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你最讨厌什么歌?为什么?
最讨厌的是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改词的《大老爷们爱老婆》,对盗用曲的人必须追究责任。
谢邀请:实话实说,我也不怕得罪曲作者和演唱者,我最讨厌听的就是那首令我恶心、浑身不舒服的《忐忑》。
《忐忑》我不能称它为一首歌,因为它除了有啊、啊、啊,打个的、打个刀……再也找不到其他歌词了。音律虽然跌宕起伏,情绪激昂,但是,总有一种让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好像有一种情绪,找不到发泄的地方,歇斯底里乱喊乱叫的感觉。也可能我不懂得音乐,不会欣赏吧。
在我的记忆中,像《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敢问路在何方》《歌唱祖国》等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歌。听起来总是让人倍受鼓舞和感动,唱起来也朗朗上口,经久不衰。
不论是学生时期,“文革时期”还是青年文艺复兴时期,从来没有听到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想要呕吐的这种声音。
古人是怎么看待音乐的?
“古人是怎么看待音乐的?”
首先,需要确认是哪里的“古人”,别的地方的“古人”咱们不管,只说中国的“古人”。
其次,“古人”“古”到什么时候,清代的也是古人,毕竟太近了,咱们尽可能往远古上古说。
这就好说了。
中国的古人,很古的时候,就喜欢音乐;而且,不论从乐器上说还是从音乐理论说,都很有成就。
(贾湖遗址骨笛)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十六支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距今约8000年,用鹤腿骨钻孔制成,每支上不计吹孔有七孔,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古人,很可能可以吹出现在“简谱”所包含的“七声”。
2019年,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了23件口簧,距今4000年,可以证明,口簧是从中国北方前后跨度2500年向欧亚草原广泛传播的。
(石峁遗址口簧)
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河150号墓,出土了若干件陶埙,距今3300年,五孔,可以吹出“七声”音阶。陶埙,可以上溯至距今67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那里出土了“一孔”陶埙。后在其他遗址中,发现过“二孔”“三孔”陶埙,至商代晚期,已发展成“五孔”。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牛首纹青铜镈(bo),距今约3200年,古代的镈,是在音乐演奏中定音和击打节奏的乐器。
(商代青铜钟镈)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5件双音青铜编钟,距今约2500年,敲击每座钟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三度差别不同音高的两个音。墓中还出土了三十二块编磬;彩绘竹排箫;漆瑟;青铜座皮建鼓,以及定音用的“均钟”。此墓出土的乐器,俨然就是一个大型乐队。仅编钟,就已经可以演奏西方十二声乐律的乐曲。
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古中国的乐器发展,远远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包括西方赖以骄傲的古希腊。
(新石器时代陶埙)
不仅乐器如此,中国古人的音乐理论亦曾相当先进。
首先是“五音”。
最晚在西周,古人已经确定了“宫商角徵羽”的五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
其次是“六律”。
“律”,最早是定音的竹管,后改为铜制。古人还以钟弦定音,因此有“管律”、“钟律”和“弦律”之说。
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即为“十二律”。
“十二律”中,奇数六律为“阳律”;偶数六律为“阴律”。
“六律”,是就“阳律”而言,实际上包括了六“阴律”。
(曾侯乙墓建鼓青铜底座)
再次是“七声”。
古人,除了确定“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外,还确定了“变宫”和“变徵”两个音,即“简谱”中的“7和#4”,这就是“七声”。
另外,古籍还说到“八音”。
所谓“八音”,是指有上古的八类乐器发出的声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曰,金指钟镈;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鼗(tao);丝指琴瑟;木指柷(zhu)敔(yu);匏指笙;竹指管萧。
(曾侯乙墓编磬)
最后是“旋宫转调”。
“乐调”可否变化,大概是考察音乐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人在2500年之前,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前面说到的“六律”包含的“十二律”,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律音,都可以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宫”。
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五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就是说,“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理论上即可得八十四调。
后来,这“八十四调”,被称为“十二宫七十二调”,亦称“八十四宫”。但实际上,隋唐用“二十八宫调”或曰“七宫二十一调”;南宋词曲音乐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明清南曲只用“五宫八调”,真正常用的“五宫四调”,亦称“九宫”。
(曾侯乙墓漆瑟)
古人怎么看待音乐呢?
首先要说孔子。
孔子,是上古时期一个对音乐极有研究的人。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一个人的文化和修养,要从学《诗》开始,学了“礼”就可以自立了,真正完善则要学习音乐。
孔子主要热爱“古典音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据说是三代以前的“古典音乐”,孔子在齐国听了之后,三个月吃肉都没味道。他说:想不到这个音乐美妙迷人能够到这种程度。
孔子不喜欢甚至厌恶“流行音乐”。
他的学生颜渊问他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要用夏代的历法,坐殷代的车子,戴周朝的帽子,乐舞要用《韶》和《舞》。禁绝郑地的音乐,疏远奸佞的小人。郑地的音乐 *** ,奸佞的小人危险。(《论语.卫灵公》)
孔子讲学,主要教学生四门课——《诗》、《书》、礼、乐。
更具体的就不赘述了。本人在头条写过一篇专门讲孔子热爱音乐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出来看看。
再一个要说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里,列有“八书”。在《礼书第一》之后,是《乐书第二》。
《乐书》,是中国古代最早全面阐述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
司马迁把音乐的产生,归结为政治安定和道德修养的需要。
他说:凡是作乐的目的,就是要节制人们的欢乐。……所以要博采各地风俗,与声律相协调,以补救彼此的缺陷,移易风化,辅助政教的推行。
(曾侯乙墓竹排箫花纹)
他对音乐的本质作了概括。
他说: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将不同的“音”加以编排组合进行演奏,就叫做“音乐”了。“乐”由“音”组合而成,而其根本是因人心有感于物而造成的变动。被物所惑而产生哀痛的心情时,其声由高而低、由强而弱而且急促;当快乐的情绪被外物激发时,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和缓;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清散;当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当崇敬的情绪被激发时,就会发出刚直而有棱角的声音;当心生爱意时,就会发出动听而柔和的声音。
他还说,“乐”,是和伦理相同的;沟通感情,是“乐”的特性。伟大的音乐与天地同样能和谐万物。“礼乐之事”,要与时代相符,命名的礼乐要与社会功能相符。
等等。司马迁讲了很多。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
(曾侯乙墓建鼓复原)
当然,他深受老师董仲舒的影响,把“礼”“乐”都上升到儒家经典的高度来论述。
所以。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里,就把《礼书》和《乐书》,何为《礼乐志》了。
但是,如果问到先秦至汉的古人如何看待音乐,就一定要很好阅读司马迁的《史记.乐书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