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山东必须深度融入,强化青岛,烟台(烟台创新发展基地),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山东必须深度融入,强化青岛,烟台(烟台创新发展基地)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山东必须深度融入,强化青岛,烟台(烟台创新发展基地)

★治理创新,搭建四梁八柱

★科技创新,拼下厚实家底

★产业创新,抢占时代风口

★赛道创新,城市只此青绿

★社会创新,心系民忧民盼

文无创新,乏人问津。人无创新,少了精气神。城市没有了创新,散了成长魂。  创新力,成为虎年开春以来烟台最热词。  刚刚结束的烟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了“昂首阔步奋进新时代,踔厉奋发塑造新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的动员令。而在烟台两会上, *** 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烟台要持续增强城市生长力,勇当“率先走在前”的时代先锋。城市生长力,包括综合实力、创新能力、产业活力、蓝色动力、生态张力、城市魅力、社会合力七个方面。其中,创新力是核心动能,也是其他力量之源,创新思维贯穿城市生长的全方位、全过程。  围绕落实省委省 *** “十大创新”部署要求,烟台市提出,以科技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引育创新为重点,以营商环境创新为关键,以数字变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生态创新为基础,以要素保障创新为支撑,以民生改善创新为根本,以风险防控创新为前提,以文化宣传创新为载体,以推进落实创新为保障,加快推进全面创新、综合创新、集成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当十大“发展创新力”邂逅七种“城市生长力”,烟台开启一段腋生两翼的重塑重振之旅……

治理创新,搭建四梁八柱

2021年是烟台第十三届市委、第十七届人民 *** 的收官之年。烟台城市之治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首先就展现出一种创新的精神和锐气。

烟台市委提出,构建“1+233”工作体系:突出加强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1+233”工作体系,犹如“一二三”的发令枪,犹如一二一齐步走的节奏号,确定了今后烟台发展的整体架构和实施路线,整合了资源,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  2021年,烟台GDP达到8712亿元,人均突破1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9元;上市企业55家,境内总市值居全省首位……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在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之下取得的,是在矿山安全整治、疫情反复侵扰、八月突然袭击之下取得的。

科技创新,拼下厚实家底

  烟台至今保持着全国地级市的一项纪录:曾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6日,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亮相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他说:“过去十几年时间,(荣昌生物)花了几十亿来研发创新药,而且去年3月份之前,我们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就这么硬扛过来了……”创建于2008年的荣昌生物制药,十数年磨一剑,守得云开见月明。去年上市两款国家一类新药,“泰它西普”是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双靶生物制剂,“维迪西妥单抗作”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ADC药物,以26亿美元创中国新药海外授权纪录。  今年冬奥会上,中国首 *** 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雪蜡车为保障奥运健儿优异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台雪蜡车,娘家就是烟台。设计组长单位是坐落在烟台高新区的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国产雪蜡车当之无愧的“智慧担当”。  去年夏天,云南十几只大象北上“旅游”的故事引发世人关注,烟台黑科技在保护人象安全过程中大显身手。来自烟台开发区的艾睿光电生产的红外探测器,能在黑夜里透视观测大象的行踪轨迹,为全程保护大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创新产品,这样的突破故事,在烟台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飞天、下海、钻地、高铁、新药……每一项前沿技术领域,每一桩科技新成就,常常会看到烟台企业、烟台企业家的身影。神舟十三号、海上发射火箭、C919大飞机、核电、风电、锂电池技术、石油开采、海洋牧场……“大国重器”频现“烟台元素”。  航天集团513所研发的关键零部件,在国家历次重大飞天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蓝鲸2号”,下南海钻采可燃冰;杰瑞“ *** ”,将中国页岩气开发带入涡轮压裂时代,南山铝合金航空材料,配套中国C919大飞机;东方航天港,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应用发射;海阳核能发电和零碳供暖,助力烟台抢占“双碳”探索高地……凸显海陆空领域高尖精技术的国之利器,体现了烟台的科技研发和要素保障创新实力。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烟台在全省率先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推动济青烟半岛科技创新带、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等9大项目列入省“十四五”规划。  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方面: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边建设,边招引,边科研,边转化”,与改造工程同步,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已经落地,部分专家团队和研发工作前期已在烟台开展工作;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首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并在全省率先揭牌。  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目前烟台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68家;省级独角兽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2家、重点“小巨人”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6家、隐形冠军48家、瞪羚企业139家,均居全省前列。  位于烟台开发区的睿创微纳,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省内首家科创版上市企业;位于烟台高新区的汉鑫科技,去年成为北京证交所首批新上市企业;2021年山东科技领军企业榜单中,烟台的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集团包揽前三。

产业创新,抢占时代风口

产业生态创新,是烟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烟台打法张弛有度、清晰有力:

9+N聚合制造业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细化为16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市领导分头挂帅;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升级,助力实体经济。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到2026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烟台各大主导产业捷报频传:  市长亲自挂帅担任链长的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率先打样,荣昌两个一类生物新药和绿叶两个其他类新药获批上市,分获市 *** 兑现创新奖金6000万和3000万元;绿叶制药取得全省首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  成功实施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商业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具备海上发射能力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正在营运的海上发射系统,获省科技厅7000万支持,是省厅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历年支持力度最大的单体项目,已进行两次成功发射。  山东单体最大项目裕龙岛石化加快建设;万华化学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建成世界上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聚氨酯原料ADI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在人才引育创新方面,烟台加强人才引进以及自主培养,去年10月,出台《“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实施办法(试行)》,对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或1.5亿元直接股权投资。综合资助包括安居补贴、项目资助、引才奖补、融资奖补、学术活动奖补、产业化奖补等。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创业保障等一项项“真心实意”的服务举措,精准解决人才来烟后的“房子”“孩子”“圈子”等问题。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全面起势的烟台,不拘一格降人才。截至目前,烟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800多人,国家级重点工程人才、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位。自主培育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占全省的1/4;“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烟人数实现倍增;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常年在烟工作的外籍人才达到2800多人;齐鲁大工匠数量全省第一……  3月27日,烟台大学将举办2022博士论坛,与这座城市一起向海内外俊杰发出邀约——来烟台发展,正逢其时!数字变革创新领域,烟台抢得先机。去年7月,烟台市出台《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发展示范区。10月,举办2021中国数字赋能经济大会暨第十届CIO烟台峰会。“十四五”期间,烟台将构建千亿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赛道创新,城市只此青绿

区域竞争中,路径创新、赛道创新、格局创新,显得愈加重要。  如今,“烟台号”列车正加速驶入两条新赛道:海洋经济和双碳发展。今年春晚,把古画演绎成舞蹈的节目《只此青绿》大热。烟台向海图强、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亦然,只此青绿;烟台的城市底色亦然,只此青绿!道不尽蓝色烟台好风光。由远及近,烟台看海:  ——大海深处,国之重器各式海上平台,为海洋强国崛起提供海工装备保障;  ——广袤海区,历经多年增殖放流,放鱼养水,鱼虾泼泼,重现盛景;海洋牧场几百平方米的超大网箱里,烟台人爱吃的“黑鱼”“加吉鱼”“鲈鱼”等海宝宝们,住上了“大别墅”,仿野生环境,畅游其间。  ——浅滩近海,海岸线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保育与合理开发齐头并进;正宗的北欧三文鱼从鱼卵到成鱼来安家了,直供市民餐桌,越来越多野生品种实现人工养殖……  ——原种场、实验室,坚决打赢海洋水产种业翻身仗,烟台地理标志产品刺参、本土特产黄尾蝶等诸多新苗种培育实现重大突破……  2021年,烟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

双碳发展,绿色转型,烟台争先。  烟台敏锐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不止于节能环保,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是约束、挑战、压力,又是巨大的机遇——新能源、碳交易、碳汇工程等等,无不是千亿万亿级市场。  烟台是制造业大市,必须摆脱传统能源依赖,开发“核风光氢”等新能源;人民期待更好的生态环境,也呼唤更多绿色。同时,烟台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海域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碳固定潜力巨大。  在国情市情、发展要求和人民期待中,烟台率先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打造全国清洁能源桥头堡,争创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  烟台创造了清洁能源四个“第一”:形成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规模体量,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阳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去年成立了碳中和发展集团,成功举办了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2月底,《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经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这是继黄渤海新区规划、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之后,烟台市又一重要区域发展规划被列入省级战略。这也是长岛综试区成立三年之后的又一部五年发展规划,对于“只此青绿”的烟台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满目青山绿水,风景这边独好。

社会创新,心系民忧民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十大创新”中,营商环境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等广泛涉及到社会民生事业。  去年以来,烟台实施非煤矿山“三个一批”整治,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廉政建设、扫黑除恶“四位一体”治理做法在全省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善待企业,厚爱企业家。推出“烟必行”政务服务品牌,优化升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打造名副其实的城市“总客服”。  烟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保持70%以上。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省市重点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10万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全省领先,社会保障标准连年提高,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在第32届奥运会、第14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奖牌数全省第一。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次捧得“长安杯”,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广大群众带着满满的幸福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21年7月,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会议出台《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确立了“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推进芝罘区“一核突破”,抓好滨海黄金旅游带、夹河生态景观带“两带提升”,强化快速路环线、步道环线、地铁环线“三环支撑”,深化空港、海港、陆港“三港协同”,实施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五城驱动”。  半年多来,“12335”建设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高标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滨海黄金旅游带、夹河生态景观带等重点规划,“五个新城”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芝罘湾广场建成投用,朝阳、所城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获批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完成137个老旧小区改造,治理违建1240多万平方米。开展全国新城建试点,落户“中字头”建筑企业区域总部10家,中心城区实现5G基站连续覆盖。城市快速路系统开工建设,机场路与红旗路、塔山南路与观海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新改扩建道路31条,实施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100公里,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建绿道90公里。在今天的烟台,创新不仅局限于产业经济、科技研发领域,更覆盖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影响到每个团体每个人。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贡献创新活力,汇聚成蓬勃向上的城市生长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烟台锐意探索,勇毅前行。

更多山东必须深度融入,强化青岛,烟台(烟台创新发展基地)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