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消失的弩
1消失的弩
我国的弩有悠久的历史,在言简意赅的史书中,一场重要的战役往往都描述不了一百字,但史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诸葛弩留下了专门的记载,这是其他兵器都没有的待遇。到宋朝时弩的发展迎来了高峰,宋史记载有射程超过一千五百米的床弩,史书中也记载了一种叫神臂弩的传奇弩。宋代的著名兵书《武经总要》说弩是“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认为弩是中国最厉害的武器起到了震慑敌国的作用。而书中对其他的兵器没有这样的评价。
然而无论是诸葛弩、神臂弩还是床弩。到了明朝就失传了。宋代的时候《武经总要》中记载“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可见宋代弩的地位很高,“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弩的射程二百多米是同时代的弓的射程的2.5倍。然而到了晚明《天工开物》记载:“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晚明最强的弩也只能射五十步的距离了,还不到同时代弓的射程的四分之一。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弩无论性能还是地位都远远比不过宋朝时期,应次可以推断出宋弩的技术在明代就已经完全失传了,宋朝及宋朝前的弩在军队中地位一直很高,而明朝时,弩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弓。可见在宋朝灭亡到明朝建国之间,中国弩的制作技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宋朝及宋朝之前的叱咤疆场的弩随着技术的失传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2消失原因
弩的技术的断代可能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技术保密。
清代名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载“宋代有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亦曰克敌弓,洪容斋试词科,有《克敌弓铭》是也.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元世祖灭宋,得其式,曾用以制胜.至明乃不得其传,惟《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然其机轮一事一图,但有短长宽窄之度与其牝牡凸凹之形,无一全图.余与邹念乔侍郎穷数日之力,审谛逗合,讫无端绪.余欲钩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先师刘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国谓之东来法.今从学算,反秘密不肯尽言.此弩既相传利器,安知不阴图以去,而以不解谢我乎《永乐大典》贮在翰苑,未必后来无解者,何必求之于异国‘余与念乔乃止.‘维此老成,瞻言百里‘.信乎所见者大也.”
纪晓岚说宋朝的神臂弩在败退时是要毁坏的。然而清朝和宋朝年代相隔久远,既然技术已经失传了,纪晓岚的描述也很可能是猜测。如果有严格的技术保密要求,宋朝很可能带着弩的技术一起灭亡了,并没有留给元朝。
(2)有意识的技术毁灭
元朝以骑兵打天下。而单兵操作的强弩一般需要弯腰用脚踩弩头的脚踏环,再利用腰部和背部的力量上弦,在马上明显不好进行上弦的操作。因此单兵操作的强弩并不能明显提升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反而因为单兵操作的强弩威力大相对弓箭更容易训练和操作,可以快速提升汉民族步兵的战斗力。
床弩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制作复杂,要求的工艺较高,对材料的要求也高,不能就地取材制作。而投石机、 *** 炮这样的攻城武器可以就地取材,快速制作。对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来说大型武器如果不能就地取材,运输起来是十分费力的,携带大型床弩会拖累行军速度,不如携带工匠和关键零件,在攻城前让工匠就地砍树采石头制作投石机。因此床弩的技术对蒙古军队是鸡肋,但床弩的制作技术如果在 *** 中间广泛流传,如果有需要凭借 *** 工匠的数量可以快速大量的制作出来,威胁元朝的统治。
因此,蒙古统治中国的时候完全有理由系统性的毁灭弩的技术。蒙古人在中原的人数并不多,依靠 *** 儒生统治中原。然而当时 *** 儒生信奉的是忠君侍主,民族意识并不强,一旦侍奉了蒙古,个人命运就和蒙古绑在了一起,这些人很可能在毁灭弩的技术中充当了帮凶。
(3)战乱导致的失传。
我国古代的工匠很多有传男不传女这样的习惯,对自己掌握的技术敝帚自珍。如果在技术没有传人的情况下,工匠因为战乱饥荒疫病等原因身陨,那么技术也会随之被带入坟墓。而宋末元初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无数工匠悄无声息的死去,无数的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也因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4)语言的变迁
古代的汉语还不像现在这么规范和系统,现在用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古文中可能用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表达了。虽然古人这么做增加了单位词语的信息量,但描述的精准度就很难保证了。后人看到前人的书,书中的多义字后人可能会结合上下文按自己所处时代常用的释义去理解,但前人写这个字的时候未必表达的后人理解的意思。因此即便有描述弩的结构的文字传世,后人也未必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3至今没有复原
如今我们现在只能在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我国古代弓弩的强大,《宋史·魏丕传》记:“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这是多么强大的一种弩啊!宋代一步合约1.5米,千步大概有1.5千米。1.5千米的最大射程的武器至少能精确打击三百到四百米距离的敌人。这已经接近现代步枪的打击距离了,在不借助瞄准镜的情况下,三百米到四百米的距离已经接近人的目力的极限了。这样的武器完全可以做到万军之中夺上将首级,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最强冷兵器。
即便在现代,材料技术已经远远超越了宋代,基础学科也已经普及,然而无论是制作的弩还是复原的弩都达不到射1.5公路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对这种弩的技术的失传感到非常的痛心。
4寻找消失的弩
查找史料和文章的工作现代的很多历史专家已经进行了很多,但是复原工作仍然没什么进展。现代复原的古弩完全达不到古代的性能。宋朝及宋朝之前的文字中和弩的结构应该可信,但这些资料传世的很少。元朝的资料更少。明代时已经是弩技术失传的时候了,明清文章中和宋弩有关的资料如果真的是传下来的,也隔了太久,细节上可能已经不准确了。
历史专家们通过史料都难以突破,笔者就更做不到了。要想复原宋弩必须要在史料外另辟蹊径。笔者觉得还是要从宋代的诗词入手寻找突破口。诗词作为影响极大又容易口口相传的文学艺术,相对其他记载更容易精确的一字不差的流传下来。笔者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发现有不少和弩有关的宋代诗词流传了下来。因此笔者把宋代和弩有关的诗词作为复原工作的突破口。
宋代的经典传世兵书《武经总要》也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武经总要》现在的版本多是四库本和明万历刻本。《武经总要》文字我认为是基本可信的,重版中改动文字的意义不大。但《武经总要》的图就不好说了,古时候没有复印技术,字抄一遍写得不一样还是那个字,图重新画一遍画得不一样就不是那个图了。从宋到明一两百年间的不断的复刻图恐怕已经面目全非了。
在考证了宋代诗词和兵书的对弩的描述后。复原的重点就是发明出一种结构。使用这种结构的弩一方面要达到可观的性能,射程要可以超过1.5公里,要有很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制作时要使用容易获得的材料,制作时不能有太高的超过宋代的加工工艺。而复原后的弩还应该对应上古文中的描述否则就谈不上是复原。
二、诗词中的线索
可以查到很多年代有差异地域也不同的宋代诗人都在诗词中提到“千钧弩”。因此可以肯定,宋代有一种著名的弩,被称为千钧弩。这种弩应该威力最大,射程最远。战斗力足以寄托诗人的情怀。而“梦中踢发千钧弩”的描述可以看出千钧弩的扳机结构发射时是要用脚来踢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千钧弩是一种大型床弩。
在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大量“负弩”的描述,迎接官员的时候要背弩,带路的时候要背弩,当前锋的时候要背弩。可以看出弩这个兵器在宋朝的地位很高,是最常见的兵器也是最受重视的兵器,有点类似剑在唐诗中的地位。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的单兵用弩性能优异,带着弩防身相比带着其他兵器是更好的选择。
“挞览果歼强弩下”是对弩的战例的描述,是著名的钓鱼城之战胜利后,诗人听到捷报写下的诗。而使用的典故正是 *** 渊之战时,宋军用床弩射死辽国大将萧挞览的典故。
三《武经总要》中的线索
1弩的地位
《武经总要》中对弩的描述是这样的:“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叁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然则非弩不便于战,为将者不善于用弩也。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大意是说:弩是中国最好的兵器,是震慑蛮夷让蛮夷畏服的武器。在山地战,水战,夺取要塞关隘,消灭骁勇的敌人,埋伏精锐的部队,没有弩是打不了的。穿甲性能好而且可以射得远。但是上弩比较慢难以应付遭遇战,遭遇战时面对敌军射不出三四发就要近身格斗了。所以有人认为用弩作战不方便。然而不是用弩作战不方便,是作为军官不会用弩。
但是《武经总要》的内容里对其他的兵器再没有像弩这么高的评价,提到弓的时候只谈性能不评价地位。诗词和兵书呼应,再次印证了弩在宋代的地位非常高。
2弩的使用
然而有趣的是虽然《武经总要》把弩的地位捧得高,但在《武经总要》记载的阵法里弩兵配置的人数并不比弓兵多,一般在弓兵人数的一半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可能是弩虽然性能好但相比弓制作成本或者维护成本高,做不到所有的远程士兵都用弩,只有熟练的射得准的士兵有资格用。
第二种可能是弩虽然威力大但射击频率太慢,野战的时候配置太多不如弓箭效果好。
3千钧弩
宋代诗词中多次出现的“千钧弩”《武经总要》里面没有提到。但《武经总要》里有一句“军中多万钩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其中的万钩神弩或许就是诗词中的千钧弩。《武经总要》不提千钧弩可能是出于保密的原因,也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利,作者没有见过这种兵器,并不清楚千钧弩的构造。
《武经总要》中也提到有的床弩需要70多人上弦,这种床弩应该算是一种大型床弩了。
4中型床弩
《武经总要》里提到的中型床弩有
“双弓床弩,前后各施一弓”。“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说明双弓床弩是古已有之的弩。
“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法皆如双弓弩,箭用木?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
也就是说三弓床弩和双弓床弩的“法”是一样的。有可能是指原理一样,也有可能是指制作工艺或者结构一样。这个特点很独特,对复原宋代中型床弩很重要。“次三弓并利攻城,故人谓其箭为踏橛箭者,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之也。又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三弩并射及二百大步,其箭皆可施火药用之,轻重以弩力为准。”
可以看到床弩用踏橛箭、寒鸦箭两种弩矢。一种常用于攻城,攻城的时候钉在墙上可以踩着爬上去,所以叫踏橛。但不一定使用目的就是给士兵搭梯子。寒鸦箭类似于霰弹,一次发射很多支箭。
5神臂弩
《武经总要》没有提到神臂弩,而宋代史料中却多次提到神臂弩。因此可以推断,神臂弩可能有很严格的保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