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张盼
通讯员 毛新民
湖北省通城县境内有座秀美的山,名叫药姑山,属幕阜山区名山之一,最高海拔1260余米。药姑山曾长期与世隔绝,近年神奇的面纱被渐渐揭开,2001年9月被中国(广西)瑶学学会认定为中国瑶族的发源地。以垒石文化为特色的古瑶遗迹在药姑山上随处可见,北坡山下的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被誉为“中华古瑶第一村”。如今,一个以重构“千家峒”、再现桃花源为主题的瑶胞文化旅游区正在这里打造。
通城药姑山下这库水,秀丽而清澈,是山下数万人长期饮用水源地
建在山脚下和半山腰的吊脚楼
航拍通城县大坪乡古瑶村
11月6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药姑山,一探魅力独具的垒石奇景和瑶乡风情。
走进通城药姑山,感受扑面而来的古瑶风情
药姑山又名龙窖山,相传明朝时有李氏三姐妹逃难来此,结庐修炼,采药行医济世,普渡众生。一方人为之倾倒,这座山于是更名“药姑山”。
11月6日是周末,许多游客来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打卡。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年广场,场中央是一块露天舞台,舞台上以铜鼓牛角为背景,四周花坛绿草相衬,似在召唤远去的瑶胞回家团聚,击鼓而歌。许多游客在铜鼓牛角前拍照,把瑶乡的风情一点一点贮存进记忆里。
通城县古瑶文化学会秘书长黎权龙说,铜鼓又叫铓锣,卷边,中央有一拳头大小的凸点,是瑶民 *** 、战争、大型节日祭祀、庆典的响器,“铜鼓一响,全部到场”,铜鼓常与牛角号配合使用。牛角号是峒长联络龙窖山9洞主的信号,号音有十几种,分别传达敌情、呼唤、平安等。
广场东侧有处青砖黛瓦的民居,是古瑶文化陈列馆。迈进陈列馆,可见瑶乡发源、盘祖传说、瑶民变迁、盘王塑像等,1700余件珍贵藏品是对先祖顽强奋斗史的详细描述。
中央广场,可容数千人聚会
沿广场前行是三千米古瑶栈道,高挂悬崖峭壁,登上栈道拾级而上,两边绿树葱郁,植被茂盛。
瑶乡药谷是药姑山之南的一条峡谷,有百草园、当归桥、东璧听溪、鹰嘴岩驿站、牵手桥、古瑶梯地、观景台等景点。一路前行,看到的是站台、溪水、清流、卵石与溪流两侧的栈道,栈道有近二米宽,每一段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山间水渠,是一部瑶族先民用石头书写的史书
登上药姑山顶,两省四县风光尽收眼底,微风吹来,树影婆娑,如向远方的人们频频招手;漫步谷底,潺潺流水如琴弦低奏,仿佛意在唤起古瑶乡人的千年梦。
古瑶先祖家安通城获认证,“千家峒”就在药姑山
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瑶族发源何处,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随着调研的深入和文物发掘成果的增多,学术界逐步达成共识,确认通城药姑山为瑶族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古瑶先祖就将家安在这里。
通城县瑶乡药谷,药姑山景区的一部分
11月6日,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瑶族学者李庆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001年9月,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在湖南临湘召开瑶族研究专题研讨会,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奉恒高、湖南民委民研所李本高、中国(广西)瑶学学会会长张有隽等通过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确认药姑山为瑶族历史上最早的千家峒,并颁发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
李庆福解释,瑶族一直以文化的独特和神秘著称。瑶族文化在一次次的迁徙中得到融合、滋养和沉淀,都把“千家峒”当成精神家园。
“峒”为类似洞形的山间小块平地。古代瑶族几十户或上百户为一峒,设峒长一名。每位瑶胞都坚信,祖先居住在一处人间仙境“千家峒”,那里自由自在、与世无争、丰衣足食。“千家峒”是全球400多万瑶胞心中的圣地,类似于汉族的桃花源。
瑶族历代相传的长篇叙事歌谣《盘王大歌》和《千家峒源流记》歌词中,对“千家峒”这一理想家园这样描绘:“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峒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
由于瑶族早期没有文字记载,加上不断迁徙,“千家峒”的地理位置一度迷失。
近年来,经通城、崇阳、赤壁、临湘两省四县市 *** 部门、专家学者、民间人士多方合力,发掘到大量以垒石为主流的古瑶文化遗存,搜寻到一大批古瑶文物,尤其是内冲村一带。
李庆福教授还参加了2014年10月16日在通城内冲瑶族文化古迹挖掘座谈会,会上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定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为中华古瑶文化第一村。
李庆福说,通城境内药姑山是南向阳坡,根据粮食作物喜阳不喜阴的生长方式,瑶族的主要生产领域应在通城一边。从发现的古神台(案)来看,疑为瑶族祭神物,因神台(案)脚基上部有狗头,瑶族是以狗为图腾的。祭祀场所在附近,说明瑶族总部也极有可能在通城。
瑶族是以狗为图腾的民族。狗头的发现,说明千家峒就在通城
考察组还在山上发现多处原始山寨,寨前两山相夹,形成关隘,当地百姓俗称“夜合山”,意为每夜两山关合,白天开启。过了关隘即为较开阔的山峒,在山峒的水港两边垒石建成山寨。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鲁家山寨、漆坡山寨、古塘山寨、畲家山寨等。
在海拔千米左右的畲家山,竹铺沟、胡巴坑、老屋湾、胡家屋场等地的山顶、山腰、山坡、山沟里还相继发现一排排的石头房屋遗址。畲家山乌鸦尖最为典型,乌鸦尖共有石屋10多间。
药姑山每座山寨都建有古井。最具有特色的是鲁家山寨古井、竹铺沟古井、古塘山寨古井。
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瑶祖从长江下游地区溯江而上,迁徙到江西、湖北、湖南一带。秦至南北朝时期,称“溪人”,隋唐时期称为“莫徭”,宋、元后,方有“徭族”之称。
因战争和朝廷追缴赋税,瑶民不断南迁,至明初,最后一批瑶民满怀无限眷恋,离开生活了2000余年的通城药姑山。他们先到湖南,后入两广。17世纪后,部分瑶民又转入贵州、云南和泰国等地,越战期间有小部分瑶民迁往欧美。
千家峒的认定,让瑶族先民的轨迹渐渐清晰。
垒石奇景记录瑶祖家安通城药姑山的历史
李庆福教授说,这些年来,国内几乎所有的瑶族自治县他都去过。他对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最突出的印象是垒石文化。
瑶族从通城药姑山“千家峒”南迁后,留下了以“垒石文化”为特色的大量瑶文化遗存。高山有石屋,山腰有石村,山冲有石寨,山涧有石桥,还有大量的石墓葬、石神庙、石祭祀台、石井、石雕、石器、垒石梯地、垒石沟渠......
通城县古瑶文化学会秘书长黎权龙说,药姑山是一座浩大的垒石文化展览馆。石头既是古瑶生产、生活及军事工具,也是其文化、信仰的载体,全面融入了古瑶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古瑶文化史,就是一部用石头记录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垒石梯地8000多亩,垒石屋场186个,垒石墓葬36处2.5万余座,垒石沟渠20余公里,垒石小道40公里,垒石神台、神庙276座,碉卡200多座,垒石水井1300多口。其中集中连片的垒石文化遗存有100多处。
黎权龙说,作为一个山地民族,古瑶民就地取材,匠心独运,一条条人工建造的青石沟巷,一径径石块铺成的台道,一垛垛石条垒成的墙壁,严丝合缝,不用任何粘合剂,历千余年还非常平坦,光滑如新,至今缝隙之间小草都难以生长,足见古瑶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非凡智慧和毅力。
通城构建全球4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
如今,通城县正按“重构千家峒、再现桃花源”的立意布局,打造文化体验游和乡村生态休闲游。
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古瑶乡景区大门
黎权龙说,该旅游区明确为文化生态游,以药姑山古瑶垒石文化为主,生态环境为辅,打造成在咸宁地区具有一流品牌效应的文化生态游,实现文化与生态有机融合,满足人们独特的旅游体验。
为此,完善硬件,在大风塝、狗肉坡、石窝、打栗坑等有较大规模和观赏价值的古瑶垒石文化遗址区,建设古瑶垒石公园。依据特色分别设立宗教垒石公园、梯地垒石公园和村落垒石公园等多个主题公园。重修部分石屋,全部按照古瑶风格建造和装饰,可用来开设农家乐,体验古瑶生活。
走进通城药姑山景区,瑶乡风情扑面而来
美化区域环境。以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为主,向景区延伸,广种桃树等水果及花木,营造恬静优美的田园情调,让游客产生恍入桃花源之感。
描绘山水画面。上山领略垒石之硬,下山品味泉水之柔。打造东冲、横岭、花果源水库娱乐功能,开展水上游项目,构建山水相依的风景格局,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
通城药姑山这块沉睡了上千年的古瑶文化宝藏,新时期将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