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歌曲对人的影响和感受(音乐引起的回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歌曲对人的影响和感受(音乐引起的回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歌曲对人的影响和感受(音乐引起的回忆)  第1张

余音为缘何绕梁三日而不绝?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有语云:“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余音为何绕梁三日不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理是“记忆表现”,即人的大脑对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产生形象,这种现象有被称为“记忆表象”或“表象记忆”。

记忆表现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等,可单一也可综合。歌曲正是一种积极制造综合性听觉记忆表象,让你在听歌之后再听见相同的音乐也能触发记忆的行为。

音阶魔术和声音有关的一些小知识

流传最广的和声音有关的小故事是“孤独的海豚”。故事中有只孤独的海豚,它发出的声波和其他海豚不一样,而海豚是靠接收声波感知同类,因此这只海豚一直没有同伴陪伴。

如故事所说,声音是有波段的,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20kHz,如果超过这个声频范围,人的身体会感觉不适应。

我们常说的音乐格式和频率关系不大,但是音乐中所用到的乐器、人声演唱是有不同的频率的,我们正常听到的音乐几乎都在人耳能识别的频次范围内。

20-60Hz是影响音色的空间感,比如爆炸声、Disco。

20-100Hz影响声音的浑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大鼓、定音鼓都在此频次,钢琴、大提琴、大号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

150-300Hz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生声音,就是我们平时所所的低音炮。

300-500Hz主要是表现人声的厚度力度。

8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频率丰满音色强劲有力,频率不足音色显得松弛,频率过多会产生喉音。适当的喉音可以增加声音的性感度,但过度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音响师称800Hz为“危险频率”。

1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

1.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可提高声音的明亮度,但是不要超过3Db。

2k-4kHz的穿透力很强,成分过强会产生咳声。部分女声和大部分吹走类乐器在这段频次,适当提升可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会产生齿音。

4k-8kHz影响语音的清晰度、明亮度。部分女声和大部分吹走类乐器也会出现在这段频次。

8k-12kHz是音乐的高音区,适当突出(5dB以下)能让声音更有层次。

12k-16kHz能影响声音整体的色彩感,小提琴的“松香味”由此段频率决定。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有高频泛音。

处在16k-20kHz的音频很多人是get不到的,但这不意味听力有问题,听不到也不意味着这段声音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和声音整体的空间感。

世界十大禁曲为什么“被”禁

江湖上一直有“禁曲”的传说,比如“黑色星期五”能听到自杀之类的,这些禁曲大部分已经失传。

从流传下来的禁曲歌词来看,这些歌主旋律都是忧伤的。如果这首歌的曲部分已经达到“极度忧伤”的级别了,那么此时只要辅之于具象的忧伤——即歌词,那么就有了双管齐下的超强功效。

曲的忧伤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感,而词将这些抽象的感情具象化,死亡、赎罪、诅咒……这种感觉类似于恐怖电影剧情和配乐达到了超完美的契合度。

这些传闻中的禁曲本身就背负盛名,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去听的,之前的超强宣传功效早就让你幼小的心灵蒙上了灰尘,听歌时都会有心理因素一直在作祟,再也不能单纯地听一首歌了。

事实上禁曲杀人属于经典谣言(朋友圈谣言自古就有),比如《黑色星期五》使人自杀,有美国的犯罪心理学家指出,这首歌诞生时,欧洲还处于信息很闭塞的状态中,并没有太多的和美国有关的信息传递,音乐制作者有可能巧妙地利用这些传言让歌曲更加神秘。也有人说,有可能是作曲者大篇幅使用了让人感受不适的音频,产生了不良生理反应。

为什么人愿意沉溺在负面情绪中?

由于禁曲的情绪大多是负面情绪,然而人类是愿意沉溺在负面情绪的生物。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词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强迫性重复”,人会不由自主的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佛洛依德称之为“死本能”。

也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大脑中有两个系统——注意网络(attention network,简称AN)和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简称DMN),AN增加时,DMN就会降低。AN影响的是当下的注意力,DMN则影响经验、回忆。如果AN降低,相应的DMN会升高,DMN升高会增加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作用于DMN,简而言之就是坏情绪极容易在想太少时产生。

更多歌曲对人的影响和感受(音乐引起的回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