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

可以说,大理弥渡是从遥远的古代中走来,经历了古驿站带来的喧嚣、兵家长期征战以及明代以后的屯兵、开疆移民活动,在深隧的历史隧道中滞留了人民的丰富情感,也沉淀着这里特有的数不清的山歌小调。

中国“花灯之乡”

弥渡

山川处处闻歌声

弥渡是中国的“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和“山歌之乡”。

弥渡花灯有“灯从唐王起,戏从唐朝来”之说,在光绪年间弥渡就已是云南花灯最盛行的地方。密祉不仅山歌调子优美动听,而且是云南花灯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龙灯盛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18个村的群众汇集密祉大寺,狮、龙、凤乘兴起舞,男女老幼同场赛唱,昼夜狂欢,气氛热烈。

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

弥渡花灯、山歌多达400多首,传统剧目达250多个。《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大风刮来树头歪》等久唱不衰,脍炙人口。

▲ 云南弥渡花灯:《十大姐》

“一更阳雀叫啾啾,妹在房中巧梳头……”唱到“三更阳雀叫兮兮,妹在房中巧穿衣……”,铺展开的是女子等待男方来定亲的难奈心情;唱到四更、五更“前穿五龙征北斗……双双媒人过礼来”,听完这曲《阳雀调》,一个磨磨蹭蹭梳头、戴花、穿衣,满怀期盼的姑娘,熬过一阵难奈的时光,便喜形于色地站在了你的面前。

“一送小郎﹙是﹚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送郎调》细腻地描绘出了赶马哥上路时小俩口辞别的动人情景,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情侣惜别的依恋之情。

流传至今的弥渡《赶马调》,民间流传着五、六个版本的唱法,没有人说得清它起源何时,但一听到这歌声,就知道那是从千里迢迢的驿道上传来的山歌小调。

脍炙人口的《绣荷包》、《大风刮来树头歪》、《月亮出来亮汪汪》、《郎骑白马白汗衫》等山歌小调,旋律优美、委婉缠绵。一旦歌声悠然地飘起来,赶马人的生活,赶马人离别亲人的情形,被古道分离了的亲情,仿佛就会活生生地再现出来。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当地曾经进行很多次的收集记录,现存的印刷集册中,人们能看到的就有284首山歌、400多首花灯小调。然而,当这些记录、收集者再次深入民间的时候,又会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山歌小调。一位干部三年前在他80岁高龄的父亲辞世后为其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民国三十年记录下的《山歌十四首》白棉纸手稿,抗战时期的山歌小调就是由此发现的。

弥渡人自古善于用歌声娓娓叙事,叙事的旋律中又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也往往烙着时代的印迹。

一首歌是一个故事。听曲山歌小调,就是听一个完整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着或激扬、或高亢、或平静的心情,是一个个时代、一个个季节的真实的写照。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更多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