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王洛宾
在音乐领域,有着“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从小就对音乐满怀兴味。抗战爆发之后,他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奔走在西部,向群众宣传抗日的理念。他每到一地就抓住机会搜集民歌,挽救濒临失传和即将消亡的民间音乐。因着对西部民歌的热爱与痴迷,王洛宾留在了西部的土地上,抒写了一串串动人的旋律。后人常说王洛宾是为歌而生,的确,正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坚守,我们才得以在今天听到这些绚丽多姿又精彩纷呈的西部民歌。
王洛宾在给一位雕塑家的信中,这样描述过自己:“喜戴牛仔帽,眉尖上扬,下唇地包天,脸纹略带倔强,山羊胡子向前撅,苦乐漫不经心。”几十年来,研究、描写王洛宾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刻画了无数个“王洛宾”,他们称他为“西部歌王”“民歌之父”,但我想,这位一生与音乐相伴的音乐家一定只想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传歌者,希望“透过歌曲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911期,内容有删改。
王洛宾 - 在那遥远的地方.mp34:00来自人民艺术家在浊世中追梦
王洛宾出生于1913年12月28日,父亲王德祯曾在一家美国人开办的基督教堂工作,他爱好音乐,喜欢京剧、昆剧,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是王洛宾的音乐启蒙者。年幼的王洛宾沉浸在宛转悠扬的教堂音乐中,徜徉于舒缓优雅的赞美诗中,一个诗意的关于音乐的梦想从此印刻在他幼小纯真的心中。
小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北平通县(现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上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王洛宾加入了学校的唱诗班。在唱诗班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洋的和声,并学会了和声用法。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极高的天赋,他成为唱诗班的佼佼者。
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王洛宾渴慕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于是,正在读中学的他从北平辗转去了哈尔滨。在那里,他结识了诗人塞克,并跟塞克学会了弹吉他。也是在那里,王洛宾第一次尝试为塞克的诗《紫色的云》作曲。
1919年,王洛宾(中)与父亲王德祯(右)、大哥王献庭(左)合影
1930年,王洛宾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当时的音乐教育是参照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设置的,主要以传授西洋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教师大多是西学归来者和外籍人士。人才济济的北京师范大学为王洛宾提供了肥沃的学习土壤,使他的音乐素养迅速提高。王洛宾还选修了世界民谣课程,这门课的教材是日本春秋社出版的《世界民谣》,其中收录了200多首各国民歌和中国台湾民歌,关于中国大陆的民歌信息却很少,因为在当时,中国大陆的民歌主要在民间传唱,并未被整理成完整的曲谱。
1934年,王洛宾的母亲病重,仅差半年毕业的他选择提前参加工作。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王洛宾的母亲也于此时去世。家国骤变,故土支离,梦想破灭,24岁的王洛宾,对世事的变幻无常感到惶恐。
中学时期的王洛宾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王洛宾任教的学校开始推行日式教育,他不愿留在北平为日本人工作,决定离开。当时的王洛宾,并不知自己将跋山涉水,远赴辽远的西北,更不知,在那西北大地上,他遇到了自己梦想中的音乐并为之付出了一生。
将苦难谱成诗,唱成歌
1937年夏天,王洛宾以给母亲上坟的名义,骑着自行车混出了北平城。他骑车到天津,从塘沽口乘坐海轮到青岛,又从青岛坐火车到开封,最后抵达山西临汾市。在那里,他与老友塞克重逢。
1937年10月底,王洛宾与塞克等人一起来到临汾市洪洞县万安镇,加入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王洛宾脱去长衫,穿上了佩戴“八路”臂章的灰色军装,这是他第一次穿上军装。
王洛宾在草原上欣然起舞
一天晚上,塞克写了一首歌词《老乡,上战场》,王洛宾看过后就开始谱曲。他深受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影响,将一个意大利歌剧中的进行曲作了修改,谱成了《老乡,上战场》的曲子。这首歌曲很快传遍华北抗日前线,鼓舞着抗日战士们奋勇杀敌。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拍摄抗日故事影片《扑不灭的火焰》时,将《老乡,上战场》用作了电影主题歌。
在山西的那段时间里,王洛宾又创作了《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血花曲》等大量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被大规模传唱,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王洛宾作品手稿
1938年春天,王洛宾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 *** 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途经宁夏六盘山时,他从车马店老板口中,听到了令他既震惊又欣喜的西部民歌。
西北的民歌有天然的野性魅力,既具音乐性又有叙事性,让王洛宾兴奋不已:中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最美好的歌曲就在自己的国土上!他决心去寻找、记录、整理更多的西部民歌,让西部民歌向世人展示它的美丽与光彩。
西北抗战剧团在半年时间里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王洛宾每到一地就抓住一切机会搜集民歌,这期间,他创作了《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歌曲,也记录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其中不乏许多濒临失传和即将消亡的民间音乐。
左翼人士的影响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引起了 *** 第八战区负责人的恐慌。1938年秋天, *** *** 当局解散了剧团,迫使塞克等人离开了 *** 。因着对西部民歌的热爱与痴迷,王洛宾留在了西北的土地上。
1958 年,王洛宾被评为全军先进工作者
1939年1月,王洛宾一路西行来到青海西宁市,在 *** 中学做了音乐老师。他一有空便热情地投入到采集民歌的工作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青春舞曲》《黄昏里的炊烟》等多首被广泛传唱的歌曲。
1941年,王洛宾在回 *** 探亲时被捕入狱。他第一次来 *** 是与塞克、萧军等 *** 员一起来的,所以被 *** 怀疑是 *** 。他被关在黄河北岸的沙沟秘密监狱,牢房是仓库改造的,每个牢房有12个1.5米长、1.5米宽的带有编号的木笼子,王洛宾被关在了6号笼中。这狭小的笼子囚禁了他三年,因为在笼子中睡觉时始终无法将腿伸直,所以他养成了蜷缩着睡觉的习惯,一生都未改变。
在那段炼狱般的日子里,王洛宾用牙膏皮做笔,用监狱发的“归降书”做纸,写出了《炊烟》《云曲》《囚人之歌》《来,我们排队》《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道上》等歌曲,甚至还写了一首探戈舞曲。即使在不幸之中,他也没有创作一首悲悲切切的歌曲,他的歌轻快美妙,始终在为他人带来快乐。
王洛宾作品手稿
王洛宾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音乐。这位赤诚诗意的歌者,总是怀着极大的善意给身处苦难的人带来快乐,可他自己,明明也满身伤痕、颠沛流离。这位伟大的“游吟诗人”独自默默承受着生活的不幸,把苦难化为歌声,温暖了无数人。
人民音乐家
1944年,王洛宾被营救出狱。1945年,32岁的王洛宾与黄玉兰结婚,婚后育有三子。
1949年9月,西宁解放,36岁的王洛宾加入了中国人民 *** ,并随军进入新疆。12月,王洛宾被任命为新疆军区文艺副科长,并主持编译了《苏联最新歌曲集》。
1957年,王洛宾调任新疆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创作员。他参与创作了多部歌剧和音乐话剧,其中最有名的是《步步跟着毛主席》。
20世纪50年代,王洛宾在南疆军区文工团教演员唱新歌
王洛宾
1975年,62岁的王洛宾重新拿起吉他,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改编了《我愿变成一杯香茶》《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等数十首民歌。
1979年4月,王洛宾前往 *** 为 *** 军区战斗文工团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汇演创作歌剧《带血的项链》。
1980年,王洛宾为乌鲁木齐市文工团创作了歌剧《奴隶的爱情》。此时,王洛宾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不断地被出版发行,他的歌曲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他开始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对于这些称号,这位吟唱一生的诗人并不认同,他说:“我只是西部民歌的传歌者。”
新疆军区阎崇厚副司令员为王洛宾书写“军中骄子,西部歌王”
1986年1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音乐家协会联合为王洛宾举办《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首次向社会全面介绍他的音乐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乐家”这一光荣称号。
晚年的王洛宾依旧为音乐会四处奔走于国内外。1994年6月,王洛宾应邀到美国,先后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地讲学、演出。
晚年的王洛宾
1996年1月,王洛宾因胆囊腺癌晚期住院。在病床上,他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公园市万年青老年合唱团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首歌《歌唱万年青》。
1996年3月14日凌晨零点40分,这位心怀祖国、真挚纯粹的“游吟诗人”离开了他挚爱的亲友,离开了伴他一生的音乐。那一日,风雪漫天,山河皑皑,像极了音乐家诗意而坦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