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王国栋老师原创
段家范家渔牧场,马坨蛋坨鸟天堂。
根红苗正出辽参,碧波滩涂海鲜坊。
遗址遗迹说盐田,何时何处有金厂?
昔日血雨腥风处,今是鱼米稻花乡。
登沙河、旗杆河和柳家河都是由西北向东南而流入黄海盐大澳的。
盐大澳本义是因登沙河入海口处原有大面积盐田而得名,“澳”意为小海湾并可以停船的地方。登沙河区域自古就 *** 头,包括北东方向的杏树猴儿石和南西方向的旗杆河口登沙河口。
盐田的记载从明代开始,大明金州卫的煎盐军就驻扎在这里,据《辽东志》所述,金州卫每年额盐为二十万九千八百三十斤。但实际上这里晒盐煮盐历史更久远,也许可以上朔到秦汉时期。
村屯名常常就是一个地方的密码,不经意间就会说破了历史和出身。例如登沙河山东头村有一个“小盐场屯”,就是昔日一著名盐场。居民多以熬盐谋生,故屯以小盐场名。
登沙河白家村也有“盐场屯”,是民国时期辟为盐田的,盐场屯这里原属孟家嘴屯,后来盐工逐渐集居,屯由此又得名。这里背依土岗,面迎海口,盐田连片,解放后金州盐场登沙河分场曾驻此地。
从空中俯瞰,盐大澳海湾呈狭长的三角形,实际也是金普新区的一个小三角洲。
这个小三角洲北起杏树屯邹家嘴子,南至大李家城山头。海岸线长约33公里,面积约60平方公里。水深自西向东递增至10米,海底多为沙质,其中马坨子岛至蛋坨子岛的一线分布着许多岩礁,海口滩涂广阔,潮间宽5公里左右。其南部海岸陡峭,岸下水深流急,为老金州的著名渔场,而城山头上还遗有辽金时所建的古城遗址。
城山头在西为屏障,广鹿岛在南为门户,马坨子蛋坨子为前哨,小黑山在后是一条倒U字形曲线的山脊,位于登沙河老镇的北方,这是堪舆学中典型的“龙穴”之所在。
盐大澳三面环陆,又汇集了三条河带来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在古代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的避风港,也是众多生物的产卵区育婴所和休栖地。
盐大澳盛产的海产品有文蛤、牡蛎、对虾、毛蚶、香螺、泥螺、紫贻贝、刺参、海胆、黄花、黄姑、带鱼、梭鱼等等。
市场上久负盛名的长海县海参,其中一部分就是这里的海域。
因此,盐大澳堪称是古人类的一个海鲜大厨房。
站在段家村和范家村的海岸线,可以清晰的看到前面的马坨子岛和蛋砣子岛,一般天气还可以看得到广鹿岛。让我惊讶的是广鹿岛感觉距离这么近。
美丽的登沙河入海口盐大澳
盐大澳与长海县广鹿岛之间的这片海域又被称之为里长山海峡,是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经常来袭扰挑起战事的区域之一,例如明代倭寇和近代的甲午、日俄战争等。
明代望海埚战役时倭寇的船只就是在这里登陆的,最后也是在登沙河口被全歼的。
这里真应该有一块碑来记载这场战事。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日军大本营要求日第二军迅速在辽东半岛登陆,然后从正面攻打俄军的旅顺要塞。
在第二军登陆地点的选择上他们却存在着很大分歧。日军大本营提出了庄河大孤山、大连港、小平岛、大小窑湾和盐大澳等5个备选地点。最后才决定在盐大澳即现在杏树屯猴儿石河口,而杏树屯当年属于登沙河区域,一直到1948年才从登沙河区划分出去而独立成为杏树屯区(乡镇)。
1904年5月5日日军第二军由运送船队70艘向辽东半岛进发来到了盐大澳。指挥登陆的第二军司令官是大将奥保巩,下面第三师团长的大岛义昌即后来的关东州第一任长官,日伪时期大连中山广场的那个大铜像就是他。
日军在这里架起6座栈桥。但是登陆第2天风急浪大,于是日军把登陆地点逐渐向西南沿岸转移,一直到现在登沙河所属的段家和范家海岸。到5月13日,日军第2军登陆完毕。
同年6月6日,乃木希典率日第三军再于盐大澳一带登陆,这时乃木的长子乃木胜典在攻打金州南山俄军阵地时已经阵亡,他迅即到南山追悼其阵亡之子。并赋汉诗一首:
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风腥旧战场。
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因此,盐大澳的名字也频频见于中国近代史料之中。
1904年日俄战争时日军在盐大澳登陆
1904年日本画报中的盐大澳登陆漫画
当年盐大澳河口有大面积的盐滩。所谓盐,天生曰卤,人造曰盐。就是说由卤到盐一定要经过人的加工,是人的劳动让盐变得可以食用,是人赋予了盐的灵魂,让盐有了文化内涵。
1990年出版的《金州民间故事》曾经记录了一件真实的故事,故事是这里的老人李兆恩讲述的。
很久以前,在登沙河南海滩有两家晒盐的盐主,分别经营坝东坝西各自的盐田。两家盐主都雇了很多盐工,通常是大把头领着他们晒盐干活。
坝西盐田的大把头叫林善忠,三十多岁膀大腰粗,且识字多而知天象。例如某天天气晴朗,他却说要下大雨不能晒盐,于是起堆盖盐垛。而坝东的盐主和盐工却笑他们傻,大晴天不晒盐真是岂有此理。
林善忠当然管不了坝东的事。当他们收拾完毕之后,乌云就滚滚而来,电闪雷鸣,大雨铺天盖地稀里哗啦,结果坝东盐田受到损失。
有时明明是天阴得很厉害,坝东这边的把头指挥盐工急忙收盐盖垛。林善忠这边却领着大伙安然地晒盐。坝东的人都觉得奇怪,结果阴天渐渐转晴,果然没有下雨,坝东盐田又吃亏了。到年终坝西盐田发了财,气坏了坝东的盐主。
林善忠除了应得的酬金以外,又得了不少赏钱。过年的时候盐主也不让他回去,生伯这位活财神被别人抢了去。
转过年,到了晒盐的季节,坝东的盐主处处注意,留神林善忠的行动。
林善忠在晴天无云时,叫大伙收盐,坝东盐主也叫盐工收盐,反正林善忠怎么做,他也叫盐工怎么做。他又偷偷地发现,林善忠每天早晨晚上,必得从大坝的斜坡上走一趟,象寻找什么东西似的。后来他偷偷地尾随林善忠走了一趟。一次阴天的傍晚,林善忠在大坝的斜坡上走一走,蹲一蹲,在瞅一个蛐蛐洞。尾随他的人也偷偷地寻找、观看,也学着瞅蛐蛐洞,终于让他发现了秘密。
原来这种蛐蛐在它的窝以外,用蛛丝绣织了一个圆圆的洞。洞的上面有时用网封住,有时就不封。为什么蛐蛐这样做?
坝东盐主由于观察次数多终于恍然大悟,虫子封洞时怕雨水漏进去;不封就说明没有雨。也就是说,天将雨时封口,天无雨就是阴天也不封口。这就是林善忠知天象奥秘之所在。
从此,坝东盐主也会看天气了。
有一天早晨,他先于林善忠登上大坝,见蛐蛐洞全封住口。他寻找一根小树棍,将封住的洞全都捅开就溜掉了。
林善忠来到一看,洞口没有封,就安心地吩时大伙去晒盐。而坝东盐场却在收盐。随着而来的是一场大雨,这次坝西受了损失。
林善忠吃了大亏睡不着,天不亮就徘徊在大坝上,忽然他看见有人蹲在坝坡用树棍插蛐蛐洞,他急忙过去看是东坝主在调理他。一股火起,他三拳两脚踢过去。谁知对方不经打竟一命呜呼。林善忠怕连累盐工大伙,于是写了一张“杀人者林善忠”的字条揣在死人的怀里,回去收拾了行李就逃到别处去谋生了。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登沙河的盐田面积又扩大了。
1935年登沙河有盐田达到62,200公亩,这里是由日本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经营。东洋拓殖——当年侵华日军的一名退伍中将叫宇佐川一正创立的,现在大连中山广场6号楼即交通银行处就是他的总部,那时年产盐达到25000公吨,其中金福铁路的运量很大一块就是盐。
日本殖民时期的盐田在哪里?
我去采访时段家村时,村书记 *** 昌带我去看了日伪时期盐田的一个工业遗迹。
驱车沿着龙岗路到段家村海岸,在一很窄的土路路边停下来。下车我才发现左侧是一水泥浇筑的基础遗迹,上有两个大转盘似的铁件,螺丝杆很高但锈迹斑斑,右侧不远处是一道高高地水泥墩式闸门。原来这就是东洋拓殖的一个盐场,涨潮时海水从这里涌进去,然后关上闸门在里面的盐池来晒盐。
盐业历来一本万利,可惜这个工业遗址也被破坏的比较严重。除了水泥墩上的几块大铁疙瘩,水泥闸门和洞桩的建筑上已经找不到有文字和历史痕迹了。
尽管如此,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日本殖民统治掠夺资源的见证。
段家村留下的日本东洋拓殖盐田工业遗迹
在盐大澳里,马坨子岛是一颗明珠,可惜很多人还不知道。
从空中俯瞰,马坨子岛是一个长三角形状,周围的海蚀地貌斑斑点点使它更像一个海里的生物状。那天魏悦、王继鸿带我们一行上马坨子岛,我们驱车先到海边的小码头,小码头的这处海湾是一泊船良港,通商贸易船舶往来曾经兴隆一时。
小码头的海岸边是明清时期的一处金厂。因此处滨海淤泥中多有砂金,过去居民也多以淘沙金为业,故屯子名为“金厂”。
在那里换乘小艇上马坨子。海岸边距离马坨子约三公里,小艇10分钟左右即到。在船上看这片海域,湛蓝而清澈,开阔而浩瀚,湛蓝是蓝宝石的那种蓝,开阔是心旷神怡的那种。小艇两边的海面上漂着养殖区的鱼漂状大球,也是一道风景线。
马坨子岛上岸的地方,却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梯状台阶,一面是海一面紧靠着水泥坝,走上去时是让人心惊胆战的。上去后一条路往岛中央走,处处风景,岛中有一海神娘娘雕塑还有一天后宫小庙。
全岛面积仅有0.5平方公里,海拔为23.5米。海域四周是产生风景的海蚀地貌,这里又盛产海产品。向导说,到海滩下面你就可以捡到海参牡蛎。
蛋坨子在马坨子右侧即西边,面积比马坨子小,有人说,两个小岛可以串联起来成为一条绝佳的路线。
我说,马坨子岛是一个好去处。
适合于文青搞创作写作,适合于情侣度假放松,适合于享受孤独和疗伤,适合于逃避和修行……总之,在岛上搞个民宿条件好点价格高点,浮躁郁闷闹心拧把的现代人会喜欢的。
马坨子岛与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