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许我向你看,向你看,多看一眼……”《许我向你看》是“金嗓子”周璇的歌,1986年,赖声川在创作话剧《暗恋桃花源》时把它放进了剧本里。正如歌词里唱的那样,“我苦守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今天才回到我的面前”,来纪念故事主人公云之凡和江滨柳隔着海岸的相恋。曾作为主演的林青霞亦有翻唱,被收入滚石唱片。35年来,这首歌曲已经成为《暗恋桃花源》的“专属色”。
“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首曲子,”看着话剧听到自己熟悉的歌,上海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王维倩心底像被点燃了,十多年来,她一直在“跨界”整理、翻唱上海老歌。今年,她的第七、第八张“上海往事”专辑即将面世,“海上金曲有大概8000首,它们的前世今身都很美,我想要唱给大家听。”
戏剧和音乐都是制造美和感动的事物。在音乐戏剧《庞氏骗局》新闻发布会上,担任主持人的戴军和嘉宾王维倩遇上了,两个上海人决定为上海老歌做些事。今年1月,王维倩与戴军在上剧场举办了《流金岁月》演唱会,非常轰动。在即将到来的10月22日至24日,演唱会再度回归,带领观众们重回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海上金曲时代”,一起揭开海派文化的独特密码。
在一个有着清风吹过的午后,王维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流行音乐要发展,抓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世界音乐的眼光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严华作曲、范烟桥作词的《花好月圆》是王维倩最喜欢的一首歌。耳熟能详的它,经常作为影视剧配乐出现,哪怕是“配角”,总是能不经意间就成为划过观众心头的“点睛一笔”。“长短句,半文言,源于昆曲的形式,富有中国的美感,”王维倩介绍道,当年,海上金曲的创作者、歌唱家,大多是执迷于传统文化的人,国学功底非常扎实。
“但很奇异的是,很多上海老歌都是五声调式的,能跟爵士乐完美融合。”当时,国际乐坛最风靡的就是爵士乐,上海金曲紧跟发展节拍,融合中西所长。很多怀旧金曲,都是中国文化和爵士元素的碰撞,既古典又时尚,“年轻人只要听到就没有不喜欢的,”她不禁感慨,留下的都是“教科书”,“原来80多年前,我们的‘中国风’已经很高级了,已经创造了一座高峰。”
很多人好奇,美声专业的王维倩为何要跨界通俗唱法。“本来我是演歌剧的,转身唱了流行,就像过了两辈子,对我来是赚了。”在她中学时代,两岸三地流行音乐之风,深深吹进了她的心头。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后,又因为美声成绩太过优异,最终选择了歌剧事业。2007年,电台主持人淳子和作曲家陈钢等人共同策划了一本讲述上海老歌往事的《玻璃电台》,希望在书后附一张原声大碟。陈钢希望,唱他父亲(陈歌辛)的作品要唱的有艺术性,不要浮夸做作,不要油腻。他找了很多人,结果都不太满意。经同学引荐,王维倩站到了陈钢面前,就给他唱了半首《夜来香》,陈钢就定下了自己。
“上海老歌能不能继续做下去?我觉得很有价值。”从2008年起,她开始收集和整理海上金曲,并以跨界歌手身份大胆尝试流行歌曲演唱。随着“中国骄傲——上海老歌”系列唱片,《情歌天外来》《摩登上海》《上海往事》系列的推出,成为发烧音乐领域的佼佼者。2009年,《情歌天外来》被评选为当年的“金唱片”,创下了八万多张发行量的佳绩。在她看来,今天的流行音乐要展现水准,抓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世界音乐的眼光。
拿着鹅毛扇扭两下,不是上海老歌,永远得不到年轻人的心
“美声”和“流行”都已经是王维倩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离。美声是基础,让她习惯了把歌曲当成一件件艺术品来完成,“唱歌不仅仅是表现音符和旋律,更要了解作曲、作词和创作背后的故事,才能获得写作者的力量,演绎出真正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上海老歌怎么唱?“拿着鹅毛扇上去扭两下,不是上海老歌的情怀,得不到年轻人的心,”王维倩拒绝用“ *** 风格”包装自己的舞台,摒弃一切浮夸的舞美与打光,“这些留下来的海上金曲,和世界音乐发展的潮流都是同步的。它们绝对不浮华、不低俗、不谄媚。”
《恨不相逢未嫁时》《何必旁人来说媒》《流金岁月》《凤凰于飞》《苏州河边》……这些诞生在上海流行音乐“巅峰时期”的歌曲,词句优美、旋律悠扬并传唱至今,带着浓郁的上海韵味,甚至跨越地域,唤起异乡游子们内心的情愫,成为华语乐坛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着她充满故事感的歌喉,王维倩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相继举办海上金曲个唱音乐会《花样年华》《岁月留芳》《海上留声》《上海制造》等,香颂音乐会《玫瑰人生》《流金岁月》等。“我带着海上金曲走了很多地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人都对上海特别好奇。”
“文化的吸引力,是让人难以抗拒的,”这些年来,王维倩对上海老歌做了更深的功课,她发现,无论是对柴米油盐还是风花雪月,上海老歌里的人、事、物、情都充满了细节,不乏趣味、机智,亦不乏深沉与壮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不知去往何方,但人们依然热爱着生活,用音乐歌颂着生活与爱情,词曲和演唱多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表达,而非“华丽的装饰”。
白光演唱的《桃李争春》,歌词里唱到,“只要我爱你,不管你爱我不爱……”难以想象这是1930年代的女性,那么勇敢、自信、活泼。《假正经》“你想看你要看,你就仔细的看看清,不要那么样的装着,不要那么样的装着,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很幽默地调侃了男性想看不敢看,想爱不敢爱的心理。
“上海城市的精神品质造就了上海金曲的文化,直到今天,上海人都是‘细节控’。他们懂情调,会生活,能用生命中的小圆满,抵抗不如意,驱散惶恐与波折,”王维倩觉得,上海老歌代表着一种特别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正能量的。她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开了一档节目“海上明珠·漫谈上海老歌”,收听量过百万。
整理上海老歌,很多发现颠覆他们的想象
幸运的是,致力于传播海上金曲文化的王维倩,成功找到了合作伙伴——主持人、歌手戴军。出生在上海多伦路的戴军,从小生活眼见的是石库门的老房子,巷弄的青石砖,接触的是上海的老克勒,听的是上海的老歌曲。“你说巧不巧,我们家里的唱片都是流行、爵士对半分的。”王维倩说。
2019年,脱口秀演唱会《流金岁月》是两人对海派文化的一次全新探索。整理上海老歌,很多发现颠覆他们的想象。“我一直以为,《采槟榔》是台湾民歌,但其实是从湖南民间小调采风而来的填词,《采红菱》也是陈歌辛在安徽采风创作的。”
还有很多海上金曲,如李叔同的《送别》都来自“学堂乐歌”。20世纪初期,一批有识之士运用西洋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各地新式学校中就有了唱歌课或称乐歌课。“学堂乐歌的诞生,对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重要极了,可以说,它是海上金曲的‘前奏曲’,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雏型。”王维倩说。
上月,戴军推出新唱片《如果霞飞会唱歌》,“很多歌曲诞生在霞飞路,它是海派金曲的摇篮。”演唱会曲目单上,戴军最喜欢的是《渔光曲》。“这首歌曲来自1934年拍摄同名电影,代表中国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在黄浦剧场连映80多天,创下票房奇迹。”
在上海老弄堂出生的戴军对多伦路别有感触,“那里有很多文化气息,有鲁迅先生走过的书店、咿咿呀呀的老歌,巷子里林林总总的衣服、架子,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周璇《陋巷之春》,写的就是上海生活。”
演唱会上,王维倩将以法语、西班牙语、日语、英语、中文等多达五种语言和多种方言,对部分经典名曲的创作源头进行追溯及韵味还原。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本身是南美洲歌曲,这次我会用西班牙语和中文结合演唱。《玫瑰玫瑰我爱你》走向了世界,拿了大奖,我们会把它和法国女歌手伊迪斯·皮亚芙的《玫瑰人生》做有趣的嫁接。”戴军也将在致敬经典的同时,结合脱口秀的形式,把华语歌坛的奇闻轶事和经典金曲的前世今生,通过《流金岁月》娓娓道来。
照片由上剧场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郭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