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矛和盾的矛盾(古文矛与盾),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自古以来都是矛和盾的矛盾(古文矛与盾)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自古以来都是矛和盾的矛盾(古文矛与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一组《读山海经》诗,其中就提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说的是中国著名神话人物——刑天。据《山海经》,刑天是一位天神,他因为与天帝争位失败,头颅被天帝斩断,葬于常羊山。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抗争,以自己的双乳为眼、肚脐为嘴,左手操着盾牌,右手持着斧头,时常翩翩起舞。这里的“干”和“戚”,分别指的就是刑天手中的盾牌和斧头;成语“大动干戈”的“干”,说的也正是盾牌。

盾牌作为冷兵器时代常用的防护兵器,至今仍然被使用;那么,古人早期使用的盾牌,又是什么样的呢?

矗立三千余年的侍卫

《山海经》除了讲刑天舞干戚外,还有两处提到了盾牌。一处说的是羿和凿齿在寿华的郊野作战。凿齿也是一位神人,牙齿如凿一样,长达五六尺,手持戈盾,非常凶猛;但羿比他更厉害,用弓箭射死了他;还有一处说的是商汤攻打夏桀的时候,在章山一战中斩杀了夏桀部下夏耕。夏耕如同刑天一般,首级被砍下,而身体却一路逃亡,一直奔到了巫山,拿着戈和盾依然站立着。《山海经》中的这些神话故事,都发生在商朝以前的传说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也说,神农氏在位末年,诸侯互相攻打、残害百姓,轩辕氏使用干戈,征伐不朝贡的诸侯,诸侯就都服从他了。说的是在黄帝时代,就已经使用戈和盾了。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商朝之前的考古实物,不过可以推断当时已经使用盾牌了。一方面,在云南沧源地区描述原始战争的崖画上,发现了不少盾的图形,大多是上端略大于下端的长方形;另一方面,近代发现处于原始社会台湾兰屿耶美人,他们使用一种高39.5厘米的方形藤盾。

如果大家去过安阳殷墟旅游,一定会被遍地的祭祀坑和车马坑震撼。行人今天矗立在殷墟的晚风中,仿佛还能听到森森白骨的哀怨声。而最引人注意的一具白骨,莫过于一位手持戈和盾的武士。这位武士应该是位人殉,他是某位商王的亲信,商王去世后他也为之殉葬,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护卫商王。虽然他去世了三千多年,但仍然保持了生前的姿态:他恭敬地跪坐在地上,盾牌竖立在身前,戈则竖立于身体前方、盾中线的后方。

考古工作者对这件盾进行了考证和复原。这面盾牌系由木头制作框架,上面蒙以皮革制作而成。皮革上又涂上了深棕色漆,并绘制了一对相背的老虎图案。整个盾高80厘米、上宽65厘米、下宽70厘米、木架直径为3厘米。戈比盾略长,有98.5厘米。除了这件殷墟小屯出土的盾外,殷墟侯家庄也有一些商盾的痕迹,形状与这面盾大致相同,但大小不等,最高的有98厘米、最矮的只有68厘米;除了绘制虎纹之外,也有的在红色盾面绘制黄色圆团。

为什么盾有大小不一的形制呢?这大概与盾牌分为步盾和车盾有关。商王那位侍卫拿的盾就是步盾,而商周时期流行车战,乘车的车兵也要用盾。不过,车兵一般要使用双手,持着弓箭和干戈作战;所以盾一般不拿在手中,而是放置在车上防护 *** 。春秋时期,鲁军与齐军在炊鼻作战,齐国将领子渊捷追逐鲁国将领泄声子,子渊捷弯弓搭箭射向泄声子,箭穿过了拉车的车辕,但却只射进盾脊三寸。泄声子大难不死,反手一箭射死了子渊捷的马。

《诗经·秦风·小戎》说“骐骝(qí liú)是中,騧(guā)骊是骖(cān)。龙盾之合,鋈(wù)以觼軜(jué nà)”,意思是说,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黑马在两边、画龙盾牌双双合、白铜绳环对对拉。这首诗据说是两周之际秦国妇女为征夫所作之诗,不但拉战车的马儿成双成对,就连盾牌上画的龙,御手手中的绳环,也是成双成对的,而我却和您不能在一起啊!可见,与商代盾牌绘制虎纹类似,周代盾牌有的会绘制龙纹。

虽然商周已是青铜时代,但作为防御兵器的盾,仍然以皮、木为主。不过,商代已有使用铜盾饰来镶嵌表面,被称作“昜(yáng)”,既可以提升防御力,又可以增加美观度,甚至可以增加震慑力。铜盾饰除了普通的圆形铜泡,还包括人面、兽面等。西周盾牌形制相对商朝有所变化。在陕西宝鸡竹园沟弓鱼国墓地,就出土了十二面盾,其中一面高110厘米、上宽50厘米、下宽70厘米,比商盾更瘦长,但都是梯形状。盾上半部有一圆周铜饰。

东周秦汉的双弧盾

《周礼·夏官》说周到有“五兵五盾”,具体是哪五种盾则不太清楚。除了车盾、步盾外,应该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乐舞的舞盾。两周之际出现了一种新的盾牌形制,两侧呈弧形,更加贴近人体生理特征,也就是战国秦汉最为流行的“双弧盾”。“双弧盾”不少绘制有精美的漆绘,如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楚墓中,就出土了两面非常精美的皮制漆盾,表面用赭石和藤黄双色绘制出龙凤花纹。这些盾牌都不会是作战使用,而只在贵族宴会上供舞者使用。

战国时期因为全民皆兵,兵器往往要自己准备,所以盾牌成为了一件常见的生活用品。《韩非子》说是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一手举着自己的盾吹嘘说:“我盾牌的坚硬,没有物体能刺穿它。”一手又举着自己的矛吹嘘说:“我长矛的锋利,没有物体不能被刺穿的。”于是就有人问:“那么用你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一下子哑口无言,大家都哈哈大笑。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典故。在睡虎地秦简里,也可以发现秦国常用盾和甲作为罚没的财产。

除了常见的双弧盾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上下等宽的方形盾。湖北荆州天星观楚墓中就出土了一件方形盾。盾体用木板制成,正反面用十条平行等距的皮革缠绕,加固盾体;再用麻布包裹在外部,麻布上面髹漆。也有的方形盾用藤条缠绕盾体。西汉时期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龟甲形盾。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就出土了一件龟甲形盾。这件盾系以龟腹甲为胎制作,上面髹黑漆,正反面绘制红色神人、神兽、人物。当然,这种盾只是观赏用,并不实用。

目前出土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秦朝盾牌,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铜战车上的青铜盾。这件铜盾放置于一件青铜盾箙(fú)内,也就是专门盛放盾的袋子,盾箙在御手右方车厢板内侧。这件盾仅高35.6厘米、最宽处23.5厘米,上绘制有对称的夔龙纹。相比于皮盾、木盾来说,铜盾过于笨重,步兵尤其不好施展。所以,这件唯一的秦盾同样也是唯一的铜盾,未必是按照实用器具的等比例缩放,可能仅仅是贵重的陪葬品而已。

当然,凡是总有例外。《史记》记载,在鸿门宴上,樊哙本来在营帐外等候,张良告诉樊哙说刘邦危险。樊哙拿着宝剑和铁盾就冲进去,用铁盾撞倒了项羽守营的卫士。所以樊哙闯入营帐后,项羽都对他畏惧三分。后来项羽赏赐樊哙喝酒吃肉,樊哙就把铁盾放在地上,猪肘搁在上面,拔出剑来边砍边吃,还以楚怀王的约定来训斥项羽。让项羽无话可说。铁盾虽然比铜盾更轻,但也很有分量,非樊哙这种勇武有力之士不能使用,其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了大量步兵、骑兵陶俑,其中不少步兵俑手中持有盾牌,盾牌上都绘制有几何图形。这种盾牌原型不会是陶盾,应该是西汉士兵常用的木盾。杨家湾汉墓的墓主,一般认为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家族。周勃之子周亚夫,出将入相,深为汉景帝忌惮。周亚夫免职后,他的儿子为他向工官购买陪葬用的甲和盾五百副。因为周家又拖欠工钱,就被工人告发私买禁器。结果周亚夫被下狱,狱卒声称周亚夫要到地下造反,周亚夫绝食而死。

汉朝还有一种特殊的盾牌叫作钩镶。钩镶以铁制作,除了在正面有一面防御的小盾(镶)之外,盾的上下还连接着两条尖锐的铁钩。当敌人的兵器刺过来时,不但可以用我方的镶抵挡敌人的兵器,还可以用钩来钩住敌人的兵器,此时敌人的兵器无法抽回,我方就可以顺势用自己的兵器刺向敌人。不过,这种作战方式并不适合大规模战争,而只适合私人竞技。在汉画像石上就有不少左手持钩镶、右手持环首刀格斗的人物。

近年,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也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丹画盾。这些丹画盾以双弧盾为主,但也出现了魏晋适流行的长椭圆盾,代表着盾牌的形制又开始革新了。

参考文献: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成东:《先秦时期的盾》,《考古》,1989年第1期。

刘振起:《先秦时期盾牌/鍚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22年。

更多自古以来都是矛和盾的矛盾(古文矛与盾)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