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张进锋:用民族语言讲好民族故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张进锋:用民族语言讲好民族故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张进锋:用民族语言讲好民族故事

中国乡趣网讯 “嘿……要想游览来循化,请把河桥跨,看到一个尕撒拉,你会喜欢他,远方的客人到我家来做客,热情好客的循化人,让我留念他,嘿……”相信许多读者在看到这段歌词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循化,撒拉族歌曲《尕撒拉夸家乡》因歌词抑扬顿挫、曲调婉转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它也成为宣传循环、人们了解循化的一张名片,每当循化有大型赛事时,这首歌总不会缺席。近日,记者走近它的词曲作者、撒拉族谚语歇后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进锋,了解他的民族情缘。

从小立志讲好撒拉语

今年69岁的张进锋,出生在循化县街子镇伊麻木村一个特殊的撒拉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在循化流落的红军,后来入赘至伊麻木村;外公韩古尔班是村里有名的鞋匠,年轻时常年在循化和甘肃省为藏族同胞做靴子,精通撒拉语和藏语;母亲韩长麻姑是村里惟一懂 *** 语、撒拉语、汉语的撒拉族妇女。

在张进锋的记忆中,因为父亲是四川人,小时候他的撒拉语不标准,所以从小人们称他为“尕儿巴”(撒拉语,意为不会说标准撒拉语的人)。这种语言上的歧视,让张进锋幼小的心里倍受打击。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标准的撒拉语。“外公说话时候简单明了,寓意深刻,从来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张进锋说,在深入学习撒拉语后我才知道,原来外公说的大多都是撒拉族传统的民间谚语和歇后语。

之后在西北民族学院学习时,张进锋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学。他们讲着纯正的本民族语言,唱着本民族的传统歌曲,这让张进锋更加明白,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语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在之后的校园生活中,他一边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一边整理外公和母亲教给他的撒拉族民间谚语和歇后语。

1969年,完成学业的张进锋回到循化家乡,在各乡镇担任卫生院医生的工作。“这种基层经历,让我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撒拉族老一辈,并从他们口中学习传统的撒拉族语言。”张进锋回忆说,几年下来我学到了很多撒拉族民间谚语、歇后语和民间小调。

“撒拉语中不仅有我的童年、亲情,还有撒拉族的文化和民族记忆。”张进锋说。如今,他已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谚语、歇后语的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谚语蕴含智慧

据张进锋介绍,撒拉族谚语既是撒拉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撒拉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撒拉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指事广泛,充分体现和展示了撒拉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气质,极大地丰富了撒拉族语言和口头文学。在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指导人们生活行为,鼓舞斗志,培养高尚道德情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条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文学,常常被运用于人们的说笑言谈之中。

其主要内容包括:时政类。 “十日的雨,一日晴天就会晒干;十村穷人,一个富人能榨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地主老财的痛恨和愤怒;

事理类。“河里淌的是好水手,崖里绊的是好猎手”,说明猎人虽身强力壮,箭法娴熟,他们经常出没于山梁石崖,但久而久之,凭自己有长期的打猎经验而粗心大意,放弃警惕,就难免会发生摔死山崖或被野兽咬伤甚会吃掉的意外(偶然)事故。基于这种认识,撒拉人经常提醒那些自以为是、办事不慎的人;

修养类。这类谚语总结了许多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经验,虽然语句短,但道理却很深刻。比如:“泉水越挖越清,知识越学越深” “树大枝叶多,人多智慧广”“骑着牛找兔子”;

社交类。“听话要听音,交人要交心”“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人前头漫者里,人背后捣者哩”。这些谚语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在交际过程中爱憎分明的立场,深刻表达了他们对交际往来的一种价值趋向;

生产生活类。“东虹日头西虹雨”“早烧有雨晚烧晴”“水缸出汗必有雨,蚂蚁搬家水涟涟” “春天的雨,缸里的油”“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这些谚语是撒拉族人民调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经验总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谚语仍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仍然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家庭婚姻类。“家庭和睦,事必成功”,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袖筒里的火袖筒里灭” “头破在帽子里,胳膊断在袖子里”,说明在传统观念中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家丑不可外扬。

尽己所能留住民族根

20多年前,当张进锋发现大部分本族青年已经不会说撒拉语,撒拉语词汇丢失越来越严重,外来词汇越来越多时,他决定开始从事这项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他说:“撒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如果再丢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那么,撒拉族传统文化将会加速流失。”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庆典上,他朗诵了自己多年搜集、记录和整理的撒拉族谚语,并杷它制成光盘在循化推广。他说:“谚语是撒拉族口头文学中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为了让没有文字的撒拉语能够流传下去,张进锋又着手创制记音符号。他多年行医,精通撒拉语、藏语、土语,在此基础上,张进锋还自学了土耳其语和土库曼语。在年近50岁时,又自学了英语和电脑操作,开始利用网络与国内外研究突厥语的专家交流、沟通。他还根据古籍文献和现有的撒拉语,经过反复的修改、实践,创造了一套含有声母、韵母的记音符号,以此为撒拉语记音,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撒拉语的原貌。他创制这套记音符号后,并不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各种谚语、歌曲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去激发人们对撒拉语的热爱与自豪感。

他用撒拉语译制影片《鲁班的传说》、儿童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南斯拉夫战斗故事片《桥》等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他还运用传统的借物喻情、借物咏志等比兴手法,编创了《尕撒拉夸家乡》《请到循化来》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尕撒拉夸家乡》的创作,填补了循化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撒拉语对外宣传歌曲的空白。

2010年,中国撒拉尔少年艺术团应邀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土库曼斯坦举办的国际天才儿童艺术节,由张进锋创作整理的14首撒拉族儿童歌曲出现在这次艺术节上。

在去年黄河极限挑战赛开幕式的演出中,有近110多名循化少年儿童齐唱撒拉语儿歌《小伙伴快来玩儿》《戏骂歌》,展示了循化县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歌曲的内涵和曲调,组委会邀请了我进行指导。”张进锋告诉记者。

“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将撒拉尔传统谚语、歇后语等用自创文字记录保存,并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撒拉尔。”张进锋说,民间故事用本民族的语言表达,才能讲出其中的美感和内涵。(记者祁国忠)

更多张进锋:用民族语言讲好民族故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