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宪法周宣传宪法,清君也必须来共襄盛举。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我们特意节选清华大学林来梵教授所著《宪法学讲义(第三版)》其中一些片段,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能一起来了解这门学问。
当你们在面对宪法学这门学问的时候,注定是孤独的。
是的,要让一个人喜欢宪法,尤其是让年轻的孩子们喜欢宪法学,是很不容易的,也是有点残忍的。特别是当你们面对宪法法条的时候,让你们喜欢宪法学是非常残忍的。
可是,你们必须重视它们。
下面要说一句非常俗套的话:其他学校的学生或许可以不重视宪法学,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大学的学生则必须重视宪法学。因为一个国家,总是需要一些大学重视宪法学的。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大学,我们清华大学应该重视宪法学。为此你们也必须好好学习这门课程,未来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所担当。
说到宪法,大家可能都对它有一些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从宪法的文本开始,尤其是宪法的封皮,那是一个国家宪法的一种典型的表象。下图中,第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印刷出来的封皮都是红色的,我们对它的印象往往从它开始形成。
第二个则是战后西德制定的基本法。德语叫Grundgesetz,缩写为GG。东西德统一之后,这部宪法仍然在适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一部宪法。其中一些国家是具有代表性的。这俩个国家在我们看来就各具一定的代表性。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要问:宪法能管什么用呢?
简单的答案是:从国事到民生都可能涉及宪法问题。
问题只是在于,你是否从宪法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已。
既然宪法管的问题这么宽,那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法学内部各学科之中,如果你要“齐家”,就要靠民商法。据说在中国,很多学生选择法学这个专业,都是受到了父母或者中学老师的鼓励,说学法学可以挣钱,这就是“齐家”了。确实,民商法专业较为可能给你们带来财富,前提是如果你能够成功的话。但是,学民商法可以解决民商法上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这些制度上的问题,或者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问题。因为制度问题,最终主要要靠宪法来解决。所以你要“治国平天下”,需要靠宪法;你要让民商法真的能够“齐家”,最终还可能靠宪法。
当然,说宪法学是一门“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多半只是针对个人的志业与使命而言的,属于“劝学篇”中的一种教喻。而我们中国人究竟是如何看待宪法的呢?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宪法观是如何的?这就要从近代讲起了。
到了新中国,有了新宪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中国宪法也是政权合法性的认定书,同时也寄托了富强的中国梦,因为“富强”即被明确地写了宪法。现行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即写道:“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宪法的功能也在有所发展。可以说,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人民手中的一种法宝。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宪法成为“人民之甲胄”。
“人民之甲胄”是对宪法的一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宪法功能的一种期待,我觉得最为生动。它体现了又一种的宪法观,即把宪法看成是“人民之甲胄”,是用来保护人民的盔甲。
比如2007年重庆发生了一个“钉子户”的案件,就有了这样的萌芽。我们宪法教学案例当中就有这个案件。在这个案子当中,就体现了人民把宪法作为保护自己的“甲胄”、至少是“护符”来加以运用的一种观念。当事人吴萍女士在 *** 大规模拆迁当中坚守自己的房屋,并且用宪法跟有关方面进行交涉,使得对方最后给足了补偿,最后呢,她才同意拆迁。
这个案件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中国宪法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就是:宪法不再仅仅是政权合法性的确认书,宪法也开始慢慢地在被普通民众所使用,用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也就是保护自己宪法上所规定的基本的权利。这可能成为中国宪法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迈向一种新的、值得期待的前景。
中国宪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学术上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它不仅仅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认定书而且逐渐地发展为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就是这样一个证书,但是如果你把这宪法装裱起来,悬挂在那边,束之高阁,老是不用,仅作为图腾膜拜,这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既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当今中国有一股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宪法往一个方向发展,就是使宪法成为人民权利的保障书。这是由于,宪法本身就要求国家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只要这个历史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我们完全有信心看到宪法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文:林来梵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