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歌手》S01E09,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歌手》S01E09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歌手》S01E09

一、李健《十点半的地铁》

原唱刘锦泽,原曲 D 大调,音域 B2 - #F4,李健版 bE 大调转 E,音域 C3 - #G4

在我看来,刘锦泽的这首《十点半的地铁》在第三季《中国好歌曲》里水准算还不错,但也不是特别出彩的。从写作上看,歌曲对于生活细节的抓取精准而生动,但提炼与升华的力道还可以再稍微大一点点。编曲上相对简约,当然这是《好歌曲》的节目整体定位所决定的,他们不像让过度复杂的编曲干扰受众对词曲写作品质本身的判断。旋律还算优美流畅,高音部分稍稍低了点(只碰了 #F4)但还算在合理范围内。

李健的版本在原版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优化,效果好了不少。整体上移了音区(提了1-2key),而且扩张了歌曲段落。编曲上进行了大幅优化,细腻且富于流动感的弦乐组为叙事化的歌曲提供了饱满的情感。最关键一点变化,在于音色、语气所决定的表达方式,而这也是当时我听刘锦泽的原版隐隐感到有问题,但听过李健的版本后才恍然大悟的地方。这首歌采用了写实化的写作手法(全部主歌以及相当一部分副歌),但同时刘锦泽又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带有念白感的演唱方式。李宗盛用的也是类似的唱法,但唱非常有内涵、有深意的作品时,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会和歌曲文本的深度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沧桑后的淡薄感,比如《凡人歌》,比如《山丘》。如果题材和描写已经非常具体生动了,表现手法还过于生活化、口语化的话,作品就容易僵硬死板。但是同样的词曲,由李健这种圆润绵长的音色「诵咏」出来,就蕴化出一种高于生活的诗意感(当然,弦乐组也玩命地抒情烘托气氛)。巧妙的改动。

如今回看暂时性停播的《中国好歌曲》,还是给这几年的中国乐坛提供了大量优秀作品的。除了这首《地铁》,《野子》、《悟空》、《卷珠帘》 也都曾在《歌手》舞台上被翻唱。在其他的各种场合被翻唱、改编的更是不计其数。希望《好歌曲》真的只是暂时停播。

二、迪玛希《All By Myself》

原唱 Eric Carmen,原曲 F 大调,音域 C3 - bB4,Celine Dion 录音室翻唱版(著名版本之一)A 大调转 #C 大调,音域 E3 - #F5,迪玛希版 A 大调,音域 E3 - #D6

这首《ABM》,虽然不像《一个忧伤者的求救》那样和迪玛希的气质那么契合,但也算正常水准的选曲,比之前的《天亮了》要好得多。男声原 key 翻唱女调(还是如此高难的一首歌)无论以哪个标准判定,技术难度都是极高的。纵观这九期的表现,迪玛希不论心情如何、身体状态如何、人气和名气如何,都展现了精湛而且稳定的发声技巧。决定表现效果的,大多是选曲以及改编方向上的选择。

我们抛开外在细节,会到原点重新分析。迪玛希的最大优势在于:1、音域极宽且不同发声位置之间没有明显断层;2、对超高音区有很强的控制力(音准、音量、稳定度)。那么,如何在艺术上扬长避短,也要围绕着这两个技术特点来把控音乐呈现方向。

之前说过,迪玛希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找不到能充分发挥他音域的歌曲(大多数歌手都唱不了这么宽所以歌自然也不会写那么宽啊),那么,如果他选了别人的歌同时还要把他的音域全部发挥出来,那就必须要改编。所以迪玛希每首歌到歌曲后半段都要往上翻高音(这还属于常规做法),但偶尔他还会把原曲旋律进行平移,比如《天亮了》后半部分的副歌段,就把其中一般的旋律拆到了下方八度,这次的《ABM》间奏后第一个副歌段的第一句(03:10),也把旋律下移了八度。这种做法没有必要,会破坏歌曲既有的结构和意境,歌曲的推进逻辑也不再成立。还不如老老实实等歌词处理完,等到华彩段落再进行炫高音。

迪玛希现在的高音轰炸得太多,对于高音的弱唱,以及渐强减弱的高音呈现得不足,没能充分展示他对声音的强大控制力,而这恰恰是迪玛希声音中最迷人的部分,也是演唱难度最高的。仔细想想《求救》里, B2 连续上跳到 B4 的 hook 句出现了多次,有弱唱,有强唱,但上升到 B4 之后的每一个 E5 #F5,他都唱得从容、松弛、柔和(用术语解释就是泛音丰满),而这就是优雅和魅惑感的来源。假如在这个音区段频繁强唱,音色就不由自主地坚硬锐利了起来,给人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像在用大嗓门喊高音,优雅感自然也就没有了。

好东西都娇贵。迪玛希的嗓子虽然皮实耐操(病成那样还能飙高音呢),但借由嗓音而呈现出来的那种高贵气质却是非常精巧易碎的,需要小心维护。

三、林忆莲《多得他》

原唱王菲,原曲 #G 大调,音域 F3 - #G5,林忆莲版从 #G 大调升到 A 大调,音域 F3 - #C6

《多得他》的原曲是 L.A.Reid 和 Babyface 共同为 Karyn White 创作的《Superwoman》。创作此曲的时候,L.A.Reid 和 Babyface 刚刚创立了他们的公司 LaFace (俩人艺名的合体),随后他们陆续捧红了 Toni Braxton,P!nk,Usher 等艺人。是美国上世纪末繁荣的 R&B 年代的重要参与者。随后 L.A.Reid 和 Babyface 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差异,前者先后担任了岛屿音乐(Island Music Group)和索尼音乐的高管,是 Kanye West,Rihanna,Justin Bieber 等人的重要幕后推手,还当了几季 X Factor 的评委。Babyface 则去当了制作人(和 Whitney Houston, Boyz II Men, Eric Clapton 等人合作)和歌手(自己发发专辑唱现场),一共拿了 10 个格莱美(都是有份量的奖项)。

写这些倒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 Babyface,而是想反映一下当时香港乐坛的状态,即大量的「拿来主义」,唱片公司无心原创,常常半张专辑都照着欧美日韩排行榜买翻唱版权,然后交给词人一填了事。歌曲、歌手都是娱乐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歌手都未必是能唱自己真正想唱的歌——自打王菲弃用了「王靖雯」这个艺名之后,就没再碰过 R&B 呢。

所以审视 Sandy 这版《多得他》,也没必要过多纠缠选歌上的深意,以此来比较王林二人如何如何就更是过度解读了。单从音乐上看,林忆莲的编曲更有层次,前半部分完全摒弃掉 R&B 元素,进行了抒情化处理(根本听不出是黑人写的旋律),而后从打击乐进入起,才会慢慢感受到黑人系音乐元素的存在(主要是律动中的切分不断增加),到了歌曲的后半段,管乐的织体已经非常丰满了。全曲可以理出一条「R&B 特征由隐渐显」的清晰线索。

演唱方面中规中矩(正常发挥了水平)。八九十年代的 Quiet Storm 作品旋律形态大多收敛(不像后来的 R&B 有那么多转音),律动特征也更多地体现在伴奏中,这就使得其旋律带有较强的抒情性(所以适合拿到中国翻唱嘛)。对于长于抒情的 Sandy 而言,正常发挥效果就不会太差。

四、林志炫《Feeling Good》

e 小调转 f 小调转 #f 小调,音域 E3 - A4

这一期连续三首歌的风格有些接近。《多得他》是八九十年代的 R&B,《Feeling Good》是爵士标准曲,《我要你》也改成了爵士版本。

所谓爵士标准曲(Jazz Standard),指的是一批歌手、乐手和听众都非常熟悉的爵士歌曲。它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各地的爵士标准曲会略有出入,但这首《Feeling Good》肯定会出现在各种版本的爵士标准曲库中。爵士乐和古典乐的一大区别,是采用 Fake Book(抱歉没有对应的中文术语),从字面上看这是指「假书」,实际意思是这种谱子只记录旋律、歌词、和伴奏和声,而并不会把器乐谱完全记录下来。这就需要乐手们自己确定节奏型、确定过门和接口、自己 solo。这对乐手和歌手有着较高要求,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作品在演绎上的自由度与开放度(一首歌可以有很多中风格的演绎)。这种音乐存在的状态也侧面反映了爵士乐这种乐种的精神内核。

单从歌曲上看,我摸不准林志炫选择这么一首爵士标准曲来参加竞演的深意,毕竟无数珠玉版本在前(不乏 N 多大师的),既不容易直接超越,又难以另辟蹊径,而且作品和林本人的气质也找不到什么特别明确的共性。林的版本结构并不复杂,一个散板化的引子过后,就是规整的 12/8(可以理解成 4/4 拍进行 shuffle 化拆解 which is 爵士乐的律动精髓)。演唱上除了点缀了几声怒音,整体处理得圆润流畅,甚至连高音都不拼了,最高只到 A4。但更多的亮点在于细节处理的完整度,比如句末的装饰音,比如对切分以及音量处理的精准卡位,等等。总之可以算是首淡化个性但细节执行到位的表演,是个能拿满分的「应试曲」。

五、张杰《我要你》

原唱老狼 & 任素汐,原曲 E 大调转 F,男声音域 B2 - G4,张杰版 E 大调转 F 大调再转 G,音域 B2 - A4,反串假声高音到 #F5

争议比较大的一首歌。

很多批评是针对歌曲中张杰反串的那段《天涯歌女》,但我赛后单独听 QQ 音乐上的歌曲音频时,发现这里张杰的人声又经过了明显的音频处理,整个段落变成了那种带有丰满温暖底噪的老唱片的声音,一下变得协和流畅了许多。而节目中,处理幅度并没有那么大,并且处理幅度不能太大的原因是张杰在反串段落并没有在视觉上制造出反串段落所需要的相应的戏剧感。而这就是观众违和感的来源。其实这个反串段落在艺术上的用意,是在歌曲主体、老上海爵士乐,以及《驴得水》故事背景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成立并且可行的(也使用在了老狼与任素汐的版本当中)。但在舞台上呈现的化,这种剧烈的戏剧冲突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现方式(否则审美漂移就变成了翻车)。想象一下,假如节目中,张杰仍然自己反串女声,但把舞台灯光灭掉(而不是让张杰自己站在台中央拈着兰花指模仿歌女),只留一束追光打在一个老式留声机上,同时音频进行大幅处理,幅度参考 QQ 音乐里的版本,相当于在此段落中把歌手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进行虚化变型,是不是感觉上就舒服多了?

张杰这次请了上海的老爵士音乐家,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有关老上海与爵士乐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往文章谈过多次,在此就不赘述了。比起原版的抒情 + Bossa Nova 串《天涯歌女》,张杰用爵士串《天涯歌女》,其实更有深意,内在逻辑也更自洽。只是呈现方式上有瑕疵,拖累了效果。

六、狮子合唱团《爱不爱我》

原唱零点乐队,原曲 bB 大调转 C 大调,音域 F3- G4,狮子版 A - bB - C - #C(都是大调),音域 E3 - #D5

狮子的选曲总算回归了正轨,选了一首流行摇滚作品(虽然此曲已经摇滚味最淡的那一档了),当然,改编得挺好,歌曲层次感一下出来了(原版那几句话倒来倒去的听多了真的会觉得有点……贫)。

倒不是编曲上用了什么奇招,相反狮子这首的编曲用的都是相对常规的手法。比如前奏加一整套主副歌都采用了降速的抒情化处理,配器也相对简单。一直抻倒了将近三分钟才进鼓(顺势在过门处升了个 key),而歌曲已经进行了 2/5 了。而后就是流行摇滚典型的层层加码,配器、节奏型、吉他音色都按部就班地重起来,把歌曲情绪逐渐推高。相应的,调式上也经过了四次变化,在原曲的 bB - C 的基础上,向上向下延伸处了 A 和 #C 的段落。萧敬腾的演唱和乐队配合得很好,没有玩太多花招,偶尔水到渠成地给个 bB4 高音,到了结尾才给了全曲最高音 #D5。假如前面的抒情段落拍子再卡得紧凑点就更好了。

总体看来这首歌胜在了编曲的精细和执行的到位上。规整且稍微有点呆板的原曲经过了改编,显得更有层次感、更富于变化同时还和原曲并不脱节。个人感觉这种「微创新」要比追求颠覆感(比如之前的《It’s My Life》),来得效果好。

七、彭佳慧《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原唱林忆莲,原曲降 b 小调,音域 bA3 - bD5,彭佳慧版 a 小调转降 b,音域 G3 - bD5

无法理解彭佳慧老师的选曲用意。

这首歌算当年流行的都市苦情歌的代表,调式律动旋律没有特点,配器里那些带有时代感的合成器贝斯倒带有一点时髦的复古感(可惜改编时没有沿用),歌词里那种怨妇感……在现在看来至少不会特别有时代共鸣感。演唱上,虽然前半段定在 a 小调,制造出了一个升 1key 的小过门,但高音上并没有作出任何华彩处理,只是老老实实地按原曲版本唱了下来,要知道《歌手》上的翻唱通常要比原唱高上几 key,尤其是越老的、难度越低的歌,翻唱时观众预期的上翻音域就越高。这首二十多年前的歌彭老师竟然不往上翻高音……实在是太不懂讨喜了。

总之就是从各个角度审视,彭佳慧老师这个版本让观众找不到投票的理由啊。参加比赛固然不能出现大纰漏,可自己也要有收票的亮点啊。

八、梁博《灵魂歌手》

原唱梁博,原曲 bE 大调,音域 F2 - bA4

这首歌和创作演唱了这首歌的梁博都让人眼前一亮。

歌曲的结构就很有意思。这歌的主副歌分布在两个调上:主歌在 bB 大调,副歌在 bE 大调,二者是相差纯四度的近关系调(所谓近关系调就是两个调有共同的正三 *** ,转调非常方便)。例如在歌曲前半部分钢琴伴奏段,串联起主副歌的织体是以 bE、D、bB 三个音作为骨干音展开的,而这三个音在主歌的 bB 大调中,可以视为首调的 fa mi do(431),而在副歌段的 bE 大调中,则可以视为首调的 do si sol(175),这使得歌曲在两个调式之间切换的时候,既产生了段落对比感,但又不至于连接得过于突兀。

同时,段落上看,歌曲沿用了主副歌结构,但具体排布却增加了很多变化。扒一下段落(括号内是小节数):歌曲是 4/4 拍,bpm = 62

前奏(6)+ 副歌(7)+ 间奏(4)+ 主歌(9)+ 主歌(8)+ 副歌(9.5)+ 主歌(8)+ 主歌(8)+ 副歌(9.5)+ 主歌(8)+ 主歌(8)+ 副歌(7.5)+ 副歌(9.5)+ 桥段(8)+ 尾段(8)+ 结尾自由速度

这里面,小节数的 0.5 指的是一个四拍小节的一半,即两拍。那么这首歌结构上有两个特点:1、歌曲长,循环多:除去前面的「前奏(6)+ 副歌(7)+ 间奏(4)」(可以视为歌曲的引子),在歌曲的主体部分,安排了三套主副歌。歌曲长度从而就变得很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7:50 ;2、段落经常会安排一些小变化:比如除了第一个阿卡贝拉段的副歌,其他的副歌段的段尾都加了两拍,从而给歌曲行进节奏制造一些小变化。同时,主歌段偶尔也会额外增加一个小节,而且 9.5 小节的副歌段和 7.5 小节的副歌段,主要差别在于副歌段位是否添加了一个两小节的器乐小过门。这些小变化让如此长的一首歌听起来并不呆板、富于变化。

同时,在配器上也有巧妙心思,最亮眼的当属歌曲开场的纯人声合唱。按理说前奏已经按照标准的摇滚乐的编配启动了,但突然所有乐器禁声,由无比丰满的人声重唱出主体(声部写作得非常精致,有很多二度音程关系,但梁博的乐手们唱得很准)。到达一个段落小高点时我原以为要鼓镲失真吉他一齐接管情绪,结果接的是淡入的钢琴。总之就是在配器上连续打破了我(以及很多听众的)想象定势,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推进着歌曲。而这种出人意料也同样表现在歌曲的段落排布和段落长度上。

打破了思维惯性但还能自成体系,就是创作者们一直在追求的状态啊。

了解了歌曲结构的特别之处,再去比对歌词文本,可能会对作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我就不越俎代庖了。

其实梁博作为第一季《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横空出世、最受关注的一季)的冠军,夺冠出道后却没有遵循节目惯性在圈中发展,反而低调出国深造学习,是会招致一些非议的。包括他 2014 年推出的同名专辑,虽然平均水准不错但也不足以打消别人对他另类发展方式的疑虑。尤其考虑到和他同期出道、名次还次于他的吴莫愁、吉克隽逸、金志文已经成为准一线艺人了。

但这首歌呈现出来的创作姿态、思考深度和音乐水准,让人觉得梁博是当得起这个冠军的。当然也要感谢节目组,让他能把如此长的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希望还能听到梁博更多的优秀作品。

——————

三票投给:梁博、林忆莲、狮子

更多​《歌手》S01E09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