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温沟,一幅豫西风情的水墨画,这水墨,是一代代温沟人描绘在河洛大地这张宣纸上,经千百年岁月流转,被打磨得浓淡相宜,越发生动。
温沟村位于伊川县吕店镇,因村子四周都是深沟而得名。疫情结束,游温沟时,可依照寨门—义学井—温沟村地下党活动旧址—温氏民居的顺序游览。
01一寨一井,皆有历史
从东南角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上书“拱卫嵩岳”的石牌坊,牌坊后是一段寨墙,沿寨墙拾级而下,是一座寨门。寨门中简介显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温沟举全村之力,历时3年修建了东、南、西、北和西北五座砖石结构的寨门,并夯筑了各门之间长达800米的寨墙,又建起了8座起阻隔作用的大门,常年有专人看守。
抗战时期,温沟村先后经历两次战斗,坚固的寨门为温沟人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温沟人民能够顺利击退来犯之敌。
穿过寨门是一片树林,阳光倾泻下来,投下斑驳的影子,偶尔有鸟雀飞过,树林便生动起来……自然之美,不张扬不喧哗,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不出声,就十分美好。
林中有一井,名义学井。温沟义学全称为温沟武林义塾,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一所文武兼修、为贫民子弟提供免费教育的学校。义学井位于义学东,因义学而得名,井水冬温夏凉,甘甜清澈,滋养了一代代的温沟人。抗战时期,义学井保障了半个温沟村的吃水,而且是来往温沟村的地下党、民兵等同志的重要水源。
02一处旧址,见证荣光
如果乡村有底色的话,那么,温沟的底色一定是红色的,温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在温沟村南,小树林尽头有一处窑洞,窑洞有正室一间、耳房两间,砖砌的墙壁平整坚固,这里就是温沟村地下党活动旧址。
1936年,温沟村成立了党小组,1938年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带领群众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4年5月3日,盘踞在附近的一支日伪军到温沟扫荡,党支部立即组织群众转移。民兵和尚未及时转移的群众将寨门堵死,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敌人久攻不下,狼狈离去。1944 年6月6日,日伪军100余人到温沟报复。党支部一面安排群众隐蔽,一面组织民兵分为三路,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仓皇逃离。
去年,占地面积980 平方米、建筑面积260 平方米的伊川革命老区温沟纪念馆正式开馆,以翔实的文字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彩的影视资料,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事迹。在烈士英名录上,记载着当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姓名。
可以说,温沟村地下党活动旧址,见证了温沟人用鲜 *** 写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03四座民居,古色古香
村中的温氏民居,现存4座古宅,为“四合院”式建筑,共有房舍一二十间,为明清时期豫西建筑风格,布局井然有序。以前,这些宅院接连在一起,如今,这里已经被分割为几处,仍有村民在此居住。
温氏民居为砖木结构,有临街房、中房、东西厢房、上房等,宅院门楼临街向阳,临街房的一边是门,门两边有刻着莲花、梅花、石榴、兰花、葡萄等的石壁画,还有对称的石狮、石鼓等。
上房匾额书有“凝瑞”二字,屋门两侧用青石雕刻一副对联:“半耕半读恒佩先人懿训,克勤克俭恪遵古圣良规”,屋顶上有各种形象生动的屋脊兽,活灵活现。
据主人介绍,温氏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彼时,温家在嵩县、汝州等地经营生意,家境达到鼎盛时期,于是,就在望嵩书院旧址上建立规模较大的宅院。后来,温氏民居又经过多次重修,在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就进行3次重修。2008年,温氏民居被河南省人民 ***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温氏民居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岁月斑斓的白墙上留下的是年迈的裂痕,一砖一瓦都蕴藏着古香古色的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到从前。(来源:文旅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