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简介
谷歌公司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新总部——湾景园区对外开放了。这是谷歌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开发工程。园区建筑围绕绿色环保展开,在当地被戏称为“可移动的中央公园”。项目由Heatherwick studio和BIG联合设计。
建筑外观
〖Heatherwick studio:由托马斯· 赫斯维克创立。托马斯· 赫斯维克:英文THOMAS HEATHERWICK,1971年,生于伦敦;曾就读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4年,获得了“皇家工业设计”勋章;2006年11月8日,获得“菲利普王子奖”;2010年,击败包括扎哈· 哈迪德在内的一批名师成功设计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2012年,设计了伦敦奥运会火炬塔。他被英国业界誉为“新的莱昂纳多·达芬奇”。
BIG(Bjarke Ingels Group)由比亚克·英格尔斯创立。比亚克·英格尔斯:英文Bjarke Ingels),1979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93年,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著名建筑师;2006年,创立了BIG;2011年,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年度建筑创新者;2016年,被《时代》杂志评为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总平图
设计理念:
建筑师从湾景园区旁边莫菲特机场两座机库的钢架龙骨结构中获得了灵感,将方案分为三部分:一个轻便的发电顶棚;在它庇护之下的一个不同功能的“村庄”;最后是场地本身,它将工作场所与加州景观重新连接起来。
左图为机场钢架龙骨
建筑介绍:
硅谷湾景园区内,三座的帐篷般的建筑显得格外醒目。特别是“主楼”(Bay View 100),深色的板面呈鳞片状覆盖在屋面上,仿佛给建筑披上了“龙鳞战甲”。层层叠叠的屋面上,嵌着一道道曲面的天窗,好似水面泛起的波浪,既让建筑显得富有层次感,还能为室内带去柔和的自然光。
建筑外观
室内介绍:
主楼分为简洁的两层,和谷歌的组织架构相似的“扁平化”。会议室、聚会厅、走道等公共空间都设在一楼,让进入的人们以为误入了商场。二层作为办公区,则没有太多的公共空间,每个团队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设计上的划分,并得到属于自己的“院子”。“院子”间通过高低差、绿植等进行视觉上的区分。结合园区内可自由取用的道具,每个团队自己的“院子”均不相同。如此让整个办公空间化作有生命的建筑物(living building)——体现了仿生概念。
空间示意图
室内区域
起伏的天花侧面,嵌着一道道弧形的天窗,为内部办公空间提供了充足的采光,同时也避免产生过多的眩光干扰。加上内部隔间的无顶设计,进而能降低开灯照明的需求,同时还能透过外部风流调节内部气温,减少空调使用比例,大幅降低电力损耗。
内部隔间无顶设计
平面图
结构、材料及黑科技:
帐篷般的屋面由光伏瓦片组成。屋面本身是一个轻量但刚性的悬链线结构。结构中的张力通过柱子的间隔被调整,形成波浪状的天窗。即使在建筑物的中心,仍能让人保持与自然世界的联系。精确的分析和建模确保实心和玻璃区域之间的理想平衡,目的是给人一种在露天工作的感觉,同时创造最佳的照明、温度、声学和空气质量条件。
屋面结构
帐篷般的屋面
屋顶的架构不仅有遮蔽太阳、雨水的作用,还能调节室内气候、空气质量和声音的作用,在通风系统上100%使用室外风(普通办公楼该比率只有20-30%)。另外,它是一座 100% 电气化的建筑,除了以太阳能、风力产生电力外,还包含了地热系统。这里的地热条纹系统能够调节办公区域内的温度,将冷却用水的使用降低90%。
地源热泵系统
建筑屋面配有太阳能板数量达50,000 块,年可生成近 7 兆瓦的能量,不仅可产生 40% 的电力,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的热增益。龙鳞屋顶的「太阳能瓦片」以重叠的菱形结构排列,有助于防止风、雨和冰从裂缝中滑落。再加上天篷的亭子状屋顶线,使面板可从多个角度捕捉太阳的力量。
能源示意图
太阳能瓦片设计示意图
屋面的光伏板下方隐藏有雨水收集专用的管道系统,可将雨水引至附近的蓄水池。而园区内还设有中央处理厂,可处理包括雨水、废水在内的各种资源,最后将其重新利用,让园区达到水资源的正效益。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雨水收集
结语:
谷歌硅谷湾景园区,以现代感的几何图案塑造出充满科技感的建筑外观;用全新的建筑框架结合环保科技的材料,孕育出具有生命的办公园区。它是现代工作场和新型建筑一个绝佳样板,必会推动人类建筑朝着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加速发展。
项目名称:谷歌加州硅谷湾景园区;
占地面积:316000㎡;
所在地:美国加州硅谷;
建筑设计:BIG + Heatherwick Studio;
摄影:Iwan Baan。
以上是谷歌加州硅谷湾景园区的相关介绍(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众位朋友来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我们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大家的支持是我们做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