟大,为改造社会之热情,就像是政治书上画线句子的化身。
画家陈丹青,多年嗜读鲁迅让他对鲁迅的生平熟稔得很,加上他那画家与生俱来的直觉,就好比给教科书上的鲁迅画了另外几幅干净简洁的素描,画里的鲁迅风流而又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长得非常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陈丹青的鲁迅,不是通常民众眼中单纯的「简约的符号、明快的象征」,在他那里,鲁迅就是一个待在上海,爱逛书店,爱看电影,爱「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的好玩儿的作家。
何以荐此书?大概就是在鲁迅越来越被教科书神化的当今,能挖挖土,看看这位先生的真实样貌。再说了,陈丹青的文字,读来也是有趣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