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01
昨天,12月8日,广州马拉松鸣枪起跑。
今年广马,共邀请了5位知名人士作为宣传大使:中国和美国科学院“双料”院士施一公、奥运冠军王军霞、国足队长郑智、著名电视主持人李锐、世界大满贯六星跑者、完成“777挑战”的跑者蒲爱民。作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施一公的到来受到了跑者们的热烈欢迎。他表示,非常荣幸出任广马宣传大使,愿意和其他几位大使一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施一公还出席起跑仪式,并为赛事鸣枪发令。
在这之后,52岁的施一公更是以1小时39分钟20秒的成绩,完成了今年广州马拉松的半程组项目,平均配速4分42秒。在这个年龄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真的是很赞。这是施一公首次参加广马。完赛后,他表示,明年还来广州 *** 。“今天路况、天气都特别好。我一共只跑过3次半马,这是路况、天气、方方面面最好的一次。”
赛道上的施一公仍然身着标志性的西湖大学战袍,不管是样貌还是身形,都非常年轻,一看平时就经常运动。这不禁让人想起他在杭州马拉松上的表现。11月初举行的杭州马拉松赛,施一公也参加的是半程项目,最终还跑出了1小时51分45秒的成绩。短短一个月 ,就PB了12分钟,进步非常大了。
当时,有记者尝试跟着他跑了一会儿,最后选择了放弃:"他前两公里跑进5分以内,速度 *** !"
02
施一公出生于1967年,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在高中期间,他练过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的中长跑项目,但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为了进田径队,他便转练竞走,专攻5000米、1万米。
施一公回忆起在清华田径队的岁月,充满自豪和感激。而他在校运动会上创下的竞走项目的纪录也是直到他毕业五年后,才被打破。1990年,他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仍不忘体育锻炼,还加入了清华的马拉松组织,结识了一批忘年交。施一公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我喜欢跑步,更享受跑步后体力疲劳、精神放松的感觉!”
他曾表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2018年4月,西湖大学正式设立,目标直指世界一流大学。4个月之后的8月26日,西湖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当天,清晨5点,施一公还带着他的几位同事一起在湖边完成了11公里的环湖跑。
跑完这11公里,他在接下来的开学典礼上邀请学生们加入环晨跑的队伍:“我期待我们的西湖长跑队伍日益壮大,并肩前行!”
作为原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施一公将自己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和对体育精神的崇尚也带到了西湖大学,他对体育锻炼尤其是跑步上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无体育,不清华”,这些口号的提出,无一不和施一公的运动精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03
有了充足的体力,健康的身体,工作起来也更加效率,施一公在安排工作计划时,都是提前两周安排工作。
他会把50%的科研时间“固定”下来。其余的事情,按照与科研、教学的相关性排序,凡是“别人去和我去效果差不多的”,就坚决推掉。他说:“总之,50%时间做科研的底线不能突破。”但就算这样,他还是坚持着跑步,跑步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平均每周他都要跑二、三十公里。"跑完心情特别好、精力更加充沛。"
不只是施一公。其实,很多头脑聪明的人,腿脚也很勤快的。
比如林鸣,珠港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在港珠澳岛隧项目期间,每天清晨5点,林鸣都会风雨无阻地开始长跑,每次都跑10公里,从不间断。
2015年初,林鸣曾绕厦门环岛跑过46.3公里。去年年初,61岁的林鸣就以奔跑了29.81公里的方式来纪念大桥。那天凌晨4点半,他冒着严寒,用时3小时04分跑完了自己陪伴了9年的这座桥。“我常常问自己:如果跑步都不能坚持下来,那为国家建设世界级的工程项目还能坚持下来吗?”
比如村上春树。他从33岁开始跑步,一坚持就是将近40年,每天都跑。“速度与距离姑且不问,我先做到坚持每天跑步,尽量不间断。”他的全马成绩是3小时27分,曾经用时11小时42分钟完成百公里超级马拉松。
跑步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保持着健康的身体,所以灵感不断。“我的肌肉越强壮,我的思路就越清晰。我相信,那些过着不健康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的才华会更快地燃尽枯竭。从事艺术工作是不健康的,艺术家应该投入一种健康的生活来加以弥补。作家寻找他的故事是有危险的,跑步帮助我避开这危险。”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暂且不说跑步带来灵感、增强大脑之类的事情,能坚持跑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很值得啊, 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有事没事可以去跑跑步,不必非得是马拉松,每周跑那么几次,出一身汗,也很舒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