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的什么(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哪个民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的什么(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哪个民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的什么(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哪个民族)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首动人的歌曲正是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

它以从容舒展自由的节奏,回环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月夜静流,阿妹触景生情,倾诉着对阿哥的情意,回肠荡气地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内涵,情景交融无限深邃的诗的意境,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一直走红世界,常唱不衰。

从深山里“流出”的世界名曲

每首民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多个故事,“小河淌水”也不例外。传说,不知哪年哪月,密祉文盛街一女子,看上了马帮里一个小伙子,两人私订终身,海誓山盟。马帮离去又回转,却不见了那小伙子。“马锅头”(马帮首领)告诉女子,小伙子在 *** 娶了亲,不回国了,女子不信……

一年复一年,女子苦苦地等待着。那个“马锅头”一 *** 途经文盛街,见女子痴心不改,终于道出真相:小伙子在 *** 买了一个玉镯,准备当定情物送给女子。走在深山里,小伙子一不留神,将玉镯掉落到山崖下,小伙子去寻玉镯时,坠崖身死……

尹宜公与《小河淌水》

当年,“走夷方”的马帮驮着丝绸和茶,经过弥渡的驿站时,人进客栈马入厩,他们来时哼着各种歌谣,走时讲着各种故事。

山川交错的地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让弥渡民间文化繁荣发展。被千里迢迢的古道,险恶的重峦叠嶂阻隔的人间亲情、恋情、爱情,却在弥渡人的心里深藏下了遥远的等待。

而今,古道上的马 *** 已随现代交通改道远去,而赶马人冒险离家时的撕心裂肺、牧羊人出门时的牵肠挂肚的感情跋涉,还在弥渡民间传统艺术中彰显着,延续着。

创作“小河淌水”的尹宜公也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其堂兄和叔父就是带领马帮常年奔走于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所以自幼便对山民和赶马人的小调情有独钟。

笔者(中间)参观尹宜公故居

1947年春天,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尹宜公在云南大学合唱团的歌声中,思乡情绪瞬间被勾起,他也情不自禁地哼起弥渡山歌“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后来将其反复吟唱、改编,并且他填上了表现爱情的歌词,于是一首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李彩凤:欢歌中改变命运

我一直想去看看弥渡,为什么会产出那么优美的歌?在热心的大理文化旅游局李局的推荐下,我们先驱车去尹宜公的纪念馆,故居在文盛街中央,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顶,为明清时期的走马转阁楼,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先生的出生地,也是他成长时期的住所,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李彩凤

在尹宜公家的隔壁找了一家农家乐吃饭,我思忖,邻居估计会知道尹宜公家人目前的状态;果不其然,好客的邻居见我们一行特意从上海赶去就把他的所知都告诉我了,目前这里的老家已经没有人了,房子就成为纪念馆,孩子都在昆明工作,在纪念馆浏览的时候我在墙面上看到国家级非遗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彩凤的介绍,当即电话李局,导航估计要一个多小时,看看时间没有问题,即刻决定开车去拜访。

七里八歪的山路开得晕晕的,一到村口,村长等就在村委会门口等我,李彩凤的儿子李毕(后来我们在微信里发现彼此还都是盟员所以更有话头),李毕还是当地的文联从业人员。

1943年出生的李彩凤,彝族,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人,她既能演唱传统民歌,也能即兴创作,她记录、翻译、整理了500多首民歌,被收入《小河淌水的源头——弥渡西山》。李彩凤给我第一印象就是乐观、爽朗、坚强的个性,“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还有一个跟着哼”,李彩凤说她自己就是“唱歌改变了命运”,让她这个原本普通山寨的彝家农妇有了别样的人生。

弥渡的朵祜村是个高海拔纯彝族村庄,不到1200人,离县城30多公里,朵祜就是“吉祥”的意思,“彝族分黑彝、白彝,我们属于黑彝,村里原来种粮食作物,现在我们种烤烟、核桃还有蔬菜,日子比原来好过。我们村的森林覆盖率在87%以上,雨水很好,人才也出了不少,可以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李毕说。

在李毕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然而就是这样在大山深处的贫寒人家却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他与哥哥,“我母亲说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书读,所以无论怎么困难都要供我们上学,上山砍柴、烧炭、拣野菜、野生菌筹学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去,要到晚上10多钟才能回到家”。

“每当我母亲面对大山唱起歌的时候,她的嗓音圆润、高亢,韵味悠长,具有穿透力在山谷里回荡,非常动听,里面有我们彝族独有的韵味”。曲折的人生经历则使李彩凤在演绎各种歌曲包含的情感时特别传神,打动人心。

笔者(左二)和李彩凤(左三)

然而,尽管生活艰辛,李彩凤却总向儿女们说,“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会富裕起来的。”母亲的坚强与乐观给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亲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果真,我们现在过得都特别好。”

李彩凤已近80岁了,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精力如此充沛,山歌仍然“拾起就唱”,一唱能唱一两个小时。李彩凤对我说,“每个人都会问我,我的老师是谁?我有没有老师啊?小时候东听来一句,西听来一句,记忆很好,别人一唱我就会了。”“想起唱歌就高兴,唱歌是生活里的一种需求,就像男人吸烟一样”,说完李彩凤爽朗地笑了起来。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李彩凤如今开班授课,她还带我去看村里特意设置的教室,“ *** 希望我能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也希望我能为弥渡山歌做得更多”。

而李彩凤有自己的想法,“山歌和民歌不同,没有现成的调子、歌词,讲究现场发挥,看肚才、口才和头脑反应。像彝族叙事诗要用彝语来唱,不容易学,比英语还难,这不仅要天赋,还要有这个爱好。”

李彩凤指的是现在村子里的状况,年轻人大部分上学或外出打工,喜欢流行音乐,“我唱的叙事歌、历史歌不是人人都爱听,而且,这些歌要懂音乐、懂文化的人才会当宝贝。”

李彩凤记得自己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是一次在北京大学的舞台上,上万人站起来为她鼓掌,和她互动,“他们知道我唱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我唱完了,还让我出去为他们再唱一首。”

李彩凤说,“要说我的压力,就是在这方面,但是,我只要有一口气都要唱,都要教,只要有人愿意学”,“培养传承人要一步步走,如今,在我的徒弟中,也有人已经能够完整地演唱彝族叙事歌与各类山歌,他们是天生的嗓子,音质相当好。”

与此同时,李彩凤还与二儿子李毕合作,把装在心里的情歌、山歌让儿子一曲一首地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彝族古调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我的整个人就有意义了,现在已经记录、翻译、整理出500多首彝族情歌、山歌了”。

我看看太阳要落山了,赶紧还要回到大理,但母子两个执意要我留下吃饭,并且住在她家,她说“你们想听我唱歌就留下来,”好客的主人,我下次一定抽时间住一晚,听她唱一宿,哈哈。

茶马古道与弥渡民歌

弥渡地处进入滇西、滇西北的门户,自古就是连接滇西、滇西北交通的要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条古老的商道从四川进云南,由姚安过白崖(今弥渡红岩)抵永昌,通往 *** 和印度,连接着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这便是有名的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

史料记载:蜀身毒道,东北起四川成都,进云南由姚安入境出境西经白崖(今弥渡红岩),后抵永昌(今保山),再至 *** 、印度等国。

茶马古道在弥渡境内从红岩起往北过定西岭到大理,进 *** ;往东入祥云到昆明;往西经石佛哨隆庆关入巍山到永昌;往北经天马关桥、甸中(新街)、大庄哨、云津桥(八孔桥)、腰惠铺(今腰会邑)、景东山坡、龙马塘、食马铺(密祉文盛街),贯穿弥渡全境,进南涧到普洱茶产区,古时弥渡人称走这条道叫“走夷方”。

独具的区位,茶马古道的连接,多元文化的相互叠置交融,形成弥渡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完整的文化系列,使弥渡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聚宝箱”。下面这首《赶马调》,就是对茶马古道“走夷方”艰辛的道白:

男:三十晚上红罗帐,我的贤妻啊初一初二要出门。

女:你要出门莫讨我,我的郎啊你要讨我莫出门。

男:家中老父交与你。八十老母你奉承。

女:你要出门由你去,我收收拾拾嫁别人。

男:你嫁哪个由你嫁,要嫁一个老实人。

女: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赶马人。

男:我吃了多少锣锅饭,睡了多少没脚床;锣锅一响就吃饭,大铃一响就开帮。

女:茶山得病花山死,冤魂落在九龙江;花茶驮子办齐整,大铃一响回家乡。

这首《大风刮来树头歪》道出了留守女人的千思百愁:

大风刮来树头(尼)歪(哎),

小郎出门妹吃(尼)斋(哎)(宝贝小心肝);

小郎出门三个(尼)月(哎),

小妹吃斋九十(尼)天(哎)(宝贝小心肝);

人人劝我开斋(尼)去,

郎不回头不开(尼)斋;

有了一日郎回(尼)头,

杀猪宰羊大开(尼)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往开来,弥渡民歌如何继续传承,同时又怎样发展,这样的题目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了。

云山公园

珍珠泉

铁柱庙

永增玉皇阁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更多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的什么(小河淌水民歌源自云南哪个民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