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不请自来。
遗憾地告诉你,这些案例基本都是真实的。
中国企业被外资企业控股的多了去了,控股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一种是以初期投资为主,一般外资的话语权相对有限,这样的企业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我们所熟知的BAT都是清一色的外资控股啊,阿里巴巴的第一股东是孙正义领导的软银,持股比例在30%左右。腾讯的第一大股东是南非MIH,持股比例大约为34%。百度的第一大股东则是美国的投资基金德丰杰,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5.8%。不过阿里、百度采用“AB股”架构赴美上市,腾讯说服大股东放弃投票权,保证了中国创始团队的话语权。
另外一种是被并购整合的可就惨了。比如网传的十大坑人品牌。在并购之初,外方往往先充分掌控被并购品牌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后就会雪藏被并购品牌,利用国际品牌的溢价能力,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的全线垄断。通过并购、品牌打压,外资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将国内企业变为其品牌在当地的代工工厂。
举两个例子:
苏泊尔的收购方是法国的小家电企业SEB。SEB曾于1996年收购国营上海红星电熨斗厂60%的股份,并于1999年实现全额收购,成为一家独资公司。收购后很短一段时间,红星品牌逐渐从市场上消失。而曾经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富士丸炊具品牌,在被SEB收购以后的短短3年内,就迅速淡出了日本消费者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SEB的自有品牌TEFAL。
再来说说中华牙膏的收购方联合利华。联合利华与上海家化合资后,家化旗下著名商标美加净被搁置了。表面上看,跨国公司投入巨资为上海家化发展生产,而其真实目的却是使当时市场占有率近20%的美加净暂时退出目标市场,依靠上海家化的地域便利为自己的品牌开路。失去名牌商标的上海家化业绩骤然下滑,年销售额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暴降至600万元,曾经的国内第一护肤品牌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当上海家化1994年意识到情况的糟糕并出巨资收回美加净商标时,已经丧失了国内市场的最佳发展时机。
熊猫洗衣粉、扬子冰箱、孔雀电视和香雪海冰箱这些耳熟能详的著名品牌大多是在外资并购中被封存并逐渐消亡,国内企业在发展后期不得不同样花费极高的代价从外方品牌回购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