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0年1月27日(封城5天)晚上8点钟,无数武 *** 相约站在窗前、阳台上,准时亮开嗓子唱国歌。没有人能统计出留在城中的900多万人里,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那次史无前例的大合唱。这座为推翻帝制贡献过“首义”、为抵御外侮贡献过“汉阳造”的英雄之城的人民,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进入了国歌模式。
那夜的武汉,空气中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情感在弥漫。
钟南山看到学生转来的视频,数度哽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声音LOGO。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艰难岁月,是唤起同胞全民抗战的号角。武汉市民相约同唱,是非常时期国歌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同时也打开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模式。
那夜,全国上下、世界各地,许多炎黄子孙逆行在路上,向国歌响起的地方挺进!
说起国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从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曾经产生过8首国歌。除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外,其他国歌早已消失在历史变幻的风云中了,从没有过任何一首国歌,像这首那样凝聚人心。
中国第一首国歌性质的歌曲诞生得有点偶然和儿戏。
1896年,李鸿章作为大清特使出访欧洲列国。每到一处,欢迎仪式上,都发现人家有国歌演奏,自己却没有。李鸿章心里憋屈且尴尬,便擅自决定用一首古曲替代,并把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绝凑了上去,硬生生制造出了一首“代国歌”,每到一地,人家奏乐他也奏乐,人家唱歌他也唱歌,歌词是这样的: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这张老唱片,收录了《李中堂乐》
有人说此歌是根据民间歌曲《茉莉花》改编而成。我听过,没听出有《茉莉花》的味道,应是古曲无疑。至于是什么曲子,已经不得而知了。李鸿章回国后跟慈禧太后说了此事,也就当是出访时的趣事一桩,都没当真。由于此歌是李鸿章临时拼凑而成,又没有名字,后人便戏称为《李中堂乐》,还出了黑胶唱片。有人考证说,还有一首代国歌叫《普天乐》比《李中堂乐》早几年。我查找了一下,发现那是1878年出使英法的外交官曾纪泽所谱,上奏给朝廷想作为国歌,朝廷没批。因此,清朝第一首在正式外交场合发挥过作用的代国歌性质的歌,应是这首《李中堂乐》。
李鸿章访问德国
1906年,大清陆军军部成立,也不知道是光绪帝还是慈禧太后的主意,创作了一首《大清陆军军歌》,也叫《颂龙旗》。当时不像今天这样歌曲泛滥,难得有一首原创歌曲,自然爽歪歪,国家凡有重要活动需要奏国歌时,就演奏它搞搞气氛,时间长了,也就成了没有任何文件确认的国歌。歌词是这样的:“于万斯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山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擎我黄龙帝国旗,唱我帝国歌。”
这歌词,左右上下看,愣是看不出内容和大清陆军有什么关系,倒是颇有点儿国歌风采。歌词还特别说清楚国家的人口数量,有趣。若是将来人口超过了“四百兆民”,岂不是又得改?
1908年溥仪登基照片
一个国家长期没有正式国歌,也不是个事儿。几年之后,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改年号为宣统。他在位三年,最后一年制定了正式的国歌,歌名叫《巩金瓯》,词作者是翻译《天演论》的严复,曲作者是溥仪的族兄、后来的“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爱新觉罗·溥侗。歌词是这样的: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
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
《巩金瓯》曲谱
这歌词今天读来有点晦涩,有文言气,百姓应该听不大懂。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大气。实际上这是一首皇室音乐风格的歌,听起来有点儿皇帝出巡的气派。此歌1911年10月4日定为国歌,可能还没怎么唱过,6天后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一年后,大清没了。因此,这首国歌,像是清朝的绝唱了。
民国是个喜欢换国歌的朝代,也许是因为“大总统”换得频繁的缘故。从1912年到1930年,18年间,换了四首国歌,歌名分别的《中华民国国歌》《中华雄踞天地间》《卿云歌》《叁 *** 意歌》。其中第一首是1912年孙中山定的,很简单的几句:“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歌词把美国和欧洲都写进去了,作为国歌,似于国格有损。也难怪袁世凯称帝后,便废弃了它,把国歌改为《中华雄踞天地间》,歌词更简单,也更有文学味儿:“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歌词本身是不错的,可惜83天后,一切成空。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登基称帝
袁世凯之后,黎元洪、冯国璋两位大总统一闪而过,没来得及弄国歌的事儿。
1918年,徐世昌当了大总统,让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国歌。徐世昌是饱学之士,按理说由他主持国歌的创作,应该会有一首不错的歌曲出现。结果有点出人意料,似乎国中无人能写出好词,徐世昌遂在《尚书》中找出《虞夏传·卿云歌》来做歌词,由当时的北京大学作曲家萧友梅谱了曲:
卿云烂兮,糺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这类歌词,纯属不想让百姓听懂。这歌于1921年7月开始作为国歌,其时,嘉兴南湖有一艘红色的船,正徐徐驶进中国历史。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大总统就职典礼
《卿云歌》来头不小。《尚书·虞夏传》记载:舜禅让给禹时,“卿云聚,俊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通唱)之曰:卿云烂兮,糺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根据这一记载,这歌是舜帝禅位给大禹时亲自唱的。歌中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景象,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我认为用它来做民国国歌,可能欠考虑。但是,这首歌隐含着徐世昌打算隐退的意思,却又是当时的人所不知道的。如最后两句:“菁华已竭,褰裳去兮。”直译出来是这样的:“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因此,我认为徐世昌此时已萌退意,并不打算正经用它来做国歌,而是借这首歌告诉世人,自己将离开。果然,11个月后,徐世昌便辞去了大总统职位。到1930年,此歌被废弃了。
这歌的谱曲者萧友梅也是来头不小。他21岁在东京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1912年民国成立,孙中山对他委以总统府秘书的要职。
有趣的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名,也来自这首歌的“旦复旦兮”,至今,该校校歌里还有“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的句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一点血脉。
(注:1931年苏区还有一首国歌,大家自己百度。)
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华民国国歌,是那首《叁 *** 意歌》(歌词略),1930年之后使用。
《叁 *** 意歌》一开始也是“代国歌”性质,至1943年才正式成为法定国歌。说起这歌来,还有一桩趣事:1936年在德国举办的奥运会上,它被评为“世界最佳国歌”。我说有趣,是因为搞不懂主办国怎么会有这样的评选活动,别的国家不 *** 吗?凭什么你的国歌最佳?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讲话精神整理而成的,词作者是四位元老: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原来是用作黄埔军校校歌,后来演变为党歌,再后来,就成了国歌。把主张写进国歌,是一件特别的事。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国歌,大家都会唱了,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因日本的侵略而诞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词悲壮,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比前面提到的那些国歌都要出色。这首歌在“开国大典”前三天才由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定下来,当时是这么说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一“代”,就代过了很多年,以至于人们都差不多把“代”字忘掉了。到1978年,才确定了它的法定国歌地位,但是歌词却重新创作了。1979年还专门为此出了一张邮票,如今最新市场价格是80元一枚,我还留有两枚。
被重新创作的歌词,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请看邮票:
改了歌词的国歌版本
到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把歌词改了回去,恢复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原词。这个过程就不多说了。
正版国歌
今天,中国全境疫情全部得到了控制。在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多月前武汉的的那个夜晚,想起了近代国歌那些事,也算是一种回顾吧。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有一面旗帜和一种声音,能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这是令人欣慰的。
(备注:2012年10月20日,我写了《中国八首国歌评述》,首发于“天涯杂谈”。那文章匆匆而就,有谬误,也偏简单。8年多时间过去,武 *** 夜唱,让我想起了那篇文章。今天翻出来看看,觉得还有些意思,遂重新考证、矫正并添加了一些内容。)
————
附:
武汉歌(歌词)
墨心人
文化的武昌商化的汉口
工业的汉阳历史悠长
长江大桥自北向南
黄鹤楼下龟蛇呈祥
武昌枪响震九州
汉阳树下好乘凉
晴川阁上风景异
京汉铁路九省通畅
鹦鹉洲头兰香暖
楚辞风骨千古吟唱
惟楚有才百代兴旺
传承精神,自强学堂
汉阳造,抵外侮
诚既勇兮士争先
老通城,热干面
热气腾腾百姓三餐
武昌汉口汉阳
汉水静静流淌
浩荡九派聚大江
三千里,涛声响
长江奔腾万里
万里子民恒昌
盘龙城邑宗生族攒
唱我大武汉
(此歌词无偿献给渡尽劫波的武汉,提振精神,面向未来。有缘的音乐人尽管拿去谱曲传唱。)
【作者简介】墨心人:2013、2015年度“天涯杂谈十大牛人”之一,著有长篇小说《本城公案》等。最新长篇小说《他的忧伤你无法抵达》已出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