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朋友,自己看到红黄蓝幼儿园的新闻,心有余悸。
回家问了下自己的孩子,幼儿园老师有没有做什么奇怪的事情,有没有被欺负。
马上就被老婆打断了提问,说不能这样问,否则,万一孩子回到幼儿园,和同学和老师说起这件事,幼儿园的老师会孤立这个孩子。
同样,当有一个家长在幼儿园的家长群中转发了虐童案的报道后,马上就被群里的老师斥责,说“如果孩子不放心在这里,可以马上退出,我们一心保护孩子,你们还这样无端的怀疑,让老师寒了心……”,其他家长生怕自己站错了队,在群里马上说“对,咱们的老师是最爱孩子们,是最辛苦的……”最后以那个家长道歉结束。因为他怕被这个集体抛弃。
这个场景大家熟悉吗?
像不像任何公共事件当争论到最后的结局——莫论国事。
教育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权力。
你不信任淘宝,可以去京东,你不信任小米,可以买华为。
但有一种不信任是你很难去选择的,就是权力。
这种权力的力量就是你只能期盼它自我改良,而无法离开它,重建它。
你只能期盼
当家长们一方面平时面对老师时小心谨慎,过年过节送礼发红包向对待官儿一样生怕被权力忽略和穿小鞋。另一方面一旦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则积压的委屈和不信任喷撒而出,得而诛之。
当你凝视孩子的双眼时,你会看到……
看到恶魔
这个恶魔并不单指直接施暴的人
也不仅是每一个身处这个事件的家庭,身上的无助和恐惧。
而是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现实中还无法表述,心生波澜却沉默不语。
幼儿园事件中的你,就是生活中的你,工作中的你。
扎向孩子的针,也每天在扎你。
发生在幼儿园的虐待案,性侵案都不是个案。
花园再灿烂,属于你的也只是那么一株。
祖国的花朵,得靠你自己来保护好。
家长如果觉得心堵的很,无处释放、
可以拿这十电影来疏通下管道,观影顺序从0.5到8。
1《看上去很美》
很多70后,80后回忆,自己小时候怎么很少见到虐童的幼儿园。虽然也碰到过凶神恶煞般的老师,爆裂脾气的保育员,但整体的幼儿园环境还是像方枪枪一样,遭遇一点冷暴力,被集体排斥。
这个发生在集体主义高涨年代的幼儿园里的故事,讲得其实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几乎成人世界的所有方法论在这里都有效。
但在那个年代,社会还是一个熟人社会,大院、家属院、大工厂、计划经济将社区分成一个个熟人社区,保育员和父母是同事,也是熟人。这种信任是一个基础,离开熟人基本无法生存。
这部电影算半部,让你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存法则
那就是:随大流,跟领导,赔笑脸,不冒尖。
2《熔炉》
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总爱有一个名号就是“改变现实”,这部电影做到了,它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讲述了聋哑学生遭遇性侵和暴力的事件。
这个电影要解释的事情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性侵案,而是权力的交易和 *** ,尤其是遇到残疾人无法表述清楚事情时,谎言成了各方的武器。
最后揭露这一切,是一个老师和一个NGO
3《蚯蚓》
一个美女,进了一所名校,然后被另一群美女天天欺负。
你是这个美女的父亲,怎么办。
找学校……没用,
报警……没用。
父亲在这个时候是无能的,社会不回去理会弱者的倾诉。电影给了另一种可能,就像王朔《我是你爸爸》里老马为儿子捅出的那一个改锥,以暴易暴,复仇之路。
解决问题,最后靠暴力
4《狩猎》
一个小孩子,说一个成年人性侵她。人们会信任哪一个?
一群成年人,说一个成年人是臭流氓,人们会信任哪一个?
5《聚焦》
神父性侵孩子,警察说没事,孩子家长说没事,整个城市说没事。
最后,谁成了这根刺,让大家口中的没事,变成了一个大事件。
是记者。
6《龙纹身的女孩》
女主角抽烟、喝酒、纹身、烫头,除了是个女孩身,其他都是比男人还男人。
那么原因是什么
她在小时候是性暴力受害者。
7《囚徒》
虐待孩子的人如果变老了,意味着他曾经虐待过的孩子长大成人了。
预期期盼不要遇到这样的死变态,不如期盼让孩子快快长大。
8《守法公民》
如果说有把好人逼成罪犯的十大诱因的话
孩子无疑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和引起共鸣的
做一个光荣的父亲,和做一个卑鄙的凶手,前者已经足够光荣。
9《吾栖之肤》
10 《嘉年华》
性侵发生在女儿身上,可能是残忍的。
但性侵有可能发生在女人的一生中。
女儿有父亲来保护,那么女人呢?
当少儿不宜的事发生在少儿身上。
父亲为女儿复仇,儿子为父亲复仇为什么是西方故事的主干
一个是忏悔,一个是继承,这是基督教文化的基础。
为私仇的复仇,从来不是东方文化的重点。
看了这十部电影,其实解决孩子遭受的暴力,电影给出的答案就三个
或者是法律、律师或NGO组织
或者是记者的调查
剩下只有父亲自己了。
回到红黄蓝这件事
能打这种官司的律师,去哪了,沉默的大多数、
能写这种报道的记者,去哪了,沉默的大多数
只剩下愤怒的父亲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