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 *** 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泰安,建设成了一个富裕文明、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文化旅游名城,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濒临崩溃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建国前,由于反动腐朽的政治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绵内战的破坏,泰安整个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解放后的前三年,为迅速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从1950年开始,全面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经济重建,国民经济开始起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利用“山城一体”和相对均衡的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泰安生产总值只有14.4亿元,2018年达3651.5亿元,是1978年的254倍。人均创造财富不断累积,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27元跃至2018年的64714元。财政实力节节攀升,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跨过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18年达219.5亿元,而197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不过1亿元。70年艰苦创业,泰安人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泰安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建国前,泰安区域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非常薄弱。解放后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一五计划时期,顺利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各个领域开始占有主导地位,农业在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得到持续发展,工业门类也逐步增多。虽然之后工农业生产出现大起大落,但总体趋势是向好向上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泰安国民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实现协同健康发展。全市经济增长由一二产业带动逐步转向二三产业拉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1978年的37.2:41.1:21.6(“二、一、三”模式),调整为2018年的7.8:44.2:48( “三、二、一”模式),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服务业比重较1978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经济逐步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加快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形成了以纺织、化工和食品等传统工业与输变电装备、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和特色装备等优势行业交织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增长,金融保险、房地产、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带动服务业供给繁荣活跃。2018年,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到48.9%,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我们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旅游总人数7589.4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847.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00倍和5300余倍,旅游消费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达23.2%,居全省第一位,旅游支撑作用凸显,而1978年这一比重仅为1%,可见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之快。
从积贫积弱到需求强劲,发展动能活力显著增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泰安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消费市场,推进对外开放,有效需求大幅提升。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593.8亿元,比1978年增长380余倍。以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为主的享受型消费加速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达3464个,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达1050.3亿元,商业综合体不断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87年的200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60.8亿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进步取得新的进展。以“泰山创新谷”建设为核心、具有我市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6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80余家,其中,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2 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 1 家。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88%,居全省第6位。
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立足长远发展,泰安高起点编制了《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实施城市片区开发、组团建设和功能提升,着力打造“北依泰山、南接徂徕、汶水环绕、山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名城。目前,泰城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突破200万。高铁新区展现现代气息,徂汶景区促进了泰城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发展。中央商务区、新华片区等城市片区和万达广场、天房美郡等城市综合体顺利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我市以全省第3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24年保持这一殊荣;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获得了全省7个提名城市中第2名、全国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第12名的好成绩;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生态环境更趋优化,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内陆城市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62%,名列全省内陆城市第一。泰安市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
从相对滞后到全面进步,民生社会事业成果丰硕。自建市以来,泰安坚持经济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果丰硕。城乡居民收入连上新台阶,居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跨越。1978年泰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元,2016年突破3万元,2018年达到35196元;1978年泰安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4元,2013年突破万元大关,2018年达到16959元。泰安教育均衡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5%。“健康泰安”加速推进,“新农合”乡镇、行政村、城市社区覆盖率均达到100%,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万余张,卫生技术人员近4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4.1倍、3.2倍。“书香泰安”百花齐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文艺团体3600多个,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数万场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健身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3%、95%,泰山国际登山比赛被评为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在2015年央视财经频道评选中,泰安从全国百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大幸福城市称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泰安市经济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以爆发式速度快速增长,走出了一条符合泰安市情的发展之路,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也为我们今后发展积累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泰安广播电视台 泰安之声·融媒体记者 张丰振 巩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