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清朝末年,列强 *** ,民生凋敝,盗贼四起。官府虽无力作为,任由国将不国,而民间英豪却不甘受辱。他们习练武功,立志保民安乡,一时间习武强身之风吹遍神州。
读者中或有不屑:“肉身再强,也无法抵御洋枪大炮”。这话不错,拳脚、冷兵器在枪火面前确实难占上风。但当时的民众体质普遍羸弱,以至被列强们讥讽为“东亚病夫”,国人深以为耻。而长期习武者,生机勃勃精神焕发,如全体国民均有此意识,则可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
而且于贴身近战,拳脚兵刃的威力未必就逊于枪火。再者寻常百姓,哪有条件置办枪火?遇上敌人危难,勇武者唯有以命相搏。
在此时期,因习武者甚众,民间也是藏龙卧虎,武林公评其中武学成就最高十人为晚清“十大高手”。更为重要的是,这十人并非只是武艺高,他们都具有高洁的品性。只练功不修德,终为人所唾弃。
黄飞鸿
因为近年来以他为原型拍的“黄飞鸿系列影视”大受欢迎,为博取观众喜爱,类似作品也往往添加艺术上的渲染夸张。以至到后面,影视形象已代替了黄本来的原貌。在此,我们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黄飞鸿。
飞鸿之父也是一位名气甚大的武人,名列“广东十虎”之一的黄麒英。因为空有武艺,又没什么门路,家境贫寒。
黄飞鸿三岁随父习武,后跟着父亲四处卖艺为生。同治八年(1869),父子二人在广东南海卖艺时,偶然救助铁桥三梁坤的徒弟林福成,那时武人均讲义气,无以为报的林福成,将绝技倾囊相授给黄飞鸿。
因武艺高强,为人仗义,飞鸿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于广州开设武馆授徒。不仅武功高,他还乐于助人,将所学用于行侠扶弱。19岁时曾遇贼人打劫,以一人之力击退歹人数十,被传为美谈。20岁时前往香港,路遇恶霸强占小贩摊档,飞鸿怒斗数十名持械强徒,将其打跑。
武艺高强是技能,更难得有一颗同情弱小,不畏 *** 的侠义之心。
光绪三年(1877)飞鸿迁武馆于广州西关,兼治跌打损伤,弟子梁宽任武术教练。那位喜欢自报家门的“梅县梁宽”,确有其人,而且深为飞鸿器重,惜天妒英才,只25岁而殁。
1911年,55岁的黄飞鸿受前黑旗军将领时任广东民团总长刘永福力邀,担任广东民团总教练。刘永福本就是出身军伍的骁将,自然识货,能聘请飞鸿任此重要职位,也说明黄飞鸿一身武艺所言非虚。
武学成就上升到一定境界,就由单纯的技击转为武学研究。飞鸿是洪拳大师,他的所学颇杂,既有陆阿采、黄麒英所传,也有铁桥三、林福成相授。黄飞鸿集各家之长,革除南拳中原有的弊端,自成一家。
另有一花絮,“宝芝林”曾在1924年广东西关大火中付之一炬,飞鸿本人照片全部焚毁。后因为飞鸿系列电影大卖,电影公司、报馆皆向其遗孀讨要照片用于宣传。无奈中便将与飞鸿相貌最相似之四子,黄汉熙中年时照片奉上。以至于现如今,诸君所观飞鸿照片皆为黄汉熙。
飞鸿第四子黄汉熙
大侠霍元甲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此剧八十年代风靡一时,霍元甲随之名扬天下。
霍元甲生于天津静海,幼时体弱,其父霍恩第拒绝教他武术,为的是担心元甲习武后堕了霍家的威名,可见当时霍家也是名声在外的武林世家。
后来元甲许诺“不同他人比武”,其父方准,但未报太大期望,谁知元甲天赋异禀。24岁时,有高人前来霍家挑衅,只用三招轻松击败元甲其兄其弟。正当霍恩第以为威名扫地之时,元甲出手击败此人。
霍恩第惊喜之余,以家传绝学悉心教授。
元甲27岁前,从未踏出过故乡静海。本以为一生就此平淡度过,却因缘际会结识了在天津开药店的农劲荪。
农劲荪是受孙文之命,在天津以行商为名从事秘密工作。他眼界开阔、学识渊博,经常给元甲讲述爱国道理,霍元甲也因此深受影响。
元甲成名于“同洋人大力士比武”,先后有俄、英力士来华耀武扬威,讥讽国人为“东亚病夫”,元甲前往应战,但均因惧怕霍元甲威名落荒而逃,比武不成。
霍元甲
1910年,在沪日本“柔道会”因对元甲吓跑俄英力士不服,率十余人发出挑战。霍元甲遣徒弟刘振生上场,连败对方五人。日本领队极为恼怒,亲点霍元甲应战。被元甲以肘猛击手臂,造成骨折,只得认输。
此事在上海掀起学武热潮,霍元甲大名随之响彻上海滩。
在农劲荪等好友帮助下,元甲于上海创建“精武体育会”,这就是鼎鼎大名“精武门”的原型。中山先生曾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功绩评价甚高。
黄元申塑造影视角色
霍元甲将家传绝技“秘宗拳”加以丰富为“迷踪艺”,所谓“迷踪”,是指出拳极快,令对手眼花缭乱,迷失踪迹之意。
更为可贵的是,霍元甲打破“家学不传外姓”的祖训,将绝技公之于世,深含救国之意,中山先生曾对此亲书“尚武精神”赠精武体育会,以示高度嘉许。
中山先生亲笔所书
篇幅有限,容后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